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科技学院.doc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57857311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 页数:84 大小:31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科技学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4页
浙江科技学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4页
浙江科技学院.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4页
浙江科技学院.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4页
浙江科技学院.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浙江科技学院.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科技学院.doc(8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附件4:浙江科技学院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项目建设规划2009年2月79目 录一、单位简介及总体建设目标(1)(一)单位简介(1)1.学术队伍能力较强,特色明显(1)2.教学改革成效显著,人才培养质量较好(2)3.学科特色鲜明,科学研究水平较高(3)4.中德合作不断加强,学科建设的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4)5.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充足,工作条件较好(5)(二)总体建设目标(5)1.主要思路举措 (5)2.具体目标 (6)3.建设内容与进度 (9)二、申请新增学位授予单位的必要性和特殊性分析(10)(一)我校申请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的必要性(10)1.是建设创新型省份,服务于我省打造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客

2、观要求 (10)2.本科教育历史较长,教学与科研内涵提升亟待提高办学层次 (10)(二)我校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的特殊性(11)1.中德合作办学特色鲜明,有助于提升我省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水平(11)2.是对我省研究生培养学科结构的有益补充和进一步完善 (12)3.有利于打造服务于我省经济转型升级的特色学科 (13)三、授权学科建设规划(14)(一)机械工程学科建设规划 (14)1现有基础(14)2问题及不足(19)3建设目标(19)4建设内容(20)5建设措施(23)(二)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建设规划(27)1现有基础(27)2问题及不足(32)3建设目标(32)4建设内容(33)5建设措施(

3、36)(三)土木工程学科建设规划(38)1现有基础(38)2问题及不足 (41)3建设目标(41)4建设内容(42)5建设措施(46)四、支撑学科建设规划(48)(一)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规划(48)1支撑学科对授权学科的作用(48)2建设目标(50)3建设内容和措施(50)(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建设规划(55)1支撑学科对授权学科的作用(55)2建设目标(57)3建设内容和措施(58)(三)数学学科建设规划(64)1支撑学科对授权学科的作用(64)2建设目标(66)3建设内容和措施(67)(四)设计艺术学学科建设规划(72)1支撑学科对授权学科的作用(72)2建设目标(74)3建设内容

4、和措施(74)五、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规划(77) (一)现状分析(77)(二)建设目标(77)(三)建设内容及措施(78)浙江科技学院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项目建设规划一、单位简介及总体建设目标(一)单位简介浙江科技学院是一所以工科为主,在中德合作过程中成长起来的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其前身为杭州市政府和浙江大学于1980年10月联合创办的“浙江大学附属杭州工业专科学校”。1987年,学校更名为“杭州高等专科学校”,部分专业开始招收本科生;1992年,更名为“杭州应用工程技术学院”,所有专业招收本科生。学校于2000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2001年更名为“浙江科技学院”。在近30年的发展历程中,

5、学校以执行中德政府级合作办学项目为契机,学习借鉴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办学经验,致力于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目前,我校和德国16所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学校总占地1428亩,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下设11个二级学院、2个教学部和1个工程实践中心,有全日制本科生13556人。学科涵盖理、工、文、经、管、教育6大门类,40个本科专业中工科类专业占70%,是浙江省属本科高校中工科学科类别最齐全、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最鲜明的高校。1.学术队伍能力较强,特色明显学校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以造就和凝聚一支高水平有特色的学术队伍为目标,启动了“人才工程”,着力实施了“学科带头人引进和

6、培养计划”、“青年教师博士化计划”、“四级人才梯队培养计划”、“青年教师下企事业单位实践进修计划”等,为开展研究生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学术队伍支撑。学校现有专任教师775人,其中,正高职称教师76名,副高职称教师232名,博士学位教师114名,占15%;另有在读博士60名。涌现了一批优秀学术骨干,现有教师中2人获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6人入选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14人被评选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人获省教学名师称号,5人获省优秀教师称号,4人获省教坛新秀称号。应用型、国际化”师资队伍特色进一步显现,共选送208名教师赴德、英、美等国进修和交流;具有企业工作经历和

