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高考地理专题突破复习教案9.doc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57869451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69.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高考地理专题突破复习教案9.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完整)高考地理专题突破复习教案9.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完整)高考地理专题突破复习教案9.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完整)高考地理专题突破复习教案9.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完整)高考地理专题突破复习教案9.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完整)高考地理专题突破复习教案9.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高考地理专题突破复习教案9.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诚凝聚 =_= 成就梦想 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讲义考点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1、人地关系:阶 段时 期生产力水平主要环境问题人地关系思想崇拜自然采猎文明水平低下,发展缓慢人类与环境保持原始的平衡关系,环境问题没有威胁人类本身恐惧和依赖改造自然农业文明生产力发展对抗性明显增强,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天命观和有神论;人地关系思想有了萌芽征服自然工业文明发展惊人全面不协调,人地矛盾激化,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逐渐从局部扩展到全球。人类试图成为环境主宰谋求人地协调20世纪70年代以来达到较高的水平人口激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环境和发展得到关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逐步形成并得到公认2、地理环境

2、决定论:人类社会发展早期,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很低,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很大,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也很大。在古希腊时代,人类逐渐萌生了地理环境决定论(environmental determinism)的思想,这是人地关系理论中最早形成的一种观点。其核心思想是地理环境决定人类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进而决定人类的民族特征、文化发展及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并由此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该理论夸大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反映了当时的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3、人类中心论:人类中心论(human-centered theory)单纯地把地理环境看做人类活动的场所和任意开发利

3、用的对象,一味地从自身需求出发,盲目追求征服自然,忽略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其结果是人地关系对立,地理环境严重制约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甚至威胁人类未来的生存与发展。4、人地伙伴论:人地伙伴论的核心思想是,人类具有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地理环境对人类也具有反作用力,人类应当与地理环境建立平等友好、互惠共生、和谐互进的伙伴关系。该理论倡导人类在积极认识、遵循和利用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合理,适度、有效地改造自然,谋求人地关系的和谐统一,推动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5、“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合一”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强调天(自然)与人紧密相联,不可分割。其基本内涵包括自然与

4、人类的“相类、相通、相应和相统一”。即人是天地所生,是自然界的产物,是自然的一部分,故而人的行为准则与自然规律是一致的、相通的。但自然也不是完全被动的,可以根据人的不同行为做出相应的反应。因此,必须实现天人相协调、相统一。6、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是能量的交错带,位于地球表层,即岩石圈、水圈、土壤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交错带上,其厚度约1030千米。自然环境是由岩石、地貌、土壤、水、气候、生物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根据其所受人类社会的影响程度的差别,自然环境又可分为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天然环境(原生自然环境)指只受到人类间接或轻微影响的而原有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地方,如极地、社会文

5、化环境包括人口、社会、国家、民族、语言、文化和民俗等方面的地域分布特征和组织结构关系,而且涉及社会各种人群对周围事物的心理感应和相应的社会行为。社会文化环境是人类社会本身所形成的一种地理环境。上述3种环境在地域上和结构上又是互相重叠、互相联系的,从而构成统一的整体地理环境。7、环境问题:指人类与环境矛盾的激化状态,表现为矛盾双方趋于互相对抗、互相排斥、互相否定、互不适应,因而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甚至威胁人类生存,成为人类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8、环境自净能力:环境自净能力指得是自然环境可以通过大气、水流的扩散、氧化以及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将污染物化为无害物的能力。9、环境污染;环境污染是指人类直接

6、或间接地向环境排放超过其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使环境的质量降低,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系统和财产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具体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等。水污染是指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污染等方面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大气污染是指空气中污染物的浓度达到有害程度,以致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人和生物造成危害的现象。噪声污染是指所产生的环境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并干扰他人正常工作、学习、生活的现象。放射性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物料、人体、场所、环境介

7、质表面或者内部出现超过国家标准的放射性物质或者射线。例如,超过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的排放污染物的标准,超种类、超量、超浓度排放污染物;未采取防止溢流和渗漏措施而装载运输油类或者有毒货物致使货物 落水造成水污染;非法向大气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质,造成大气污染事故,等等。10生态破坏:生态破坏(又叫环境破坏)是指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兴建工程项目而引起的生态环境的退化及由此而衍生的有关环境效应,从而对人类的生存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等。 环境破坏造成的后果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恢复,有些甚至是不可逆的。考点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1、可

