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方法讲解之反证法.doc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57878291 上传时间:2024-01-2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26.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数学方法讲解之反证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中数学方法讲解之反证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中数学方法讲解之反证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中数学方法讲解之反证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中数学方法讲解之反证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数学方法讲解之反证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数学方法讲解之反证法.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数学方法讲解之反证法反证法从否定命题的结论入手,并把对命题结论的否定作为推理的已知条件,进行正确的逻辑推理,使之得到与已知条件、已知公理、定理、法则或者已经证明为正确的命题等相矛,矛盾的原因是假设不成立,所以肯定了命题的结论,从而使命题获得了证明的证明方法叫反证法。它是属于“间接证明法”一类,是从反面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证明方法,即:肯定题设而否定结论,从而导出矛盾推理而得.反证法所依据的是逻辑思维规律中的“矛盾律”和“排中律.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时都为真,至少有一个是假的,这就是逻辑思维中的“矛盾律”;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时都假,简单地说“A或者非A”,这就是逻辑思

2、维中的“排中律”。反证法在其证明过程中,得到矛盾的判断,根据“矛盾律,这些矛盾的判断不能同时为真,必有一假,而已知条件、已知公理、定理、法则或者已经证明为正确的命题都是真的,所以“否定的结论”必为假。再根据“排中律,结论与“否定的结论”这一对立的互相否定的判断不能同时为假,必有一真,于是我们得到原结论必为真。所以反证法是以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和理论为依据的,反证法是可信的。反证法的证题模式可以简要的概括我为“否定推理否定”。即从否定结论开始,经过正确无误的推理导致逻辑矛盾,达到新的否定,可以认为反证法的基本思想就是“否定之否定。应用反证法证明的主要三步是:否定结论 推导出矛盾 结论成立。实施的具

3、体步骤是:第一步,反设:作出与求证结论相反的假设;第二步,归谬:将反设作为条件,并由此通过一系列的正确推理导出矛盾;第三步,结论:说明反设不成立,从而肯定原命题成立。在应用反证法证题时,一定要用到“反设”进行推理,否则就不是反证法。用反证法证题时,如果欲证明的命题的方面情况只有一种,那么只要将这种情况驳倒了就可以,这种反证法又叫“归谬法”;如果结论的方面情况有多种,那么必须将所有的反面情况一一驳倒,才能推断原结论成立,这种证法又叫“穷举法”。在数学解题中经常使用反证法,牛顿曾经说过:“反证法是数学家最精当的武器之一。一般来讲,反证法常用来证明的题型有:命题的结论以“否定形式”、“至少”或“至多

4、”、“唯一”、“无限”形式出现的命题;或者否定结论更明显.具体、简单的命题;或者直接证明难以下手的命题,改变其思维方向,从结论入手进行反面思考,问题可能解决得十分干脆.例1。05。北京设是定义在上的函数,若存在使得在上单调递增,在上单调递减,则称为上的单峰函数,为峰点,包含峰点的区间为含峰区间.对任意的上单峰函数,下面研究缩短其含峰区间长度的方法。求证:对任意的若,则为含峰区间;若则为含峰区间;【巧证】:设为的峰点,则由单峰函数定义可知在上单调递增,在上单调递减。当时,假设,则从而这与矛盾,所以,即是含峰区间.当时,假设,则,从而这与矛盾,所以,即是含峰区间。例2. 求证:函数f(x)=sin

5、x的最小正周期是2【巧证】:由诱导公式知,对任意xR,有sin(x2)=sinx,即2是函数sinx的一个周期下面再用反证法证明2是sinx的最小正周期,假设还有一个正数T也是sinx的周期,且0T2,则对任意xR都有sin(xT)=sinx特别地,对x=0,有sinT=sin0=0,而在(0,2)中,只有T=才使sinT=0,但不是sinx的周期,故sinx的最小正周期是2注:若直接证明比较困难,因适合0T2的正数有无穷多个,我们无法直接验证当“反设”中断言某些性质对于变量的一切值都成立时,显然对变量的一些特殊值也成立,故常赋予特殊值,便可得到一些等式或不等式,从而推得矛盾,反证原命题1x2

6、y,且1y2x两式相加,得2(xy)2(xy),即2xy,这与已知矛盾,故注:“集合M中至少有一个元素m不具有性质a”的否定是“集合M中所有元素都具有性质a反之亦对因为“集合M中至少有一个元素不具有性质a,它包含了“M中有一个元素不具有性质a、两个元素不具有性质a所有元素都不具有性质a等各种情形因此它的否定是“M中所有元素都具有性质a”如“三角形中至少有一个内角大于或等于60”的否定是“三角形中所有内角都小于60”注意“都不是的否定不是“都是,而是“不都是”,也即“至少有一个是如“a、b都不是零”的否定是“a,b中至少有一个是零”CBA60ABC180,这不可能例5。 88.全国理给定实数a,

