民俗背后的科学文化蕴含国学.docx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57879406 上传时间:2023-08-28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3.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俗背后的科学文化蕴含国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民俗背后的科学文化蕴含国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民俗背后的科学文化蕴含国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民俗背后的科学文化蕴含国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俗背后的科学文化蕴含国学.docx(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民俗背后的科学文化蕴含国学“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饭,九十不留坐”是普遍流行的一种民间俗信。很多地区的人们认为,老人到了七十岁以后,假如到了亲戚或朋友家,主家不应当强留其住宿;到了八十岁以后,便不要再强留其吃饭;到了九十以后,假如老人自己想走,便不要再留他多坐。假如违反这种俗信,人们认为可能会给老人家和自己家里带来不吉和灾难。尊老重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一民间俗信看上去好像与传统美德相违,但从中国传统养葬习俗和人的生老规律来看,也是有其肯定道理的。中国人对自己的双亲和没有亲生子女的孤寡老人,具有传统的赡养秩序和终老习俗。一般状况下,父母由亲生儿子们共同赡养送终。假如儿子早于父母去世,则靠孙

2、子赡养。假如没有儿子只有女儿,一种状况是给女儿招赘女婿上门,由女婿和女儿共同赡养送终,即所谓“招养老女婿”。另一种状况是等女儿出嫁后,同没有儿女的老年夫妇们一样,过继他人的儿子上门做养子,继承财产、养老送终。这种传统赡养秩序的特点是,老人们始终不离开他们生活了一生的生存环境,从熟识的生存环境中得到仆人感和生存安全感的双重满意,从而安静安详地安度晚年。这种传统赡养秩序又给中国老人们造成了另一种心理现象,即特别重视他们的最终离世之地。圆满抱负的目标是在自己家的正房中离开人世,即所谓“寿终正寝”。在中国传统赡养秩序中,作为赡养者儿孙辈是以“孝顺”为道德准则的。“孝”指赡养父母尽心尽力;“顺”则指对父

3、母意愿的遵从。父母的愿望是寿终正寝,儿女们固然应当遵从老人的心愿。对儿孙辈来说,只有能使老人顺心如愿地寿终正寝,才能被社会舆论视为符合“孝顺”的赡养道德标准。在这一点上作为赡养者儿孙,和被赡养者父母的愿望是全都的。人到七十岁后已进垂暮之年,病老弃世是随时可能发生的事情。假如外出不幸死丧他乡或亲友家中,首先是违反了老人们寿终正寝的心愿。其次是赡养老人的儿孙们会因自己不孝,使老人外出死于他乡而受到良心的责备和社会舆论的批判。再次是接待老人的亲友家会因老人不幸死于自己家中,产生很多为难和麻烦。明显这种局面是人人都不想看到的。因此,老人们到了七十岁以后,儿孙们都尽可能劝阻老人到亲友家走动。亲友们也并不

4、欢送老人们到自己家里来。固然。这并不代表老人的亲戚们对老人没有亲缘感情。这种老人与亲戚间的亲缘感情沟通,在民间遵循着另一敬老尊长秩序,即每逢过年过节晚辈应主动去探望前辈,同辈年轻者主动去探望长者。即便是有这样的亲缘感情沟通机制,作为儿孙辈也不愿老人外出。但因特别状况,如家庭冲突,惦念亲友,年节去探望比自己更老的长辈等缘由,老人外出去亲友家的事还是时常发生的。遇到这种状况,亲友们会想法劝老人尽快回家,或通知老人的儿孙们尽快接老人回去。民间对待外出老人“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饭,九十不留坐”的信条,是说年龄越大发生不测的可能性越大。民间所说违反这一信条带来不吉和灾难,主要是指万一老人发生不测,会给接待老人的亲友家带来很多意外的麻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