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活中的事例引导让历史不再那么遥远.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57780175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用生活中的事例引导让历史不再那么遥远.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用生活中的事例引导让历史不再那么遥远.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用生活中的事例引导让历史不再那么遥远.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用生活中的事例引导让历史不再那么遥远.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用生活中的事例引导让历史不再那么遥远.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用生活中的事例引导让历史不再那么遥远历史教学的内容是以历史研究的成果为基础、为依据,历史研究的成果靠历史教学去普及、去发挥资治育人的作用。在历史教学中为求得学生感知历史的真实,以接近客观实际,教学中除了重视“史论”结合外,就是以现实生活联系,用生活中的事例引导,让历史不再那么遥远。如在处理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五课“灿烂的青铜文明”第三子目“奴隶的悲惨生活”时,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环节一:“读一读”学生自己阅读教材,从字面上了解奴隶的悲惨生活。 环节二:“议一议”学生以第三者的角度交流奴隶悲惨生活的具体表现。 环节三:“谈一谈”穿越时空,学生从主人翁“我”的角度分别以“假如我是一名奴隶

2、”、“假如我是一名奴隶主”为话题,用心去感受“自己”的悲惨生活。 最后环节:“点石成金”教师小结,得出结论。 在以上环节的设计中,前三个环节设计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不但了解“奴隶当时的悲惨生活”,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穿越时空”舍身处地去感受奴隶们当时的处境,以及当时奴隶和奴隶主的内心世界,和他们可能采取的一些行为,了解历史,尊重历史。最后通过“点石成金”环节,在教师的引导中,让学生认识到在奴隶社会里,奴隶只是“会说话的工具”,夏、商、西周奴隶制文明的发达,是建立在对奴隶残酷剥削的基础上。实现难点的突破。 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的参与状况让我非常满意,参与的态度、广度和深度,都达到了主动学习的

3、目的,达到了行为、认知、情感参与的有机统一。效果来源于我紧扣现实生活的三次引导。第一次引导是当学生谈到“奴隶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时,为了让学生谈具体,我追问:“怎么个不如,能具体点吗?”在我的追问下,学生展开充分的想象。学生甲:“戴着枷锁劳动,毫无人身自由” 学生乙:“随意转让买卖”、“做供品”、“做殉葬品”等等。对于学生甲和乙的答案本无可厚非,这些都是奴隶生活凄惨的真实写照,但是我觉得仍然没有摆脱教材的束缚,因为这些都是教材中的原句,其答案在“不如”这个词上,还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于是我再次强调“不如”一词。这时候,靠近前排的徐丹同学高高的举起了右手,她列举了“在西周一件青铜器上,记载着一个

4、奴隶主向另一个奴隶主买五名奴隶,标价是一匹马加一束丝”的史实来说明。这个史料教材中没有,该生是在练习册上知道的。对于徐丹同学的回答,我不仅仅只是满足于答案的本身,更重要的是,她懂得从多方面去获取信息,这点正是初一新生所缺少的。课堂上,我给了她掌声。第二次是在“穿越时空”环节中,谈论“假如我是一名奴隶”时,很多同学都只能泛泛而谈要反抗、要抗议,具体的反抗形式,尤其是奴隶用“破坏工具和虐待牲畜”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和反抗,始终没有人提出来,这时候,我不想直接告诉,我要引导,怎么引导?于是我再次举了学生身边的一个例子。师:同学们,在小学很多同学都要等到放学后,才能回家吃饭,对吗?生:对! 师:放学

5、回家,如果发现爸妈没在家,而留给自己的饭菜不够或者味道不合口味时,你一定很生气,你会怎么做?前提是没有零食可吃、可买。此时,你们心中的气会发在哪儿? 此问一出,课堂开了锅,七嘴八舌,多数同学都讲到会把气发在餐具上,比如甩东西,砸锅等。师:对,现实生活往往就是这样的,很多时候,我们发气都找错了对象,同样,奴隶会不会这样呢? 当我说到这里时,我期待的答案出现了“破坏工具和虐待牲畜”。 第三次是,面对奴隶的反抗,面对奴隶“破坏工具和虐待牲畜”。 奴隶主又会怎样呢?对于这一问,同学们的回答还是以“以暴制暴”的方式较多。甚者,还有同学提出:“奴隶主,有可能会把奴隶全部杀完。”怎样才能将奴隶主的应对方式“

6、不让使用先进的工具”引出?我又举了下例。师:同学们,如果你多次向爸妈要贵重的学习用具,而当爸妈多次给我们买了贵重的学习用具后,我们不是弄坏、就是丢失等等,当你再次向爸妈索要的时候,我们的爸妈会有什么表现呢? 生甲:爸妈会给我一顿打骂生乙:不理我,不再给我买了。 生丙:不再给我买好的了,就给我买廉价、伪劣的东西。师:对,我们很多的爸妈都会这样做,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坏了、丢了不心疼,对吧? “是的”,看来我的回答,得到了全班同学的认可。同理,当奴隶主面对奴隶“破坏工具和虐待牲畜”时,会不会也采用类似这种愚昧的做法呢?想想看,什么做法? “好的工具,先进的工具不再拿出来用。”答案终于有啦。顺势,我又提出,这样的结果会怎样?那就是,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这节课我很高兴,同学们也很高兴。尽管我的例子也许还不够贴切。当时,我也给同学们交代,你们不是家中的“奴隶”,爸妈也不是“奴隶主”,但是,人心依然。我想,教学中能够用一些学生身边的事例引导,帮助学生去理解远古的事情,还是值。 开放的课堂,要有开放的思维;开放的思维离不开教师的智慧引导;教师的引导,离不开生活中一些浅显的例子。历史不能远离生活,用生活中的事例引导,让历史不再那么遥远。这就是这节课带给我的收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