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专题研究课(教学设计)定稿.doc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57854262 上传时间:2023-04-1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鉴赏专题研究课(教学设计)定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诗歌鉴赏专题研究课(教学设计)定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诗歌鉴赏专题研究课(教学设计)定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诗歌鉴赏专题研究课(教学设计)定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诗歌鉴赏专题研究课(教学设计)定稿.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诗歌鉴赏专题研究课(教学设计)定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鉴赏专题研究课(教学设计)定稿.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复习专题 诗歌鉴赏 (教学设计:李正保 云南省德宏州民族一中) 时间:2010年9月课时安排:一课时执教:李正保 (云南省德宏州民族第一中学) 一切景语皆情语-由景到情解读古诗的鉴赏方法一、 教学内容及其解析1、教学内容:古诗中的“情”与“景”的关系2、内容解析:2008-2010三年全国的18套语文高考试题中有17出都考到了诗歌情景交融即景抒情等内容。本节课试图从探究中国古代诗歌的景与情的特点出发,进而探究中国古代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的一些规律性的现象,最后得出一个鉴赏古代诗歌的切入角度和鉴赏方法,那就是由景到情、缘景剖情来解读和鉴赏古代诗歌的方法。二、目标及其解析1、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

2、从景与情的角度来解读鉴赏诗歌。2、目标解析:要想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达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关键在于方法和步骤。首先要让学生能够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先明确找出诗歌中的景,其实这一步就是诗歌形象的分析解读,高中学生从高一开始,学习到的诗歌无论是古诗还是新诗就已经开始分析解读诗歌的形象了,所以明确找出诗歌中的景(形象)应该会很顺利。第二步就是分析找出来的诗歌中的景具有什么样的特点。第三步就是要分析解读出诗歌中的景的背后寄寓这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这一步最重要也是最难的地方。突破这个难点的方法主要有四:一是关注诗题,古诗的诗题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许多古诗的诗题本身就透露出了感情基调,如“送别”“秋思”

3、之类;二是充分利用所给注解;三是联系诗人的一些生平经历以及诗歌的风格特点和主题特点;四充分品读诗歌语言,在品读语言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师可以结合具体诗歌精讲示范。思考题1:在你读过的中国古代诗歌中,如果从题材内容的角度来看,有哪些类别?明确:题材内容角度有隐逸诗、咏史诗、咏物诗、送别诗、山水诗、田园闲趣诗、边塞诗、题画诗、羁旅诗、爱国诗等。思考题2:“诗言志”,在你读过的中国古代诗歌中,古代诗人常常通过诗歌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主要有哪几类? 明确:情感类别有忧国伤时、建功报国、思乡怀人、临别赠言、山水田园之趣,生活杂感等。设计意图:设计这两道思考题意在让学生回顾总结古代诗歌中常见题材内容和思想感

4、情的类别,为学生学习本节课提供一个思维起点,也是教师教学的切入点。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诗歌鉴赏可以有很多的方法和角度,比如鉴赏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等都可以切入。学生也有了一些积累和实践训练,这是一个很好的基础。但是由于时代的隔阂,学生在理解古人的思想情感方面以及情景交融的技巧方面肯定会有一定的难度。解决的办法就是对规律性做认真分析总结,因此,要把上面“教学目标解析”中提到的四个突破方法很好地落实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四、教学基本流程引入问题-探究近三年高考试题的规律-课堂活动-课堂活动小结-目标检测-总结本课五、教学过程步骤1 导入:用思考题来导入步骤2 问题探究问题:下面是2

5、008-2010三年的高考全国卷的诗歌鉴赏题及答案示例,请分析它们是如何体现出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特点的。(2008年)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春 日 即 事 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注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2)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参考答案】(1)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网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

6、。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2)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诗的一、二两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从这些凄冷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的寂寞愁绪;三、四两句写了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呜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看出诗人对世态冷暖的感叹。【解析】【本题第(1)题重点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考查考生对诗眼的把握,第(2)题重点考查考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时,除把握全诗内容外,还要结合作者及注释内容理解。第(1)题从“网”的有形和无形思考,联系诗歌的表达技巧思考作答;第(2)题把伤春(伤时)和诗人自身遭遇

7、联系起来分析。】(2009年)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军城早秋 严武注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12、(1)答案:晚秋、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解析:分析诗歌“意境”, 答题步骤: 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

8、特点。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营造氛围的作用意义。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 雄奇优美 生机勃勃,富丽堂皇 ,肃杀荒寒 瑰丽雄壮, 虚幻飘渺 凄寒萧条 繁华热闹等。(2)答案: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解析:分析“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第一步,调动积累,读品诗(词),理解内容,分析情感。第二步,有机整合,准确表述。(2010年)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梦中作 欧阳修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棋罢不

