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案1.doc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57858027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案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案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案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案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案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案1.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识记本单元现代文中的重点词语。2学会运用现代词语。【教学重点】描述百草园的部分,写景抓特点、按顺序、多角度描写的手法。【教学难点】描写三味书屋部分,对部分内容的理解以及对难解词语的理解。【课前导学】1、利用工具书,读准文中字音,弄懂字意。 我认为重要的词语有: 2、查资料(可以利用图书或网络),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及作品,阅读散文集朝花夕拾。 我所了解的鲁迅及作品: 3、查找有关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简介,增加印象。 我知道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 【课堂研讨】一、 导入语:二、由学生来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与作品。三、整体感知文章内容。1、 理清文章思路(1)

2、析题:从课文的题目看,你认为课文的材料是按什么顺序安排的?应该分几部分?(2)请从文中找出这两个部分的过渡段或句。 (3)划分段落时,你认为这个过渡段应分在哪一部分比较合适?(4)第9段中对自己被送进私塾有多种猜测,这表明了作者对百草园具有怎样的感情?这又是为什么?2、 快速阅读全文,把自己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感受用“ 的百草园”和“ 的三味书屋”说出来。 仔细阅读全文,谈谈作者本人就这两个相邻的人生驿站更喜欢哪一个?试根据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理由。四、研读“百草园”部分。创设问题情境。1、第1自然段中有一个词告诉了我们百草园在作者心中的地位,是哪个词?2、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乐”在何处?(此问

3、题可以让学生了解这一部分记叙的顺序。)3、 有感情地朗读百草园景物描写的一段文章,并就其中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进行赏析。然后凭记忆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说说泥墙根一带有哪些趣味?(尝试背诵此小节)4、 仿句练习: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造句,描绘一种情景。【课堂检测】一鲁迅,原名周树人,_(籍贯)人,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其小说代表作有_、_等。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鲁迅先生_集朝花夕拾,集名的意思是_ _ 。课文主要通过_手法,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封建教育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不满。三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确凿 ( ) 菜畦( ) 桑葚( ) 油蛉( ) 斑蝥( ) 缠络( ) 攒(

4、 ) 倜傥( ) 豁( ) 敛( ) 脑髓( ) 鉴赏 ( ) 人迹罕至( ) 觅食( ) 鼎沸 ( ) 竹筛( ) 秕谷( ) 系( ) 书塾 ( )四课内语段阅读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

5、,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看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1、 这段文字描写景物,其中详写什么?略写什么?_2、这段文字从多角度进行描写,分别按提示各找一个例句。 写视觉的:_写听觉的:_写味觉的:_3、 文段开头的两个“不必说”有什么表达作用?_4、说说下面两句话中加点的字能否改为括号内的字,为什么?肥胖的黄蜂伏(停)在菜花上。 _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飞)向云霄里去了。_5、文中对拔何首乌根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试从“我”的心理和百草园对“我”的影响两方面加以回答

6、。_6、“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运用这种手法再续写两个句子。_7、 从本段文字中,我们可以学到哪些写景的方法?_8、作者写这一段文字的目的是什么? _ _【课后拓展】1、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与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作比较,有何异同?2、比较阅读。 送 暖 (节选) 王叔叔一双大手端着几十块蜂窝煤,迈着大步走进院子。只见他工作服上沾满了煤灰,脖子上还搭着一条抹黑了的彩条毛巾。他一边走一边大声喊:“李奶奶,煤来了!”说着,“蹬噔噔”几步走到窗前,弯下腰,轻轻把煤板放下,接着把煤一摞一摞地码在长凳上。就这样王叔叔一趟又一趟地搬着、码着,嘴里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额头不住地淌着汗水。思考: 划出文中所用的动词,说说本文恰当运用动词对表现王叔叔这个人有什么好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