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职业学院校园详细规划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57869894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5.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威海职业学院校园详细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威海职业学院校园详细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威海职业学院校园详细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威海职业学院校园详细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威海职业学院校园详细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威海职业学院校园详细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威海职业学院校园详细规划(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威海职业学院校园详细规划说明书青岛市民用建筑设计院2003.10目录一、现状概况 二、规划依据 三、规划的指导思想 四、规划的总体构想 五、规划结构 六、功能分区 七、交通流线 八、绿化系统规划一、现状概况1、规划背景威海职业学院于 2002 年 10 月经山东省政府批准成立、教育部备案 的一所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是山东省首批设立的10 所职业技术学院之 一。学校设有7个系2 个教学部,共开设了21 个专业。经山东省批准, 学院具有接受外国留学生资格。2002 年 9 月,威海市政府从“科教兴威” 的战略高度出发,决定实施威海职业学院整体搬迁工程。2、基地现状 学院选址于初张路东,烟威公路南1

2、公里、双岛湾西50 米处,工程 规划建设 203.30 公顷。该区域为胶东古陆上发育的双岛鹿道口海湾, 新生代早期为路上沉陷区,第四系早期地壳下沉,海水入侵,形成海湾 接受海相碎屑沉积,地层结构中各土层近似水平层状稳定分布,物理力 学性质自上而下逐渐变好,承载力逐渐增强。3、建设规模威海职业学院占地203.30 公顷,设计规模为在校生10000 人。根据 普通高等学校建筑面积指标的有关指标推测 ,远期发展规模 15000 人。二、规划依据1威海市计划委员会关于威海职业学院工程建设立项的批复 2关于大学校园规划国家规定的指标标准3. 国家教委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4其他相关规划的基础资料三

3、、规划的指导思想我们在对外部限制条件的充分发掘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进行选择与 提炼,形成以下设计指导思想:充分利用校园的自然环境,突出以“人”为中心,通过深入的发掘 创造适应现代教学发展要求的良好校园物态环境、创造功能合理的内部 使用空间和融建筑、庭园、园林绿化、雕塑,小品为一体的校园环境, 塑造出威海职业学院自己的特色,为威海市缔造一处赋有特色的景观。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但需要他 们具有开拓性、适应性以及较宽的知识面,还必须要具有创造性的思维 能力,要善于人际间的交往,因此,我们的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应适应 这种要求,创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和不同层次的交往空间。以满足培

4、养新 型科技人才的需要。规划中,从地段和环境特点出发,借鉴中、西方大学校园的原始模 式,吸取中外大学校园发展中所共有的“院落”这一基本模式精华,作 为职业学院建筑构成的基本骨架,也就是说以“院落”作为创作的原型 将使用功能相近的建筑成群成组的布置在一起,以院落体系组成空间, 综合地、整体地规划职业学院校园。根据各功能区域在使用上的相互关系,结合地形特点,进行总体布 局。规划着重体现:活力校园、滨海校园、有机生长、远近结合四个特 点。1、活力校园规划力图塑造出高效舒适的校园交通网络和功能完善的建筑组团, 从而营造一个活力四射的新校区。规划教学实验区位于校园中心,教工生活区和学生生活区组团分两 侧

5、围绕教学实验区布置,各区之间保持适度的步行距离,使生活区与教 学实验区步行交通最为便捷,以方便师生的工作和学习,使教学活动高 效运作。作为校园信息最主要的传播载体图书信息中心,位于教学实验 区核心位置,便达性较好。以图书信息中心为中心,其影响力扩散到四 周不同层次的交流空间,促进了信息的高速传播。2、滨海校园生态、环保是人类优化生存环境的必然手段。在此前提下,回归自 然,为新世纪的学子创造优美的生态校园环境是规划设计重要的切入点。规划区内有大面积的水面。规划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将基地原有水 资源进行重组和艺术处理,形成校园中心的生态水体,作为整个校园的 生态绿化带;各功能组团依附于生态带错落布置

6、,组团无论内外均能享 受到开阔、优美、浪漫的独特滨海景观。3、有机生长 考虑到威海职业学院必然会向更高层次发展,最终成为一所综合 性多学科大学,规划中采用了“1+1=1”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将会使学 校在发展过程中避免大量的资源浪费和二次规划开发。 规划引入“有机生长”概念,每一个功能区如同生物体组织一样具有“再生”功能,每一个功能区内,都留有一定的发展空间,给哥哥 组团随生长需要,从而达到校园的可持续发展。4、远近结合为了尽可能减少土石方量,规划中除了留有建设用地、公共场地、 运动场地、道路绿化等空间外,适当留出水面。校园预留地以水面形式 保留,后期需要建设时在做填方处理。五、规划结构本规划

7、采用“一核一带三轴线”的空间结构。1、一核:为中心生态核。将基地原有水资源进行重组和优化处理,形成校园的中心生态水体,作为整个校园的中心生态核。2、一带:中央共享生态带。郑和基地内原有绿色资源,以生态水体为依托,形成一条贯穿教学区中心及生活区的共享生态绿化带。3、三轴线:学术主轴、学术次轴、生活轴。a 、学术主轴:由学校西部主入口广场引入学术主轴,校园中心广场 东部的图书信息中心成为学术主轴的对景。b、学术次轴:从学术主轴中向南北引出学术次轴,表达出校园发展 的两个方向:首期主要是教学组团,二级学院发展用地;并将校园与整 个大学城中心共享区联系起来。C、生活轴与学术主轴近似垂直设置一弧形的生活

