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测试:环境人口容量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57845362 上传时间:2022-11-0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9.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知识点测试:环境人口容量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知识点测试:环境人口容量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知识点测试:环境人口容量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知识点测试:环境人口容量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知识点测试:环境人口容量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知识点测试:环境人口容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知识点测试:环境人口容量(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知识点测试:环境人口容量一、单选题环境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 指标之一。据此完成12题。1.某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的承载人II 40万,耕地的承载人II为67万,森林的承载人II 40万,矿产资源的承载人口为115万,则该地的环境人II容量为A. 40 万B. 42 万C. 67 万D. 115 万2.有些学者以每平米陆地口J承载人数的分析为基础,研究得出:渔猎时期为0.02- 0. 03人/n3农业时期为40人/虻,工业时期为160人/S。该资料反映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是B.资源A.科技发展水平C.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D.人II文化和生

2、活消费水平西藏矿产丰富、生态环境独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潜力较大。下表是西藏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表。据此回答34题。A.水资源B.水环境C. 土地资源D.经济结构人口 (亿人)经济(万亿元)人口 (亿人)经济(万亿元)人口 (亿人)经济(万亿元)水资源成栽力4.0512.8424.9879.1233.34105.63水环境承载力2.257.411.936.112.086.58土地资源戒我力0.040.120.050.170.250.79着力发展支住产业.淘汰辅助性产业保持现有模式者力发展旅游业影响西藏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首要因素是3.据材料分析,4. 适宜在西藏发展的产业有采矿业旅游业木材加工电器机

3、械制造A.B.C.D.某评测机构从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大气环境容量以及水环境容量等五方面来确 定研究区的综合承载力,其大小最终取决于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瓶颈”作用的制约 因素。读某市综合承载力测度表。完成56题。区域承载力可承载人II规模上限(人)土地资源承载力5489090水资源承载力3273765能源承载力6434491大气环境容量4528653水环境容量30836355. 制约该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因素是A.水资源承载力 B.能源承载力C.水环境容量 D.大气环境容量6. 专家预测,2030年该市能源承载力可承载人II规模将提高,最可能因为该市A.能源消费总量下降B.能源总量大幅

4、下降C. 能源利用效率提升D.区域内人口量增加读我国某地1998年和2011年数据变化表。完成78题。年份1998 年2011 年人口数量(人)49512964人1合理容量(人)51604030年人均产值(元/人年)20273460河流含沙量(kg/m3 )0. 0232. 2527. 该地人II合理容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A.环境承载力上升B.生态环境恶化C.社会财富大幅度上升D.生活消费总量增加8. 能提高该区域人II合理容量的措施有扩大耕地面积调整产业结构,扩大林牧业比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迁入人口A.B.C.D.下表为北京市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和北京市规划提出的人口数量数据。读表,回答91

5、1题。第六次人1普查数据20002010年人1自然增长率0. 35 %2000 - 2010年增加的常住人口604万人2011年常住人口2018万人规划人1数量满足经济发展,维持较好的环境和生活质量2300万人充分利用北京的各种资源,最大可容纳3000万人9. 从表中可知北京市A. 20002010年人1总增长率0. 35%B. 2000-2010年常住人I为604万人C.环境承载力为3000万人D.人口合理容量为3000万人10. 提高北京市人II合理容量的措施有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生活消费水平改善北京生态环境、交通等问题向其他省区移民A.B.C.D.11. 北京市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制约因素是A

6、.气候资源B.交通状况C.经济发达程度D.淡水资源二、综合题12. 历史和现实都说明,人II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II数量的变化、 人II的迁移,都会引起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等一系列变化。读某年人II增长率的 国际比较图,回答问题。低收入国家 中等收入国家 高收入国家 世界平均人口增长率(。)的国际比较(1)简述图中国家人I I增长率的特点。(2)中国与印度同为发展中国家,可中国的人II增长率不到印度的一半,请简述其原 因,并说明人11增长与哪些因素有关。(3)美国属于发达国家,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可是美国的人II增长率比中国还 高,试述其原因。(4)美国陆地面积约937万成

