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体育备课的现实意义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57779515 上传时间:2023-11-2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部分体育备课的现实意义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第二部分体育备课的现实意义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二部分体育备课的现实意义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二部分体育备课的现实意义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二部分体育备课的现实意义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部分体育备课的现实意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部分体育备课的现实意义(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部分:体育备课的现实意义体育课前的一切准备工作统称为体育备课。包括:研究新课标,收集材料,了解学情,制定教学计划,查阅相关资料,拓展课程内容,确定教师活动方式、预设学生活动内容、准备场地与器材,课前实验,反思与调整等。备课的核心是课堂教学设计,它是衡量一个体育教师教学工作的态度,决定教学目标是否完成的重要条件。备课是一个整体概念,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备课就是写教案,必须把备课当作教学工作中一项整体工程来对待。 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是教师职业的基本任务之一,也是重要的教学基本功,同时,备课是增强教学的科学性、计划性、预见性,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环节。备好课,不一定能上好课,但是要想上好课,

2、却一定必须要备好课。从这个意义上讲,无论是青年教师,还是老教师都需要认真备课。 动,而后者是主动的。备课的根本出发点是为了学生,是为了协助学生实行更有效的活动和锻炼。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人格是实行教育的基石。”朱熹云:“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教师是神圣的职业。作为体育教师,要敬重自己的事业,热爱自己的工作。教师只有自觉地、主动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对教学课程、教法钻研中去,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认真地、创造性地备课,才能做到“有心为之”。 师对教学实行一定的把握。但是,教案并非备课的全部。当前很多教师谈及备课时,表面上似乎注重的是备课,而下意识里却在谈教案。更有甚者,有的教师

3、通过研究教案来分析备课。作为教师,必须辩证地把握备课和教案的关系,不能为写教案而写教案。 内容,但这仅仅万里长征的第一步,重要的是要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驾驭课程内容,因为那仅仅个例子。在倡导主动、合作、探究学习的今天,体育教学仅仅依赖课程内容的“说”而忽视学生的“练”的做法与促动学生全面发展的设想相去甚远。备课是为课堂教学而“备”,而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和形式,其目标并非仅仅是传递体育知识与学生机械式的模仿练习,而是要把学生活动的预设作为重点,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教学不是教师的独角戏,备课就更不是老师自我讲授的安排。 一课的教学之后,就觉得一切尽在掌握之中。基于此,备课的策略也有所不

4、同,年轻教师要“备详案”,经验丰富的教师便能够“备简案”或能够是“零教案”。不过,对教学内容烂熟于心、倒背如流并不意味着做到对课程内容的内化、活化和转化。提到内化,人们强调更多的是让学生来内化,教师是否内化了教学内容或者能不能内化教学内容没有受到重视。不论经验多么丰富的教师,如果做不到“内化”,他只能是课程内容的奴隶,只能是“照搬照抄”。教学就是一个持续“内化”的过程,首先是教师对客观的课程内容实行内化,使其成为持续促动自己发展的支点;紧接着是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内化。内化在一定水准上是主观个体与客观内容相互作用的结果,但是教师对课程内容的活化却能有效促动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内化。课程内容的存有状态是

5、静止的,是僵硬的,是没有感情的。活化就是让静止的、僵硬的和没有感情的课程内容变得动态、鲜活和充满感情。课程内容的活化是教师想象力充分释放、创造力充分体现的过程。每一节课首先对老师是新的,然后才能对学生是新的,不同水平段的不同目标才能避免课程结果是对身体练习简单的复制。 第一,体育备课的基本理念: 1、备课是教学设计。 体育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教学系统是一个由若干要素构成的开放的复杂系统,要使这个系统产生“整体系统”的作用,而不但仅是“简单相加系统”,即要使教学的整体作用大于其构成要素的作用之和,就务必要在备课上下足功夫。教学设计就是使用系统的方法对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实行具

6、体计划,从而预设教学的系统或程序,其根本目的是遵照“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强调实践性特征,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构建较为完整的课程目标体系和发展性的评价机制,注重教学内容的基础性、选择性及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和多样性,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教师上课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如何把他们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发挥系统的整体作用,需要教师提前实行深刻地思考。每一节课都应有其独特的任务和要实现的目标,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学目标有十分恰当和清晰地理解。只有当教师对自己选择与组织的教学内容实行精心设计,才能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发展学生体能,培养学生的优良意志品

