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现实与网络文学的大众性.doc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57879300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9.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超现实与网络文学的大众性.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超现实与网络文学的大众性.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超现实与网络文学的大众性.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超现实与网络文学的大众性.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超现实与网络文学的大众性.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超现实与网络文学的大众性.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超现实与网络文学的大众性.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超现实与网络文学的群众性关于网络,大局部理论将之作为一个“虚拟空间。“虚拟一词,强调的是对于真实存在的模拟,由此,网络世界似乎仅只是现实世界的一个虚幻的镜象。笔者认为,网络与现实的关系并非真与幻那么简单,诚然,在目前的开展阶段下,网络空间仍然是以现实为蓝本,其中的大局部活动仍可以归之为对于现实的模拟性体验,但至少在网络中的生存方式和游戏规那么就已经无法在所谓的“真实中寻找到一个简单的对应物了。况且,这一符号世界,并非决然独立于我们的现实生活,而是与我们的生活相重叠,相交织,我们无法预测哪个时候,生活的某个环节又将网络化,电脑化;甚至有时,我们也难以将两重世界绝对地别分开来。因此,笔者认为,网络

2、并不简单地是一种虚拟现实,而是与现实平行交织、互相作用的一个超现实空间。网络空间事实上是一个符码空间,人在其中的生存和一切活动都是以符号的形式进展,而一切声音、图象、文字又都可以复原成二进制代码。在这一体系中,不同符号的意义由差异来决定。这就使得人在网上的生存本身就具有一种扮演的性质。要在网络中证实自己的存在,就必需要以符号建立起自己独特的区别于其他一切存在的形象。符号是有限的,因此也是互相重复的,同时其排列是线性有序的。在网上的扮演活动也就是用这些具有自身特性的符号进展自我塑造,并对自我形象不断加以饱满的过程。网络中,对任何人的认识和理解,便只有通过他在网上的活动,归根到底就是通过符号。网络

3、生存的扮演性质使得人在这一符号空间中的选择和行动可以比在现实中走得更远、更复杂,也更为自由。在现实中无法选择的性别、年龄、种族、社会地位,在网络中都可以任意地回避或是改变;相应的,在现实中囿于间隔 的、经济的、道德的、风俗的种种束缚而无法获取的生存体验,也可以在网上得以实现。一般来说,当人们在网络中为自己选择一个名字的时候,就已经在为自己选择一种生活态度。网上的名字总是千奇百怪,也有人同时拥有几个风格迥异的用户名,但名字的风格与人用这个名字在网上的活动方式之间常常会有某种有趣的对应性。“在超现实中,事物与观念、对象与再现、现实与符号之间的界限被爆破了,现实、实在的根据也随之消失了,存在的只是由

4、高技术消费出来的没有原型而互相模拟的各种符码。1(P73)网络正是这样一个超现实空间。网上的符号生存方式使每个人都同时兼具创作者和扮演者的双重身分。角色虽然是个符号存在,却投注着人的情感、人的认识、人的理性,不管人在网上是延伸着现实的生活还是虚拟着一种全然生疏的体验,每一个在活动着的角色都不再仅只是冷冰冰的符号,而是充溢着人性的生命。符号与现实、存在与观念的界限被打破,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既平行又交织,既相异又合一,人在两重世界之中都是以真实的人性获取着人类的生命体验,这正是网络的超现实性之所在。超现实空间的符号本质所带来的是对于中心的消解。不仅所谓现实的“中心性受到挑战,个人的中心主义也

5、在本质上被消解。这与外表的现实似乎是南辕北辙。网络不正是以其全面的自由性而倍受称颂吗?诚然,每个人在网络上都自以为实现着最大的自由,现实中不可说、不可做、受到压抑的,都可以在网络上得到释放。然而,聊天室里,名单上无数的生疏人使你不得不尽可能地别出心裁甚至惊世骇俗,才能引起别人的注意,而你也只有以此才能在茫茫人海中注意到某个人,这就是聊天室里的名字和话语看来往往夸大而触目惊心的原因;作为消费者,你可以自由地通过网络选购喜欢的商品,而事实上你的任何选择都是受到网络广告的诱导和网络事先选择的限制;作为阅读者你可以自由地选择喜欢的站点,作为阅读者你可以摆脱经典的重压,选择最切近心声的作品并对之加以评论