7、2,人口超过3亿,人I密度约33人/km2,是世界人 II密度最小的国家之一。美国大约有1/4的土地用于农业及城市、道路筹建设用地。 美国人消耗了全球23知的能源、15%的肉类和28%的纸张,人均产生的垃圾和排放的二 氧化碳分别是世界平均的2倍和5倍。美国人I I超过3亿是否会对全球的资源与环境 带来压力?综合考虑影响环境人I I容量的因素,谈谈你的看法。13. 阅读下列表格,回答有关问题。材料一距海岸带不同距离的人I I分布。距离(km)0-20020050050010001000人1(万)39054267403345210344占总人1 1数()35. 924. 330- 49. 4面积(

8、万km2)97133235495占总面积(%)10. 113. 924. 551. 5人1密度(人 Jkm2)40720114221材料二我国人II垂直分布。海拔(米)I1900 1920 1940平均寿命OOOOOOOO 5 0 50505 3 3 2 2 119080706050403020 1960 1980 2000 2008/ 年人曰数量(1)根据材料,简要概括美国人II的发展特点。(2)美国资源丰富,国土辽阔,但媒体称:“对支撑地球生命的自然体系来说,美国人11的快速增长显然不是什么好事。”运用环境人11容量的有关理论进行阐释。参考答案1. A2. A【解析】1. “木桶效应”说明

9、组成木桶的木板如果长短不齐,那么这只木桶的盛水量,不是取决于最 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所以环境人I I容量以最小的承载量为准。根 据材料可知,该地的环境人I I容量为40万。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2. A.从渔猎时期到,农业时期,再到工业时期,是根据文明时期划分的,文明时期是根 据生产力水平划分的,科技发展水平决定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故A正确。B. 资源是影响环境人II容量的首要因素,而资料中没有明确的资源量的大小变化,故B错 误。C. 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是影响人I I容量的因素,但是本题材料中没有显示对外开放程度的 信息。故C错误。D. 人II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与人II容量呈

10、负相关:随着社会发展人I I文化消费水平一般是 上升的,而人口容量是上升的,故D错误。本题正确答案为Ao3. C4. A【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地区环境人I I容量的影响因素。3. 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在保持现有发展模式的情况下承载力最小的是土地资源,由此可知 土地资源是限制西藏地区环境承载力的首要因素,故C选项符合题意;所以正确答案是 Ca故选C。4. 结合西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特点可知当地自然环境脆弱,木材加工对地表植被破坏较大, 发展该产业会造成较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故不适合发展;西藏地区地处高原交通不便, 也不适合电器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所以项不符合题意;西藏地区地处地质构造带附近(板块交

11、界处),故矿产资源较丰富,而且由表格可知发展旅游业所创造的经济价值和对于 西藏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提高效果最佳,故项符合题意;所以正确答案是A选项。故选 Ao5. C6. C【解析】5. 表中数据信息表明,水环境容量可承载人I I规模上限数值最小,说明制约该市经济社会 发展的“瓶颈”因素是水环境容量,选项C符合题意。表中数据信息表明,当地水资源承载 力、能源承载力、大气环境容量可承载人II规模上限数值均大于水环境容量,因此排除 A、B、D。故选 C。6. 能源消费总量卜降对于能源承载力没有直接关系,只有人均能源消费量卜降才会提高能 源承载力,排除A。能源总量大幅下降,会导致能源承载力可承载人II规

12、模下降,不符合 题意,排除B。能源利用效率提升,会使可有效利用的能源量上升,从而提高能源承载力 可承载人II规模,选项C符合题意。区域内人II量增加不能影响能源承载力,排除D。故 选C。7. B8. 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环境承载力与人I I合理容量的区别。7. 读表可以得知,人II合理容量在下降,河流的含沙量的大幅度上升,结合所学的知识, 可以得出该地人I I合理容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生态环境恶化。环境承载力整体是在 下降的,人II数量在下滑,虽然年人均产值在上升,但是总体社会财富只有小幅度上升; 人I I合理容量和生活消费总量关系不大。故本题选择8. 人II合理容量最重要体现在资源上,所以调整产业结构,扩大林牧业比重、加强基础设 施建设能提高该区域人I I合理容量;而扩大耕地面枳、迁入人I I可能造成生态环境进一步 破坏,反而不能提高该区域人II合理容量。正确,错误。故本题选择B。9. C10. D11. D【解析】【分析】本替考环境承载力、人I I容量及人I I合理容量之间的关系及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