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上的经典理论.doc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57862205 上传时间:2023-08-2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学上的经典理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管理学上的经典理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管理学上的经典理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管理学上的经典理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管理学上的经典理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管理学上的经典理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学上的经典理论.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管理学上的经典理论墨菲定律 一、别试图教猪唱歌,这样不但不会有结果,还会惹猪不高兴!二、别跟傻瓜吵架,不然旁人会搞不清楚,到底谁是傻瓜!三、不要以为自已很重要,因为没有你,太阳明天还是一样从东方升上来!开宗明义莫非定律;凡事只要有可能出错,那就一定会出错。莫非哲学;笑一笑,明天未必比今天好。莫非准则;东西越好,越不中用。开始好的开始,未必就有好结果。坏的开始,结果往往会更糟。你若帮助了一个急需用钱的朋友,他一定会记得你在他下次急需用钱的时候。爱情你爱上的人,总以为你爱上他是因为;他使你想起你的老情人。你最後硬著头皮寄出的情书;寄达对方的时间有多长,你反悔的时间就有多长。早到与晚到你早到了,会议

2、却取消。你准时到,却还要等。迟到,就是迟了。品质保证一种产品保证60天不会故障,等於保证第61天一定就会坏掉。东西东西久久都派不上用场,就可以丢掉。东西一丢掉,往往就必须要用它。寻找失物你丢掉东西时,最先去找的地方,往往也是可能找到的最後一个地方。你往往会找到不是你正想找的东西。精彩你出去买爆米花的时候,银幕上偏偏就出现了精彩镜头。排队另一排总是动的比较快。你换到另一排,你原来站的那一排,就开始动的比较快了。你站的越久,越有可能是站错了排。失事报导失事的地点越远,伤亡的人数就得越多,否则写不成一则故事。携伴出游你携伴出游,越不想让人看见,越会遇见熟人。相对论一分钟有多长?这要看你是蹲在厕所里面

3、,还是等在厕所外面。猴子理论传统的价值把五只猴子关在一个笼子里,笼子上头有一串香蕉。实验人员装了一个自动装置,若是侦测到有猴子要去拿香蕉,马上就会有水喷向笼子,这五只猴子马上会被淋湿。首先有只猴子想去拿香蕉,马上水喷出来。每只猴子都淋湿了,每只猴子都去尝试了,发现都是如此。於是猴子们达到一个共识:不要去拿香蕉!因为有水会喷出来!後来实验人员把其中的一只猴子换掉,换一只新猴子(称为A猴子好了)关到笼子里。这只A猴子看到香蕉,马上想要去拿,结果被其他四只旧猴子海K了一顿。因为其他四只猴子认为新猴子会害他们被水淋到,所以制止这新猴子去拿香蕉。这新猴子尝试了几次,被打的满头包,还是没有拿到香蕉,当然这

4、五只猴子就没有被水喷到。後来实验人员再把一支旧猴子换掉,换另外一只新猴子(称为B猴子好了)关到笼子里,这支B猴子看到香蕉,当然也是马上要去拿,结果也是被其他四只猴子K了一顿。那只A猴子打的特别用力,(这叫老兵欺负新兵呵呵!)B猴子试了几次总是被打的很惨,只好作罢後来慢慢的一支一支的,所有的旧猴子都换成新猴子了。大家都不敢去动那香蕉,但是他们都不知道为什么,只知道去动香蕉会被人扁。这就是传统的由来。破窗理论”与细节暗示美国心理学家詹巴斗曾经做过一个偷车实验,将两辆一模一样的轿车分别放在一个环境很好的中产阶级社区和环境比较脏乱的贫民区,结果发现贫民区的车很快被偷走了,而另一辆几天后仍然完好无损;如

5、果将中产阶级社区的那辆车的天窗玻璃打破,几个小时后,那辆车也被偷了。后来,在此实验基础上,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林提出了有名的破窗理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栋建筑上的一块玻璃,又没有及时修好,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碎更多的玻璃。破窗理论体现的是细节对人的暗示效果,以及细节对事件结果不容小视的重要作用。事实证明,破窗理论也确实能够指导我们的生活。18世纪的纽约以脏乱差闻名,环境恶劣,同时犯罪猖獗,地铁的情况尤为严重,是罪恶的延伸地,平均每7个逃票的人中就有一个通缉犯,每20个逃票的人中有一个携带武器者。1994年,新任警察局长布拉顿开始治理纽约。他从地铁的车箱开始治理:车箱干净