6、,但实际上,信息的无限使你仍然是被动地受到媒体宣传的操纵,最成功的站点取决于最高的点击率,这反过来又引导着网民的选择;作为写手你当然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作品,但事实上你的声音已经吞没在无数人类似的声音当中,而无异于自言自语。可以真正表达自我意志的终究只是极少局部技术和文化上的精英,对于大局部人而言,所谓的个人选择最终只能落入群众的窠臼。个人的自由在无数人的自由中也就失去了原初的意义,这是许多人所始料不及的。究其根本,由于在网上的生存既是一种自我的表现,又具有一种扮演的性质,这就使每个人都将自我塑造作为第一要务,将自我表现主体作为世界的中心,而将旁人的一切活动视为角色的背景。同时,认识上的多元的

7、、不确定的、未知的世界观所带来的疑心主义,使人更加夸大了网上生活的自由自主,不受操控,而事实上,即使在网上,自我的张扬仍是有限的,网络是以另一种方式更为彻底地消解了个人中心。当每个人都自以为是世界的中心,自以为摆脱了强权而实现着最大自由的时候,事实上所有人服从的都是同一规律,同一游戏规那么,而规那么就是强权,强权下带来的就是事实上的群众化。正如狄康姆所说:“你们都想成为世界的中心,你们必须明白,既没有中心,也没有世界,有的只是游戏。1(P73)作为超现实空间中的一种典型的活动方式,网络文学创作也表现出它的群众化、通俗化的特点。一方面说,网络文学是一种自由创作的产物,它摆脱了先在的商业目的和直接

8、功利性,强调情感与体验的真实,可以看作是对于文学人性本质的复归;但另一方面由于网络空间的超现实性,网络文学也以其更为突出的群众性走向传统纯文学的反面。首先,群众文学的根本特点在于其不以文学深化剖析人性的神圣天职和深度意义为己任,也不以对艺术形式的孜孜探究为追求,而是以娱乐性、消遣性为旨归,它的迅速崛起是适应于以市民阶层为主体的普通群众的欣赏兴趣与文化需求。而在网络文学的创作中,由于网络的超现实性决定的人的生存和一切活动的符号本质,写作也只能作为一种符号行为与网上生活处在同一平面。同时,如前所述,人在网上的活动不可防止地带有某种扮演的性质,这与艺术活动对于创作者心入其境的要求有某种重合性。因此,

9、事实上,在网上的写作与生活本身便在某种程度上交融。这一方面表如今,对于很多网络写手而言,写作是源于自己对于某段生活的记录和考虑,是面向自身,对自身感情和体验的一种交待或是设想,而非一种自觉的文学行为。这就是大局部的网上文学作品都带有很浓的自传色彩的原因,正如被称为“网络文学界的三驾马车之一的宁财神所说,作品就是为了记录自己的生活,“就是不断地生活,不断地写2(P2);而另一方面,网络写作本身也只是作为网上符号生活的一个局部,人们正是通过包括网上文学、论坛言论、在线聊天在内的各种符号行为塑造起个人的网上形象。正所谓,因特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除了符号行为,没有人可以知道网络背后的所谓现实。

10、从这个意义上,文学对于网民而言,是与生活处在同一平面的活动,作品更大程度上是作为自我在网上生存的一种标识。而传统的文学创作历来是与原初生活保持相当间隔 的符号活动,这便于从更高的层面审视生活,抽象出隐含在生活表象之下的深度内涵,以探寻人生的终极意义。而在网络这一超现实空间中,生活与写作某种意义上的同一也给创作带来了一定的游戏性和自娱性,随之而来的势必是对于文学教化功能和深度形式的放弃。?榕树下?网站的创始人ILL说:“如今的网络文学追求的就是一种写出来就爽了,就舒适了的感觉,是一种非常自由的状态。3这与传统精英文学将人文理想和审美品格视为首位的文学价值观是迥然相异的。转贴于论文联盟.ll.其次

