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科学技术奖推荐书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57850499 上传时间:2023-02-19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18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科学技术奖推荐书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云南科学技术奖推荐书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云南科学技术奖推荐书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云南科学技术奖推荐书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云南科学技术奖推荐书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云南科学技术奖推荐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科学技术奖推荐书(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云南省科学技术奖推荐书 (创新团队)编 号 年 度 2016年团 队 名 称云南师范大学引力理论研究创新团队团队所在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推 荐 单 位云南省科学技术厅填 表 日 期2016年4月15日 云南省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制 一、基本情况团队名称云南师范大学引力理论研究创新团队研究方向基础研究团队带头人张 雄、彭朝阳、梁红飞主要支持单位云南师范大学团队成立时间2000年1月推荐单位(盖章)云南省科学技术厅推荐材料密级无可否公示可可否公开宣传可学科分类名称1理论天体物理代码16020102计算物理学代码140753高能天体物理代码1602040所属国民经济行业M.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行业所属国家

2、重点发展领域基础研究 二、人员构成(一)成员结构总人数14男13年龄结构65周岁以上0 0 %50-65周岁4 28.6%女135-50周岁7 50%35周岁以下3 21.4%专业技术职务正高级副高级中级428.6 %4 28.6 %6 42.8 %学历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9 64.3 %335.7%0 0%(二)主要成员带头人序号姓名性别年龄专业技术职务所在单位研究领域团队工作时间(年)1张 雄男60教授云南师范大学引力理论与理论天体物理172彭朝阳男45教授云南师范大学高能天体物143梁红飞男40教授云南师范大学计算物理10其他主要成员4马 力男53教授云南师范大学引力理论与理论天体物

3、理175张皓晶男34副教授云南师范大学引力理论与理论天体物理76易庭丰男40讲师云南师范大学引力理论与理论天体物理77毛李胜男35讲师云南师范大学引力理论与理论天体物理118毛慰明男36讲师云南师范大学高能天体物理69黄邦蓉女42副教授云南师范大学引力理论与理论天体物理1310伍林男5555副教授云南师范大学引力理论与理论天体物理1711王兴华男31助理研究员云南师范大学引力理论与理论天体物理712徐云冰男3636讲师云南师范大学引力理论与理论天体物理513金 争男54副教授云南师范大学高能天体物理1014刘文广男31助教云南师范大学引力理论与理论天体物理3三、团队简介(限3000字限以内)云

4、南师范大学引力理论研究创新团队长期致力于引力理论及高能天体物理领域的观测、统计及其理论研究,并进行教育教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等工作。团队从1998年开始积极进行筹备工作,2000年正式成立,同年成立了云南师范大学天体物理中心,2001年新增了天体物理硕士点,2002年开始招收天体物理硕士研究生。团队主要从事展活动星系核的光变观测和辐射理论研究、计算物理方向下的太阳矢量磁场的Stokes光谱反演技术的观测和理论研究以及伽玛射线暴光变曲线和能谱的统计与理论研究。在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该团队2010年被云南省教育厅批准立项,2013年被认定为云南省高校高能天体物理科技创新团队。随后该团队于2012年被

5、云南省科技厅批准2015年被认定为云南省引力理论研究创新团队。2014年11月该团队被云南省教育厅批准为云南省高校高能天体物理重点实验室。本研究团队包括14名主要成员,9人具有博士学位,4人有正高级职称,4人有副高级职称,有1人获得国务院津贴。团队成员均活跃在科研和教学第一线。团队经过多年的发展,以引力理论天体物理为主线,根据自身的特色和优势不断凝练研究方向,形成了现在的三个主要研究方向:1.在引力理论与理论天体物理方面主要开展活动星系核的光变观测和辐射理论研究:利用云南天文台1米望远镜和上海天文台1.56米望远镜的CCD系统,参与多波段同时性对Blazar样品的观测。依据多波段的样品观测数据

6、,获取复合谱指数,研究谱指数的多波段相关性,用解析方法和经验公式拟合方法寻找和验证Blazar中能谱分布的理论模型,研究Blazar多波段能谱分布中的双峰结构。国内与上海天文台1.56米望远镜组合作建立多波段同时性连网观测和理论研究,为理论研究做观测资料上的准备。 2、在计算物理方面矢量磁场的Stokes光谱反演技术是中国未来十年太阳物理发展战略规划中的一个重要子课题,它利用磁敏谱线的Stokes参数I,Q,U和V轮廓来研究太阳黑子的精细磁场结构,帮助我们深入理解耀斑爆发中的磁能转化和释放,从而可能准确预测太阳高能爆发。主要研发内容完成情况:1)基于偏振辐射转移方程的形式解,建立一套快速高效的

7、Stokes光谱数据反演算法,形成一套比较系统的矢量磁场测量技术;2)运用该技术针对一米红外太阳塔、Solar-B、太阳Stokes光谱望远镜观测的偏振资料进行分析研究,论证该反演技术及这些光谱望远镜所获数据在矢量磁场测量中的有效性。3、在伽玛射线暴瞬时辐射的理论研究方面该研究方向主要针对伽玛暴瞬时辐射中未解决的三个主要热点问题:伽玛暴中心发动机抛射物的成分、伽玛暴能量耗散地点和伽玛暴辐射机制而展开研究工作。在进行科学研究的同时,团队围绕着大学和中学物理实验教学进行教学研究及改革,坚持将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团队经过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项目、论文和奖励方面:在ApJ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发

