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登高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57869450 上传时间:2023-12-0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的登高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我的登高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我的登高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我的登高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我的登高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的登高教学设计.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登高教学设计 田家炳中学 陈雅 【教学目标】 1在吟诵的基础上,把握诗歌的意象,品味诗歌意境。 2结合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进一步体会作者悲秋,悲人生,悲国运的深沉情感。【教学方法】 1诵读法。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2情景再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3、讲析点拨法。由于学生接触文本的时间有限,知识积淀和人生经历有限,理解诗人的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存在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补充诗人杜甫生平的有关重要的信息以及进行简要的点拨就很必要了。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流程一、披情

2、导入秋,是中国文学史上个永恒的话题,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给我们呈现的是深秋一位沦落天涯的游子在萧瑟凄凉的黄昏孤独的身影;而毛泽东的沁园春 长沙同样是在深秋,呈现的却是一幅绚烂多彩,生气盎然的湘江秋景图;在郁达夫的笔下,我们赏透了秋的清、净、和悲凉!真正的是“天凉好个秋!”在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一位老人踽踽独行,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步履蹒跚。面对万里江天,面

3、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二、朗读诗歌,初步感悟诗意 1教师范背诗歌,学生注目。此设计意在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诵背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让学生对登高一诗的情感基调有个感性的整体认知,有助于学生品味诗歌的音韵美,此为情读。 2师生齐读。此教学设计目的在于进行诵读指导,让学生注意诗歌的字音、节奏、节拍、韵脚,体味本诗音韵低沉,回环的原因,此为音读。(点拨音韵:杜甫为律诗的典范,律诗有严格的韵律要求,本诗很好的做到这点(杨伦称之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胡应麟更把它喻为“古今七言律第一”)哀、回、来、台、杯。) 3学生自由朗读后结合注释默读。此教学设计本着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

4、宗旨,目的是让学生思考,领悟诗歌的大意,此为意读。 三、赏析诗歌,探讨景、境、情的关系1、问题引入:一首诗的灵魂是感情,只有很深刻的理解一首诗的感情,才能把握好这首诗。同学们,你们认为这首诗的基本感情是什么?“悲”2、诗人悲什么?为何而悲?(点拨: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悲秋|3、这首诗中,诗人为我们描绘了哪些秋景?怎样描写的?这样写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感受? 风急 夔州位于长江之滨,又是峡口,所以风大。秋风本来就是凉的,而江边的秋风更凉,又是高处,高处不胜寒。冷彻骨,凉透心。 天高 很空旷,很高远的天,会显得人特别渺小,孤独,那是一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怅

5、然而涕下”的孤独。 猿啸哀 正所谓“猿鸣三声泪沾裳”。 渚清沙白冷色调更显得环境的冷清和凄凉。 鸟飞回鸟在天空盘旋,为什么盘旋?觅食?寻家?还是呼唤同伴?总之,这是一只形影单只的鸟。这只鸟我们认识“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落叶就“落叶”这个意象而言,一叶知秋。且叶落既是生命的陨落。 长江不尤人想起孔子“逝者如斯夫”的感慨,想起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无奈。联系诗人生平是否有韶光易逝,而壮志难酬的遗憾呢?这一个个秋味十足的意象,作者用文字把它们连缀起来,展现在我们眼前是一个什么样的画面?请试着用自己的语言

6、描绘出来。(登上高台,眼望远方高远天际,茫茫无边,耳听猎猎西风,老猿悲鸣,沙走江上,水落石出,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在急劲的西风中,孤鸟吃力地翻滚,大风四卷,孤鸟回旋,徒增无限感伤,近看枯叶萧萧而下,黄叶满地;远观滔滔的长江,滚滚东逝,不禁让人想起孔夫子“逝者如斯夫”的千古浩叹。)这是什么样的意境?悲壮(萧瑟,悲凉,开阔)自然万物本无情,这秋之悲情从何来?王国维人间词话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可见,悲从诗人身上来。诗人之悲集中在那一联写出?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万里,独在他乡为异客,杜甫避乱蜀地。 常作客,常年漂泊在外。 多病,年过半百,风烛残年,百病缠身。 (教师可适时介绍杜甫生平

7、及此诗的写作背景,引导学生作如下的解读:本诗作于安史之乱后第二年,晚年的诗人仍四处漂泊,居无定所,生活困顿,再加上年老多病,登台赋诗,想岁将百年,生命将尽,而命途多舛,壮志难酬,而对于封建时代的士大夫而言,政治前途如此暗淡,无异于要了诗人的性命,今诗人头发花白,命将尽而事业无成,不由悲从中来,悲叹个人生活的困顿同时,更加悲叹政治生命的困顿,实为悲叹个人人生之秋。)诗人悲秋,悲自然之秋,悲生理之秋,这些也许都不是“悲秋”的根本,那么“悲秋”的根本是什么?请结合杜甫多首诗作讨论、分析。 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等大量诗人的诗作中,我们了解杜甫在看到“国破山河在,烽火连三月”时白头华发;看到“戎马关山北”时“凭轩涕泗流”;得知官军收河南河北市涕泪满衣裳,我们似乎恍然大悟,悲秋,不仅是悲自然之秋,悲生理之秋,更深层的是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结合诗歌的年代背景)登高一诗真正的意蕴,是悲自然之秋,生理之秋,国家之秋的有机统一,体现的是诗人忧国伤世的博大志士胸襟和情怀。课堂小结:通过学习这首诗,我们来梳理出鉴赏诗歌的方法鉴赏诗歌有以下几个步骤 1、从明显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初步把握诗歌的情感2、再结合诗中的意象进一步探讨诗中之情 3、最后还需要结合诗人生平以及社会背景全面把握诗歌蕴含课后练习:课后搜集杜甫忧国忧民的诗句。进一步体会诗人深沉的爱国之情。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