6、了,站台跟着也变干净了,站台干净了,阶梯也随之整洁了,随后街道也干净了,然后旁边的街道也干净了,后来整个社区干净了,最后整个纽约变干净了鲶鱼效应通过引入外界的竞争者,往往能激活内部的活力。很久以前,挪威人从深海捕捞的沙丁鱼,如果能让其活着抵港,卖价就会比死鱼高好几倍。渔民们想了无数的办法,想让沙丁鱼活着上岸,但都失败了。只有一只渔船总能带着活沙丁鱼回到港内。这条船的秘密何在呢?该船长严守成功秘密,直到他死后,人们打开他的鱼槽,才发现只不过是多了一条鲶鱼。原来当鲶鱼装入鱼槽后,就会四处游动,不断地追逐沙丁鱼。大量沙丁鱼发现多了一个“异己分子”,自然也会紧张起来,在追逐下拼命游动,激发了其内部的活

7、力。这样一来,沙丁鱼便活着回到港口。这就是所谓的“鲶鱼效应”。一种动物如果没有外界的刺激,就会变得死气沉沉。同样,一个人如果没有对手,那他就会甘于平庸,养成惰性,最终导致庸碌无为。酒与污水定律把一匙酒倒进一桶污水,得到的是一桶污水;如果把一匙污水倒进一桶酒,得到的还是一桶污水。在任何组织里,几乎都存在几个难弄的人物,他们存在的目的似乎就是为了把事情搞糟。最糟糕的是,他们像果箱里的烂苹果,如果不及时处理,它会迅速传染,把果箱里其它苹果也弄烂。破坏者能力非凡的原因在于,破坏总比建设容易。一个能工巧匠花费时日精心制作的陶瓷器,一头驴子一秒钟就能毁坏掉。如果一个组织里有这样的一头驴子,即使拥有再多的能

8、工巧匠,也不会有多少像样的工作成果。蘑菇定律初学者被置于阴暗的角落(不受重视的部门,或打杂跑腿的工作),浇上一头大粪(无端的批评、指责、代人受过),任其自生自灭(得不到必要的指导和提携)。所谓蘑菇定律,是指许多组织对待初出茅庐者的一种管理方法,刚参加工作的初出茅庐者往往遇到这样一个境遇:被置于阴暗的角落(不受重视的部门,或打杂跑腿的工作),浇上一头大粪(无端的批评、指责、代人受过),任其自生自灭(得不到必要的指导和提携)。棘轮效应棘轮效应,又称制轮作用,是指人的消费习惯形成之后有不可逆性,即易于向上调整,而难于向下调整。尤其是在短期内消费是不可逆的,其习惯效应较大。这种习惯效应,使消费取决于相

9、对收入,即相对于自己过去的高峰收入。这一效应是经济学家杜森贝提出的。古典经济学家凯恩斯主张消费是可逆的,即绝对收入水平变动必然立即引起消费水平的变化。针对这一观点,杜森贝认为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因为消费决策不可能是一种理想的计划,它还取决于消费习惯。这种消费习惯受许多因素影响,如生理和社会需要、个人的经历、个人经历的后果等。特别是个人在收入最高期所达到的消费标准对消费习惯的形成有很重要的作用。实际上棘轮效应可以用宋代政治家和文学家司马光一句著名的话来概括: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商朝时,纣王登位之初,天下人都认为这位精明的国君的治理下,商朝的江山一定会坚如磐石。有一天,纣王命人用象牙做了一双筷子

10、,十分高兴地使用这双象牙筷子就餐。他的叔父箕子见了,劝他收藏起来,而纣王却满不在乎,满朝文武大臣也不以为然,认为这本来是一件很平常的小事。箕子为此忧心忡忡,有的大臣莫名其妙地问他原因,箕子回答说:“纣王用象牙做筷子,必定再不会用土制的瓦罐盛汤装饭,肯定要改用犀牛角做成的杯子和美玉制成的饭碗;有了象牙筷、犀牛角杯和美玉碗,难道还会用它来吃粗茶淡饭和豆子煮的汤吗?大王的餐桌从此顿顿都要摆上美酒佳肴了;吃的是美酒佳肴,穿的自然要绫罗绸缎,住的就要求富丽堂皇,还要大兴土木筑起楼台亭阁以便取乐了。对这样的后果我觉得不寒而栗。”仅仅5年时间,箕子的预言果然应验了,商纣王瓷意骄奢,便断送了商汤绵延500年的