8、轴,生活区环绕教学区分南 北布置,形成教学与生活并重的多中心布置,保证生活区与教学区的交 通联系最为便捷;同时达到海湾景观的最大限度利用。六、功能分区1、校前区位于基地西部校园主入口和南部校园次入口处,紧邻初张路和长大 线路,是校园与社会对话的窗口,包括校门、入口广场、校外停车场和 院部行政办公楼、学术会议中心。校内和校外车辆在入口广场分流,以保证适当的校内交通量及行人 安全。造型新颖、独特的大门成为大学校园向外界展示自我风采的第一 窗口空间。校前区规划面积 16.80 公顷。2、教学科研区设置在基地中部,环境优美,有利于教学气氛的形成。各建筑组团 成族群式发展,各族团有各自的中心与步行系统,

9、形成相对独立高效运 作的系统,同时建筑族群式的布局使各建筑组团对基地内的生态空间有 最大的接触面积,实现建筑与环境最大程度的融合。主教学楼、图书信 息中心和临湖的观景平台围合形成校园中心广场。教学科研区规划面积31.40 公顷。3、中央共享生态区设置在基地东部,以大片内海海面为主,围绕图书信息中心、国际 语言中心、语言教学楼、二级学院、专家别墅等校园不同功能组团,并 渗透进入校园内部其他组团。面向烟威公路,为校园创造另一个丰富多 彩的展示窗口,同时也为城市创造了一处滨海景观区。中央共享生态区规划面积41.10 公顷。4、学生生活区学生生活北区为一期规划用地,位于基地北部,基本与教学实验区 平行

10、布置,使学生宿舍与教室步行交通最为便捷,大大方便师生们的工 作和学习,同时在校园南部二级学院用地内预留了远期发展的学生生活 区。学生生活区规划面积21.10 公顷。5、教工生活区及专家别墅区位于基地东南侧,中央共享生态区东南侧,享受开阔内海湾海面, 在其南边预留了远期发展用地,靠近成大线道路和大学城共享区,交通 便利,生活方便,适合居住。教工生活区及专家别墅区规划面积24.20 公顷。6、文体活动区分为两区,主区位于基地南部,比邻校园南入口及二级学院用地, 方便学生使用及向社会开放使用,辅区设置于东北区,位于学生生活北 区的东部,临近教学实验区,方便学生使用及教学使用。文体活动区规划面积27.

11、90 公顷。7、实习工厂区设置于基地西北部,在初张公路上设有单独出入口,对外联系便捷 且远离教学区,避免对安静的教学实验区的噪音干扰,与校园内部的联 系也有便捷的校内交通系统达成。实习工厂区规划面积10.30 公顷。8、后勤服务区位于校园西侧校前区与实习工厂区之间。设有卫生所和物业管理用 房,既靠近校园次要入口,又能与教学区、学生生活区紧密联系。9、预留二级学院区位于基地南部(中央共享生态区南部,教工生活区西部),正对校园 南入口,对外交通方便。南入口的景观平台将二级学院用地分成东西两 个部分,西部为预留教学楼,与一期教学实验区隔湖相望,在校园主环 路内共同构成完整的教学区景观;东部为预留学生

12、生活区,与教工生活 区形成一个生活区。七、交通流线1、设计原则人车分流,步行优先,使校园更具人性化。2、道路系统规划 基地东部、北部规划城市干道和南部成大线道路红线宽度均为40米, 基地西部初张路道路红线宽度60 米。校园内部主要车行环路为16 米, 次要车行道路为 9 米,各功能区内支路为 7 米,详见道路系统规划图。 同时,按照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设计规范,设置残疾 人通行的无障碍通道,宽度不小于1.2 米,纵坡坡度不大于2.5%。1)车行车行系统在本规划设计中被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来设计,校园设置了 若干条完整的车行主要环道和次要环道,高效快捷的联系各区,同时车 辆在各区的外围亦

13、可进入该区的各个建筑群,避免机动车对各区的步行 系统的干扰,保证各区内舒适的步行环境,创造安静的学习和生活环境(2)人行沿两条轴线构成的景观步道远离外部的环路,是一个幽静安全的步 行区域,亦与教学区、学院区与生活区的步行系统组成完整的步行网络八、绿化系统规划1、第一层次绿化空间系统以生态核和共享生态带为主体构成校园的第一层次绿化空间系统, 是整个校园最重要的生态绿化系统。规划手法上借鉴中国古典园林的组 织手法,将规划严谨的建筑群体与自由开放的生态绿化空间相结合,整 个校园空间显得疏密有致,对比强烈。2、第二层次绿化空间系统由教学科研组团、学生宿舍组团与教师生活区分别围合成的半开放 庭院,形成第二层次绿化空间系统,是中心第一层次园林空间的延续, 丰富校园景观的层次。3、第三层次绿化空间系统各功能分区内建筑组团的庭院绿化,建筑内部的庭院、天井、空中 花园、交往平台等共同构成第三层次绿化空间系统,这一系统为师生在 教学生活中创造了更多互相交流和接触自然的机会。4、第四层次绿化空间系统校园车行环道周边绿化与基地周边沿路绿化,构成第四层次绿化空 间系统,校园车行环道周边绿化就像一个绿环,串起各个功能区;基地 周边沿路绿化则有效阻止城市交通的噪音对校园环境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