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天性静候花开》读书心得.docx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57781627 上传时间:2023-12-22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2.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顺应天性静候花开》读书心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顺应天性静候花开》读书心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顺应天性静候花开》读书心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顺应天性静候花开》读书心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顺应天性静候花开》读书心得.docx(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顺应天性 静候花开有感于迈向健康的教育镇江市教育局教研室 梁华 迈向健康的教育是2006年瑞士歌德医学部门和教育部门联合举办的寇立思可研习会的报告论文集结而成。它探讨了诸如:如何才能善用学校生活,尽最大可能传达给孩子们健康的力量;什么是真正的儿童发展;教师、治疗师、家长该如何合作才能让孩子体验到他们的内在需求被接纳、被理解和被支持;如何才能使孩子的心魂和灵性层面的发展如同智能与身体方面一样受到同等的关注等等亟待解决的议题。通过这本有深度的专业书籍,我们能领略到其背后的人智学、人智医学和华德福教育的新视野和新观念 在全书诸多鲜活的事例和话题中,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对儿童天性和对成长规律的尊重。 一、

2、健康的课程设计“每件事物都有它自己的时间点” 这个标题就足以令人感动。“自己的时间点”,让孩子拥有一个健康的系统。书中阐述了每日、每周、每月甚至每年的内在节奏,用科学研究统计事实为支撑指导着我们如何为孩子创造健康的学习生活环境。比如:上午应该安排主要用脑的、需要安静坐下来听讲的课程,让头部的工作可以专注。中午和下午,应该安排符合意志力和四肢需要的课程。8:0011:00进行周期主要课程和每天都有不同课程频繁变化的教学方式比较起来,前者具有连续性和趣味性,比较符合生命原则,当然这需要师生双方都必须为追求完美的师生关系而努力,等等。当课程的执行者们用科学的态度、人文关怀的精神去认真研究孩子们成长的

3、自然节奏,并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不为了即时利益去恣意破坏、打乱,我们的孩子也能获得更健康的发展。二、生命就像是一株植物“让孩子成长为最好的自己”华德福教育的创始人斯坦纳先生用用植物生命周期的变形特征来描绘人的一生不同的生长阶段。这使我想到孔子对自己人生的概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圣人把不同人生阶段的特征告诉了大家,同时也是在告诫我们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要求。我们对于孩子的成长有时并不需要太急着去“唤醒”,要能耐心地等待学生默默地成长(照着自己的慢步调学习),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找到自己。这样的观点针对现实社会中的“揠苗风

4、”很有警醒意义。成年人常常无情地介入孩子的世界:过度的、过早的知觉感官刺激、紧凑的时间安排、过早被唤醒的自我意识等等,孩子们如大人一样行色匆匆,没有机会去好好看一看周围世界,没有时间和周围的人和事接触、交流,不太会顾及别人的感受,过早的承担压力。正如书中所说:如果人际关系和自我发现方面没有进展或者没有足够的培养,那么任何学科知识的进步都不具有任何意义。自我价值感越低,学习障碍就越容易产生,因此,学生能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关怀、接纳、理解是很重要的。充满相互信任的人机关系培养与形成是比教学内容更重要的课题。华德福教育最高的教育理想之一就是“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美好的课程教材”。中国有句古话叫“种瓜得瓜

5、、种豆得豆”,每个人同植物一样都有其各自的天性、特征和结果,主观期望 “瓜”长成“豆”,或者用外因强行把“瓜”变成“豆”,都是违背、无视规律的行为,要么颗粒无收,要么得个“怪胎”。所以,请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如果他们本身不能用语言告诉我们他是否处于一个“适合的、正确的”状态的话,那么成年人们就请去接受他,并且严肃慎重的面对和观察孩子吧。三、激活知觉器官“保护有灵性的生命”“听觉”“语言感”“思想感”和“自我感”被华德福教育称为“有益于心灵灵性认知和自我经验的知觉感官”,并提出了具体的保护原则和会造成有害影响的行为。从中我欣喜地看到了音乐艺术的力量。歌唱、倾听或演奏古典音乐都是保护听觉的良好手段。

6、当我们熟悉这些感官活动和促进它们发展的重要原则后,我们将逐步学会倾听儿童的声音。当我们去用合适的方式促进这些感官活动的发展时,我们将欣喜的发现孩子们的自我意识将慢慢地被激发和唤醒。而这种“有知觉能力的身体”对孩子们来说是意义重大的,他们将成为一个具有灵性的个体,“我是我”慢慢变得明亮、温暖,具有同感和反感的能力,被赋予了内在宁静、自由能力、和谐与信任感,有意识地回到“自我”。这样的一种观点让我对书中“教育即疗愈”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医学与教育的联姻,使得研究更具科学精神。这也启发我的工作是否也应海纳百川,不断去追寻科学的本真。正如书中推荐序一中李辛顾问的一段话“教育的过程,或是基于建设内在心灵的完整,藉由自我学习、清晰认知,由内渐渐成长而稳步施受于外;或者迫于外在要求,被动改造,追循外在标准而渐渐离失内心。”我想当我们真正理解了何为“迈向健康的教育”后,一定会做出遵从你内心的价值判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