7、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201人,约占专任教师的26%。2.教学改革成效显著,人才培养质量较好学校实施质量立校战略,全面学习借鉴德国应用科学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确立了“学以致用,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教学质量得到教育部评估专家的高度认可,2007年以良好的成绩(17个A)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教学改革成效显著,获得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省重点专业6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精品课程11门;主编出版了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3部、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1项、省级重点教材6部。学生综合素质高,实践应用能力强,近3年毕业生

8、就业率分别为93.01%、97.01%、95.79%,名列我省高校前三位。近3年,取得省级以上大学生各类科技竞赛奖495项(次),其中国家级奖22项。3.学科特色鲜明,科学研究水平较高学校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主动服务我省“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紧密契合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通过凝炼方向、优化配置、学科交叉、校企合作,重点打造了服务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生态高效农业的特色学科。我校申报授权学科中“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均为省级重点学科,“土木工程”学科拥有国家特色专业。“机械工程”致力于先进制造业为依托的现代物流装备技术研究;“化学工程与技术”以“农产品化学与生物加工”为特色,

9、侧重于以工促农、服务现代农业;“土木工程”具有较强的工程应用研究能力,其“软土快速筑堤”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处于国内一流水平。“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设计艺术”、“数学”等4个支撑学科拥有较强的学术队伍和研究实力,能对申报授权学科形成强有力的支撑。近5年,学校新增了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省重点学科,建设了一批校级重点学科,已形成了具有较强特色的学科建设格局。学校实施“校企合作工程”,加强校企、校地合作,与地方企业、行业共建20多家研发中心,向地方政府派遣了法人科技特派员和团队科技特派员。科研能力和水平有了大幅提高,目前,承担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146项,其中国家重大基础研究

10、前期研究专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项,3年科研经费累计达11208万元。5年来发表论文3343篇,其中425篇被收入三大索引,引用率较高。获得各级各类科研成果奖172项,其中省部级及以上奖项19项。部分成果已经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如我校获教育部2008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二等奖的“软基快速筑堤方法与技术”,得到国内专家的高度评价:“该成果是软基上建造构筑物方面的一个重大创新”、“总体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在软粘土的远距离管道输送技术等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该研究项目已在50多项软基堤坝工程中应用,获得发明专利2项。4.中德合作不断加强,学科建设的国际化水平

11、不断提升学校相继执行了中德政府级合作、省州合作、德国学术交流中心合作等一系列的中德教育项目,开展多层次、多方位的学术交流与合作。1992年,国家教委将我校确定为中德合作培养高等应用型人才的试点院校。近年来,在与7所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开展联合培养本科生项目的基础上,与2所德国合作学校开展了研究生培养项目。通过联合培养本科生、合作培养硕士生、共同举办双校园国际化专业、跨国实习和毕业设计、开展项目教学等多种形式,在引进国外优质高等教育与科研资源、共建学科平台、共享海外智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促进了我校学科建设与国际接轨。经省政府批准的“浙江省中德科技促进中心”设在我校。学校建有中德媒体与设计研究所、

12、中德ZEHN农产品化学与生物加工联合研究院等研究机构,开展了国际合作科研项目24项。学校先后选送近140名教师赴德国进修和交流,他们在借鉴德国办学经验、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5年来,吸引国外专家学者参与我校学科建设共259人次,聘请了包括巴黎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终身教授在内的外籍名誉教授31人,其中3名教授获得省政府“西湖友谊奖”。我校中德合作办学模式已成为国内高校中外合作教育的一个成功典范。5.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充足,工作条件较好各类设施功能齐备,办学条件能满足教学、科研及研究生培养需要。现有省重点实验室、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各1个,工程实践中心1个,校、院级实验中心10多个,设建制实验室37个,其中基础实验室9个,专业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