8、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是由经济、社会、生态三大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一个复合系统。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生态持续发展(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条件)、社会持续发展(目的)。3、经济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观强调经济增长的必要性,认为只有通过经济增长才能提高当代人的福利水平,增强国家实力,增加社会财富。但可持续发展不仅重视经济数量上的增长,更追求质量的改善和效益的提高。要求“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生产方式,积极倡导清洁生产和适度消费,以减少对环境的压力。4、社会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观认为,世界各国的发展目标可以不同

9、,但发展的目的都是改善人类生活质量,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创造一个人人享有平等、自由的社会环境。也就是说,在可持续发展中,经济发展只是条件,社会发展才是目的。5、生态可持续发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保护好生态环境,包括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特别是保证以持续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因为自然资源的高效与永续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6、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可持续发展是由经济、社会、生态三大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的复合系统。其中: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它强调发展要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也就是说发展不能以耗竭资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它强调发展不仅要重

10、视数量增长,更要追求质量、提高效率,节约资源、减少废弃物的排放、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它强调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7、公平性原则: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是资源分配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应体现公平。所谓时间上的公平,又称“代际公平”,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都是有限的,需要与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所谓空间的公平,又称“代内公平”,可持续发展观认为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人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是平等,应互相尊重,人类的发展不应该危机其他物种的生存,各国有权根据需要开发本国的自然资源,同时确保不对其他国家的环境造成损害,

11、并把消除贫困作为可持续发展进程中优先考虑的问题。8、持续性原则:可持续发展有许多制约因素,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资源与环境。持续性原则的核心是指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在不超越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保持发展的持续性。不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可再生资源的永续利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相互协调。9、共同性原则: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发展的总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全球必须采取共同的行动,建立起良好的国际秩序和合作关系。例如,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酸雨蔓延等跨国界的问题,必须进行国际合作。对于全球共有的大气、海洋、生物资源等,需要在尊重各国主权,照顾各

12、国利益的基础上,制定各国都可以接受的全球性目标和政策。10、阶段性原则:可持续发展是 一个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推进的过程,由于世界各国、各地区所处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不同,在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及承担的责任等方面,都会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例如,发展中国基本处在可持续发展的初级阶段,仍以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并开始关注资源与环境问题。而发达国家已处于可持续发展的高级阶段,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成为其主要目标,在资源与环境的保护方面应承担更多的责任与义务。考点3、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1、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人口战略: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提高人口素质,充分发挥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合理地利用

13、自然资源,减轻人口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为可持续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2、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资源战略:保护和合理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依靠科技进步充分挖掘潜力,促使其增值;在农业、工业、交通运输、生活消费等方面建立资源节约型经济体系。3、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战略:搞好生态建设,防止环境污染,建立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环境保护体制。4、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稳定战略:鉴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中国必须毫不动摇地把经济发展摆在首位,作为各项工作的中心;中国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到国家和民族利益的高度,协调和组织各部门、各地方和全体公民的行动,在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增长下,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坚持社会和经

14、济长期、稳定发展。5、人类发展指数人类发展指数(HDI,Human Development Index)是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1990年人文发展报告中提出的用以衡量联合国各成员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指标。它包括三个具体的指数:收入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2)寿命反映人口的身体素质状况,用平均预期寿命来评价计算;(3)教育指公众受教育的程度,反映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状况,它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具体计算采用成人识字率和小学、中学、大学综合入学率等指标。产品的环境标志是表明该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符合特定的环境保护要求,由权威机构认证的同类产品中具有较为优异的环境功能的产品标志,除颁发证书外,

15、还可使用鲜明的环境标志图案。环境标志表明该产品在生产、使用和处理过程中符合特定的环境保护要求。与同类产品相比,具有低毒少害、节约资源等优点。计特色鲜明的环境标志图案,能提高消费者对产品环境影响的关注。产品环境标志图案的设计既要简洁明快,又要含义丰富;既要显示民族特色,又要容易为消费者所接受。我国的环境标志图形由青山、绿水、太阳和个环组成。中心结构表示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外围的个环紧密结合,表示公众参与,其寓意为“全民联合起来,共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7、循环经济:即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目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梯次使用为特征,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其目的是通过资源高效和循环利用,实现污染的低排放甚至零排放,保护环境,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8、清洁生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