8、表SCI检索论文133篇;出版专著5部;团队建设期内共主持国家级项目17项,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6项,其中NSFC-天文联合基金重点项目1项;团队核心成员张雄教授以排名第一的身份获得2004年、2010年云南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梁红飞老师以排名第一的身份于2012年获得云南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在团队的社会贡献方面:2000年获得了天体物理和理论物理硕士学位授权,研究方向包括:引力理论及理论天体物理、星系物理、相对论物理和太阳物理4个研究方向,均为本团队成员负责;2012年获天文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团队已培养毕业硕士研究生超过40人。本团队选送2人做博士后研究,以云南天文台现

9、有天体物理专业博士点为基础,联合招收、培养博士研究生,3年来招收的博士生4名,毕业2人,2名在读;毕业硕士12人,在读9人。团队成员中1名获得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称号、1名入选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成员中2名老师的职称由副教授晋升为教授,1名老师的职称由讲师晋升为副教授,2名成员获得博士学位,2名成员在云南天文台攻读博士。团队将继续致力于引力理论研究和实验平台建设。在理论研究方面,继续坚持“引力理论与理论天体物理”、“计算物理”以及“伽玛射线暴瞬时辐射的理论研究”三个方面展开科学研究工作;在学科与科研平台建设方面:(1)该团队将以2014年获得云南省高校高能天体物理重点实验室

10、建设项目为依托,继续加强团队的总体建设;(2)紧密结合云南师范大学天文学科的发展,购置1m口径的光学望远镜及其它设备,建立云南师范大学天文台,把云南师范大学天文台建设成为集天文学教学、科研和科普工作为一体的高水平基地。通过引进与培养相结合,提高团队年青教师的科研实力,使团队成员在学科、专业、年龄等方面更加合理,提升在学科领域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四、主要科技成就及发展情况(限8000字以内)(一) 团队建设情况被李政道教授列为现代物理的四朵乌云之一的活动星系核(AGN)的观测研究一直是云南天文台谢光中研究员及其团队研究的主要方向,在这方面,谢光中研究员提出了一个新模型。这个模型的创新点是:AGN中

11、心除了有一个大质量黑洞外,黑洞吸积盘外层还有一尘埃环。理论预言与哈勃空间望远镜的观测十分吻合。论文被美国天文学会主席Trimble的年评中大段介绍并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重视和好评,并被国家科技部评为1998中国基础研究的十大重要进展。团队的带头人张雄教授师从谢光中研究员,从事该领域的研究多年后,于1998年在云南师范大学开始筹建云南师范大学引力理论天体物理创新团队。由于云南地处低纬度地带,一年四季得到的太阳光热较多,特别是位于北回归线的南部地区,热量资源更为丰富。它的气候条件优越,大部分地区在海拔2000米左右,省会城市昆明地区属低纬高原山地季风气候,由于纬度低,海拔高。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400

12、小时,无霜期约230天,是天文观测的理想地区。而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成立于1938年,位于云南省昆明市东郊凤凰山,是云南省天文研究的主要基地。上世纪80年代由德国引进的1米光学望远镜一台,1.2米国产地平式光学望远镜一台。利用这些资源,团队在张雄教授的带领下,开始主要从事展活动星系核的光变观测以及辐射理论的研究。利用云南天文台1米望远镜和上海天文台1.56米望远镜的CCD系统,参与多波段同时性对Blazar样品的观测。同时,团队开始筹备云南师范大学天体物理研究中心和天体物理硕士学位点,2000年,通过联合云南天文台的资源成功成立了云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天体物理研究中心。借助这个平台,2

13、001年成功获得了西部地区唯一的一个天体物理硕士点。2001年团队带头人张雄教授获得了云南省人民政府的云南省科技奖(自然科学类)一等奖(2001年度,张雄教授排名第四)。2002年开始招收天体物理硕士研究生,在这期间,继续从事展活动星系核的光变观测和辐射理论的研究,同时,在云南天文台硕士生导师覃一平的带领下,团队主要成员彭朝阳开始从事伽玛射线暴光变曲线和能谱的统计与理论研究。2004年团队又获得了云南省人民政府的云南省科技奖(自然科学类)二等奖(张雄教授排名第一)。由于我国天文学的发展日益得到了国家的重视,云南天文台于1999年在抚仙湖建立了太阳观测站,并在2010年6月安装了国产一米红外太阳

14、望远镜一台。一米红外太阳塔专家组认为,澄江抚仙湖站址的天文条件在目前太阳观测站点中是首屈一指的,对于高分辨光谱观测是一个难得的台址,与国际上同类台址的比较上,视宁度等部分指标也堪比国际上优秀的太阳观测台址相媲美。基于这个背景,2006年7月,团队成功引进了云南天文台的梁红飞博士,同年开始从事太阳矢量磁场的Stokes光谱反演技术的观测和理论研究。2010年,该团队在张雄教授的带领下,获得了云南省人民政府的云南省科技奖(自然科学类)二等奖(张雄教授排名第一)。在从事科学研究的同时,团队带头人利用云南师范大学的教学平台带领团队成员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研究,2004年获云南省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张雄教授排名第一)。在科学研究项目实施期间,以项目资助为启动经费申请获准“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2009年团队获得国家级和云南省级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各1项。团队带头人张雄教授凭借在教学研究中取得的成果在2009年获得了首届云南省教育功勋奖(云南省教育厅)。200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