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荣背后的辛酸.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光荣背后的辛酸.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光荣背后的辛酸饶毅 如果只以事业的成就来衡量。人们不难认为居里夫人一生十分幸福。她创了两个记录:同一家庭中得诺贝尔奖的人数最多,以及个人拿了两个诺贝尔奖。但事业的成功不能简单地套入才能、努力和机遇的公式,否则个人独特的个性和遭遇就会被淹没了。读苏珊昆的新书,我们可以看到居里夫人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她同样要面对许多常人会遇到的逆境,从中我们也能看见居里夫人的个性。 家庭生活居里夫人的一生可以分作三个时期:婚前,结婚阶段,和皮埃尔去世以後。玛丽亚幼年过着稳定的家庭生活,但童年并不太幸福。她母亲自1871年起就患肺结核,长期在外疗养,在她10岁时便去世,她的大姐则因伤寒也在这以前一年去世。她的父亲在
2、她6岁时失去学校教职。只好把家变成寄宿学校招收学生,这对她的家庭生活有一定影响。当时波兰为俄国占领,规定教师只能用俄文上课。波兰老师不理禁令,平日仍用波兰文授课、照教波兰历史;当俄国督学来抽查时,才又改成俄语。像玛丽亚这类优秀学生,常在这种情况下被选派背诵俄文给检查人员听。这样的学校生活,增加了当时学生的精神负担。中学毕业後,玛丽亚面临女子的抉择:嫁人还是发展自己的事业。她在当家庭教师时曾与其中一家的长子恋爱了几年。后来因男方的父亲嫌她家里经济状况不好而告吹,这事对她造成一定打击。至於皮埃尔,则是她在大学毕业前一年经人介绍认识的。皮埃尔比她大9岁,是一个不善交际的人,但他们的结合是她一生中最幸
3、福的阶段,这不光是因为科研合作,更由於他们美满的家庭生活。他们常常举家渡假。即使在1898年夏天研究工作最吃紧的时候,也有好几个月离开实验室。在家,居里夫人管家务:她从结婚起便把家庭账目记在一个本子上;此外她还为两个女儿的成长做笔记。而最能反映这段婚姻的幸福的,是皮埃尔去世对居里夫人的打击。皮埃尔被马车撞死後,居里夫人有一年天天给他写发不出去的信!皮埃尔去世后,长女正值学龄期,居里夫人组织了几位不满当时重文轻理教育体系的科学家;办了一所流动家庭学校,由家长轮流教授数、理、化等科目。这样坚持了两年。大约1910年左右。居里夫人开始与著名物理学家郎之万(PaulLangevin)相恋。郎之万是居里
4、夫妇的朋友。以前是皮埃尔的学生。他当时已婚并有两个儿子,但婚姻很不愉快,妻子和岳家经常跟他吵闹,甚至动手厮打。玛丽亚与郎之万的爱情发展得很快,她并表示愿与郎之万共建新生活。可是,到了1911年,郎之万夫人截获了两人的信件并将之公开,法国舆论因此大哗,攻击玛丽亚拆散别人的美好家庭;说是女强人欺侮贤妻良母,外国女人破坏法国社会价值(在颂扬居里夫人时,她就不是波兰人而是法国人了)。整个事件闹得很厉害,郎之万甚至为此与人决斗。最後,郎之万回到妻子身边,而玛丽亚也就终身为居里夫人了。 社会的认可虽然居里夫妇对科学有重要贡献,但法国科学界和社会却并不那麽接受他们。皮埃尔从小性格孤僻,家庭不属上流社会,上的
5、学校也不是顶尖的,所得教职只是在物理化学学院而不是邻近的名牌大学索邦。1898和1902年,皮埃尔两次争取索邦教职未成;1902年争取进人法国科学院未果。直到1905年才遂其愿。至於居里夫人,则终身未能进人法国科学院。1910年她被提名进入科学院,瞬间成了全法国的争论中心:女性可不可以有自己的事业?大报小报、各派人士互有观点;科学院的表决成为大众注视的焦点。最终,她以28票对30票败给另一科学家。从此她未再参选。直至五十多年後。她的一个女学生才成为法国科学院第一位女院士。居里夫人早年任教女子师范学校。一直到获得诺贝尔奖後都没有自己的实验室。皮埃尔死後,索邦将他的实验室(他自己是在得奖後才为索邦
6、所接纳的)交给居里夫人。却没有把皮埃尔原有的教席头衔给她。居里夫人两次获诺贝尔奖的过程也都十分曲折。1903年的奖,她没有被正式提名。当时的提名信是说皮埃尔居里和贝克勒尔合作无间,所以应该一起获奖。事实上。皮埃尔一直讨厌贝克勒尔。他们从来没有合作过,贝克勒尔本人是单独工作的。一位瑞典数学家把提名信的内容告知皮埃尔。他因此给瑞典科学院写信,要求与居里夫人共同提名。但这并不能算作正式提名信。结果瑞典科学院只有用1902年一位法国医学科学院病理学家已稍为过期的提名顶替,居里夫人才因此成为三位得奖者之。但是。瑞典科学院只请皮埃尔作学术报告,而没有请居里夫人。居里夫妇在1903年得奖後。社会舆论始终把居
7、里夫人放在从属地位,说她是丈夫的好助手,他动脑、她动手。其实二人之中,皮埃尔较喜欢动手,而居里夫人在理论性的学科思考上则较突出。在发现放射性元素的过程中,他们合作无间,各有贡献。但是,舆论界执意把居里夫人描绘成配角。有一家报纸在皮埃尔当选院士後。发表了一篇居里夫人访问记,称她为丈夫的成功而高兴,而且宣称女子的唯一心愿就是帮助丈夫工作。这个报导第二天就被居里夫人否认,她投信报社表示从未与该报任何人谈过话,也从未对任何人表达过所报导的意思。居里夫人第二次得奖时正好遇上郎之万事件,法国报刊对他们的关系议论纷纷,但没有任何人能出示直接证据。1911年11月7日,路透社报导该年化学奖授予居里夫人。11月
8、23日,郎之万夫人通过其兄在报上发表居里夫人给郎之万的情书。信件公开後,瑞典科学院著名物理化学家SvanteA. Arrhenius竟然写信给居里夫人,要她给瑞典科学院发信表示不愿领奖。居里夫人为此受很大伤害,但她拒绝了强加於她的辞呈,并回覆阿氏:科学和个人生活没有关系,我将依我的信念行事。12月11日和12日。居里夫人到斯得哥尔摩领第二次诺贝尔奖,并作第一次诺贝尔报告。从苏珊昆的这本新书可以看到,一位卓越的科学家同样会遇到常人的烦恼,这些烦恼在公众人物身上更往往被放大。近年新出历史人物的传记加强了分析性,老式的英雄、魔鬼图谱被一一修改。其实,一个有血有肉、能被大众理解的人,有着超乎寻常的功业或劣迹,不是更容易引起思考吗?接触过各种英雄史的人,常常发现在现实中找不到书中人物,一种反应是迷惘,另一种反应是失望。也许,历史人物并没有家有些历史书所载的那样生活过! 二十一世纪1996年8月号总第36期106-10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