9、知人换世,酒阑无奈客思家。【注】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束,斧已拦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酒阑:酒尽尽。(1)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路暗花迷”表现了作者对前途的迷茫,结合注释可知这是因为仕途失意所致,“无奈”“思家” 词语则表现了无可奈何之情和渴望回家之情,故答案为可以整合为:答:表现了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

10、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本诗最明显的写作特色是四个场景组合在一起,一句一个场景;夜、笛、千山月,路、百种花,这些景物表达了作者对前途的迷茫,是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在修辞上使用了工整的对仗。故答案整合为:答:一句一个场景;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对仗十分工巧。步骤3 课堂活动,学生实践训练。课堂活动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注:蔡家亲:表亲。问题1: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案示例:此诗表达了作者悲喜交加(或悲中有喜,喜中有悲)的感情。解析:前四句借若于画面,写出浓浓的辛酸

11、和悲哀,后四句虽写外弟来见宿时的喜,却隐约透露出了悲,悲凉的心情表露得较为明显。问题2:前人认为全诗动人之处在“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句,请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其独到之处。答案示例:以悲景写哀情;不着悲字而悲情自现(或寓情于景,不直接写情,而将情完全寄寓在景物中)。解析:此两句诗比兴兼用,以物喻人,情语蕴含在景语之中,用落叶飘零之树比喻衰老之人,黄叶在风雨中飘落和人生风尘中的风烛残年正相类似,诗人虽不言悲,但悲情四溢。活动设计意图:通过实际训练使学生能够比较准确地找到诗歌景物的特点,和寄寓在景物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所选诗歌景物特征突出,情感表达极其深沉然而标志又十分明确,比如诗歌标题中的

12、“喜”字,首句的孤寂之感,颔联的悲情都有迹可循。也是落实学习目标的一个重要环节。课堂活动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坡 苏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注:1081年4月,被贬到黄州的苏轼(时年46岁)从黄州东城门外请领了一处荒弃的营地躬耕,且自比陶潜。这块地就名之曰“东坡”。 诗人在此不只经营禾稼果木,还筑起居室雪堂,亲自写了“东坡雪堂”四个大字,并自称“东坡居士”了。荦确:怪石嶙峋貌,大石丛错、凸凹不平之意。问题1:此诗中的景致有什么特点?答案示例:雨水清洗过的东坡,尽管偏僻,但月光皎洁,清新澄明;坡头道路大石丛错、凸凹不平,竹杖着地之声铿然坚

13、定,划破幽静的夜色。解析:这首诗的景致是非常有特点的,诗一开始便把东坡置于一片清景之中。僻冈幽坡,一天月色,已是可人,又加以雨后的皎洁月光,透过无尘的碧空,敷洒在万物上,这是何等澄明的境界!确实当得起一个“清”字。与之成为鲜明对比的却是那大石丛错、凸凹不平的坡头路,和幽静的月夜里那竹杖着地的铿然坚定的声音。问题2:这首诗充分透露出了苏轼什么样的可贵精神?答案示例:这段山路就像是他的经历和遭遇一样曲折坎坷,一个“莫嫌”,一个“自爱”,表现了苏轼以险为乐、视险如夷的豪迈精神,也表现了苏轼面对生活的坎坷和仕途的挫折所抱有的开朗乐观,从容淡泊,意气昂扬,绝不气馁颓丧的可贵精神。解析:走在这个荒凉偏僻的

14、小山坡上,苏轼没有发出行路难的感叹,而是悠然自得地欣赏着自己的竹杖敲击山路的声音。这段山路就像是他的经历和遭遇一样曲折坎坷一个“莫嫌”,一个“自爱”,那以险为乐、视险如夷的豪迈精神,都在这一反一正的强烈感情对比中凸现出来了。这“荦确坡头路”不就是作者脚下坎坷的仕途么?作者对待生活的坎坷和仕途的挫折,从来就是抱着这种开朗乐观、意气昂扬的态度,绝不气馁颓丧。步骤4 课堂活动小结:通过上面两首诗的鉴赏训练我们可以发现快速准确地抓住诗歌中景物形象的特点是鉴赏解读一首诗歌的一把好钥匙,景物形象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乐景”,其特点是优美闲适、色彩明丽、壮观奇伟、气象雄伟等;二是“哀景”,其特点多为冷清凄凉

15、、色彩暗淡、低沉萧瑟等。特别要引起注意的是,古诗中常用“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如杜甫的旅夜书怀中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用境界雄浑阔大的景象(也属乐景)反衬出诗人孤独漂泊的哀情。步骤5 目标检测(2010年北京卷)13.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7分)古风 (其三十九)李白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徂辉:落日余晖。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鸳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食不食,非醴泉不饮。(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前四句,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 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