11、江山。在上面的故事中,箕子对纣王使用象牙筷子的评价,运用了现代经济学一种消费效应棘轮效应。蝴蝶效应一只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两周后,可能在美国德克萨斯州引起一场龙卷风。20世纪60年代初,气象学家爱德华?洛伦兹(EdwardLorenz,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混沌学开创人之一)利用计算机进行“数值天气预报”的试验。他发觉,只要输入的资料存在微小的差异,计算的结果就会出现极大分别,“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正是形容这种情况。这说明,“数值天气预报”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不可预测性。对个人或组织来说,“防微杜渐”能让人们及时堵塞漏洞,防止危机的发生。但大部分时候,人们想做到“防微杜渐

12、”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由于变化是渐进的,一年一年地,一月一月地,一日一日地,一时一时地,一分一分地,一秒一秒地渐进,犹如从很缓的斜坡走下正是由于这种不知不觉的变化,警觉性不高的人很难预防。这种过程慢得不易使自己感知,也不易使别人察觉。但越是这样越可怕,因为它往往被一些不起眼的事物所掩盖。虽然人们总是希望在危机之前做到“防微杜渐”,但要想完全消除一切隐患却是不太现实的事情,我们可以在隐患刚开始出现的时候做到“亡羊补牢”。一个伟大的作家,不一定描述故事的每个细节,但是却总是把关系到故事结局的细节描写得特别生动。一个真正成功的人,不一定关注每个细节,但是却绝对是特别注重可能关系胜负的细节。那些觉得自

13、己重要到不屑去关心任何细节的人,往往也不足以成就大事业。1、彼得原理每个组织都是由各种不同的职位、等级或阶层的排列所组成,每个人都隶属于其中的某个等级。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彼得原理有时也被称为向上爬的原理。 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一名称职的教授被提升为大学校长后,却无法胜任;一个优秀的运动员被提升为主管体育的官员,而无所作为。对一个组织而言,一旦相当部分人员被推到其不称职的级别,就会造成组织的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导致平庸者出人头地,发展停滞。因此,这就要求改变单纯的根据贡献决定晋

14、升的企业员工晋升机制,不能因某人在某个岗位上干得很出色,就推断此人一定能够胜任更高一级的职务。将一名职工晋升到一个无法很好发挥才能的岗位,不仅不是对本人的奖励,反而使其无法很好发挥才能,也给企业带来损失。这个问题其实是普遍存在的,就不多说了。但是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上司总是趋向于把你放在你能力暂时达不到的职位。而过一段时间之后,你会通过压力、调节、学习等来达到与该职位要求相符的能力。这样便达到了个人的提高。两种情况其实都有道理,还是因人而异。决定性因素是领导看人与用人的标准。2、酒与污水定律酒与污水定律是指把一匙酒倒进一桶污水,得到的是一桶污水;如果把一匙污水倒进一桶酒,得到的还是一桶污水。在任

15、何组织里,几乎都存在几个难弄的人物,他们存在的目的似乎就是为了把事情搞糟。最糟糕的是,他们像果箱里的烂苹果,如果不及时处理,它会迅速传染,把果箱里其他苹果也弄烂。烂苹果的可怕之处,在于它那惊人的破坏力。一个正直能干的人进入一个混乱的部门可能会被吞没,而一个无德无才者能很快将一个高效的部门变成一盘散沙。组织系统往往是脆弱的,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妥协和容忍的基础上的,很容易被侵害、被毒化。破坏者能力非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破坏总比建设容易。一个能工巧匠花费时日精心制作的陶瓷器,一头驴子一秒钟就能毁坏掉。如果一个组织里有这样的一头驴子,即使拥有再多的能工巧匠,也不会有多少像样的工作成果。如果你的组织里有这样的一头驴子,你应该马上把它清除掉,如果你无力这样做,就应该把它拴起来。我们部门有这样的人,之前差点把所有花瓶都打了,还好,及时把这头驴子栓起来才防止了损失的进一步扩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