11、,网络是一个全新的开放的世界,它所带来的是一个广泛参与、平等自由的新天地,这对于文学更具有革命性的意义。正因为写作也只是网上生活的一个局部,这就使得网络文学在其参与者上实现了真正意义的“群众文学。如王朔无可奈何地成认的:“我们面对的不是更年轻的作家,而是全体有书写才能的人民。4(P404)广泛的参与性是网络写作的一个重要特征。书籍文学时代,严密的编审机制在限制了文学与主流意识形态合拍的同时也确保了作品的艺术质量,而作家在这两方面都理所当然地承当了文化精英的角色。网络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是一句极具诱惑力的承诺,但事实上,写作只是网上活动中一个极为平常的局部,如陈村的玩笑:“以后的孩子怎么

12、也搞不懂,把文字弄到网上发表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他们从识字开场就那么做了。4(P2)网络空间的超现实性本身就已经消解了符号与现实、文学与生活间的间隔 ,不管作者和作品都不再能仅仅依靠发表本身而获得精英的地位。同时,这种参与的普泛性与随意性也是造成网络文学整体质量偏于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当代作家杰克明戈曾经这样说:“80%的网络上的写作都是令人讨厌的,10%由于其思想偏执而让人发狂,而只有10%是精彩而有趣的,值得让人拼命地想看完它的余下局部。6(P12)再次,群众文学的另一特征是其风格和题材上的类型化、雷同化,网络文学也从整体上表现出这一特点。首先,网络文学的题材多集中在爱情、武侠及对传统题材

13、的戏仿,而每一种题材又根本上都有其固定的形式。以网上爱情故事为例,这类作品多沿袭网上畅销小说?第一次的亲密接触?的体式,以青年男女的网上交往为起点,将恋情延伸到现实世界,最终以爱情的幻灭为结局,甚至许多作品同样会设计女主角的死亡、远行或是逃遁,以此为爱情的终点;同时从整体上也不约而同地呈现出情感上的颓废与唯美,以及行文中跳跃灵动的网络风格。这种体式上的类型化与网络的超现实性也是分不开的。一方面,超现实主义消解了包括自我在内的一切中心和所谓权威的神话。自我中心的被消解带来的是对于人自身力量的疑心和不确定,表如今作品中,一方面是题材局限于个人情感、与现实保持有一定间隔 的武侠以及对传统题材后现代式

14、的再阐释,以防止与现实生活及命运相对抗;另一方面即使是在自我情感的世界中,也不可以把握自己的感情,更无法面对现实中的真实交往,在作品中便只有共同的幻灭的结局。网络中的泛滥的爱情题材事实上表现的反倒是一种“爱情的死亡。这种形式化是由网上人群所共同的文化心态所决定的。另一方面在网络这一符号空间中,人们的生活本身就表现出某种雷同,人们在网上做的是相似的几件事、在聊天室里聊的是相似的话题,用的是相似的话语,可以说,媒体所制造的时尚将大局部人都席卷其中,文学作为网上生活的一种方式也往往成了时尚的一个局部。因此,风格和体式上的互相模拟也便是自然而然的了。究其根本,网络文学也是一种文字符号来表现人类生活的语

15、言艺术,这与传统纸质媒介的文学没有本质的不同。它所显示的种种特点最终仍是依赖于其传播媒介的变化。网络空间的超现实性就决定了网络文学在传统的精英化、高雅化和后现代的群众化、通俗化之间的选择。虽然文学的巅峰最终是要由少局部出色人物的天才和努力所奠定的,但网络这种群众文学形式,始终都是巨人站立的肩膀。【参考文献】1王治河.扑朔迷离的游戏后现代注意思潮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2宁财神.酸段子序.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0.3宋辉,赖大仁.文学消费的麦当劳化和网络化J.文艺理论,2001,(1):63-69.4陈村.蚊子的遗书.广州:花城出版社,2000.6黄鸣奋.比特挑战谬斯网络与艺术.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转贴于论文联盟.ll.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