7、a0且a1,设函数y (其中xR且x),证明:.经过这个函数图像上任意两个不同点的直线不平行于x轴; .这个函数的图像关于直线yx成轴对称图像。【分析】“不平行”的否定是“平行”,假设“平行”后得出矛盾从而推翻假设。【巧证】: 设M(x,y)、M(x,y)是函数图像上任意两个不同的点,则xx,假设直线MM平行于x轴,则必有yy,即,整理得a(xx)xxxx a1, 这与已知“a1”矛盾, 因此假设不对,即直线MM不平行于x轴。 由y得axyyx1,即(ay1)xy1,所以x,即原函数y的反函数为y,图像一致.由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图像关于直线yx对称可以得到,函数y的图像关于直线yx成轴对称图像.

8、【注】对于“不平行”的否定性结论使用反证法,在假设“平行”的情况下,容易得到一些性质,经过正确无误的推理,导出与已知a1互相矛盾。第问中,对称问题使用反函数对称性进行研究,方法比较巧妙,要求对反函数求法和性质运用熟练.例6、已知a + b + c 0,ab + bc + ca 0,abc 0,求证:a, b, c 0 【巧证】:设a 0, abc 0, bc 0 又由a + b + c 0, 则b + c = -a 0 ab + bc + ca = a(b + c) + bc 0 与题设矛盾 又:若a = 0,则与abc 0矛盾, 必有a 0 同理可证:b 0, c 0例7. 求证:如果一条直

9、线与两个平行平面中的一个相交,那么它和另一个平面也相交 【巧证】:如图1-8-6,设平面直线AB=A,下面用反证法证明AB与相交假设AB与不相交,则必须考虑两种情形:(1)若AB,过AB作平面,使=CD,则ABCDAB=A,A,且A,设=AB又,ABCD,于是在平面内过A点有两条直线AB与AB分别平行于直线CD,这和平行公理矛盾AB不能平行于平面相交于过点A的一条直线,但与已知矛盾,AB不在内由(1)、(2)可知,直线AB与平面相交注:用反证法证题时,如果欲证命题的反面只有一种情况,那么只要将这种情况驳倒即可,这种反证法又叫归谬法;如果结论的反面不仅有一种情况,就必须把所有的反面情况一一驳倒,

10、才能推断原结论成立,这种证法又叫穷举法巧练一:1. 已知函数f(x)在其定义域内是减函数,则方程f(x)0 _。A.至多一个实根 B。至少一个实根 C。一个实根 D。无实根2. 已知a0,1baba C. aba ab D. ab aba3. 已知l,a ,b ,若a、b为异面直线,则_。A. a、b都与l相交 B. a、b中至少一条与l相交C. a、b中至多有一条与l相交 D。 a、b都与l相交4. 四面体顶点和各棱的中点共10个,在其中取4个不共面的点,不同的取法有_。(97年全国理)A. 150种 B。 147种 C。 144种 D. 141种十三、反证法巧练一:【巧解】:1小题:从结论

11、入手,假设四个选择项逐一成立,导出其中三个与特例矛盾,选A;2小题:采用“特殊值法,取a1、b0.5,选D;3小题:从逐一假设选择项成立着手分析,选B;4小题:分析清楚结论的几种情况,列式是:CC436,选D。巧练二:设0 a, b, c 1,求证:(1 - a)b, (1 - b)c, (1 - c)a,不可能同时大于巧练二:【巧证】:设(1 - a)b , (1 - b)c , (1 - c)a ,则三式相乘:ab (1 - a)b(1 - b)c(1 - c)a 又0 a, b, c 1 同理:, 以上三式相乘: (1 - a)a(1 - b)b(1 - c)c 与矛盾原式成立巧练三:若

12、下列方程:x4ax4a30, x(a1)xa0, x2ax2a0至少有一个方程有实根。试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巧练三:【分析】 三个方程至少有一个方程有实根的反面情况仅有一种:三个方程均没有实根。先求出反面情况时a的范围,再所得范围的补集就是正面情况的答案.【巧解】: 设三个方程均无实根,则有:,解得,即a1。所以当a1或a时,三个方程至少有一个方程有实根.【注】“至少”、“至多”问题经常从反面考虑,有可能使情况变得简单。本题还用到了“判别式法”、“补集法”(全集R),也可以从正面直接求解,即分别求出三个方程有实根时(0)a的取值范围,再将三个范围并起来,即求集合的并集。两种解法,要求对不等式解集的交、并、补概念和运算理解透彻。第 1 页 共 10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