7、质、合作精神和交往水平,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促动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2、备课是对教学资源开发、整合与利用的过程。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直指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体育与健康的实践和创新水平,具有适合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积极进取、乐观开朗、合作交往的人生态度。对教学资源合理开发、整合与有效利用是促动教学的有效手段。教学资源的内涵会随着社会、科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而不断丰富。体育教学面对室外的活动形式,可供教学利用的一切事物,无论物质的、精神的,校内的、校外的,有形的、无形的,均可说是教学资源。教学活动不仅是一个认知活动过程,也是一个社会活动过程,教学资源的选择与配

8、置,不应仅从认知的角度出发,还必须善于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其情感氛围,使教学资源在促进学生心智方面得到和谐、同步发展,使兴趣、注意、爱好、意志等非智力要素与感知、理解、应用、实践、解决问题等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均得到同步和谐发展。实际上,生活中蕴藏着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一旦教师将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课程标准两相融通起来,学生就可能感受到课程标准的意义与作用,就可能深深意识到自己学习课程内容的责任与价值,就可能增强自己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学习与课程内容就可能不再是一项枯燥无味必须要完成的义务,而是一种乐在其中的有趣的身体练习。3、备课是对学生的研究与关注。 体育教师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

9、内完成教学的进度,达到设计的目标,同时还要进行课堂观察。但是,这种观察只能把注意到的复杂多样的现象储存到大脑中,作为课后进行反思和研究的材料。因此,对学生全面发展和身体练习的真正关注与研究是在备课的过程中完成的。学生有哪些需要特别关注和引导的地方?学生之间到底有哪些差异?通过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教学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坚持“健康第一”,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是我们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同时,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关注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保证每一位学生受益也被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体育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促进每一个学生

10、的和谐发展。“教学中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承认差异存在、尊重学习个体差异的前提下,超越个体差异,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应是我们努力的新方向。”教学以人的发展为中心,身体练习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发展。与此相适应,同样内容的多次教学一个教案的备课已经完全不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了。备课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使他们在学习和身体练习时找到生活世界的影子,把生活中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融入到学习和身体练习之中;备课要关注学生的生命世界,以便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留有一定的自由时间和空间;备课要关注学生主体地位,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备课要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创设对学生有

11、挑战性、激励性的问题或情景;备课要关注学生这一团体特有的、独有的文化,创建师生、生生有效交流互动的平台;备课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打破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 4、备课是教师再学习的提升过程。 “终身教育”口号的提出和“学习型社会”概念的初步形成,要求每个人都要不断充实和丰富自己,以免被时代所抛弃,教师更应是如此。“越教越熟”是否就是进步呢?有专家指出,恰恰相反,这正是教师原地不动的表现。教师年复一年反复研究同一本教材的内容,以至看起来能够倒背如流,运用得心应手。实质却是“井底之蛙眼中的那片天空”。不论是雨过天晴,还是风雷激荡,它眼中的那片天空永远是狭小而又宁静的。

12、一成不变的教学和“一本教案”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教师要时刻关注教育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运用成熟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同时要借鉴其他教学工作者的教学实践经验。备课过程中,教师要跳出书本的囿限,追求先进的理念和方法,转换角度,更新内容,以更好地促进课堂教学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服务。 一位教师在成功执教了一堂课之后,当别人问及他准备了多久时,他是这样回答的:我用我的一生来准备我的教学,而就这一堂课而言,我只花了15分钟。寥寥数语,道出了备课的真谛。一节课的时间只有短短的40分钟,但要使这40分钟真正发挥作用,需要老师付出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的时间和精力。 第二

13、、新课改赋予备课的新内涵: 1、由静态备课向动态备课转变。过去以传授知识技能为主,现在我们以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己任;过去我们带着知识技能走向学生,今天我们是陪着学生走向健康;过去我们把教科书作为学生的世界,今天我们让世界成为学生的课程内容。 2.由经验型备课向研究型备课转变。 新课程下备课本身就是一种研究活动,因为每一个新课程教学方案的设计就是对旧教学方案的创新,教学设计的推陈出新就是在进行教学改革. 研究型备课有以下几个特点:1.备课内容的开放性.2.备课方法的互动性.3.备课过程的反思性.4.教学设计的创造性 。 3.由文字教案向文字与思维相结合教案转变。 备课应是终身随时的感悟,而不是

14、一时的偶有所得,备课应是刻在心中永远难以忘怀的教学蓝图,而不仅仅是写在纸上的文字.我们不再用大量的时间去写花架子教案,而是把精力用在对教学起重要作用的备课上:进课堂以前,认真钻研教学内容,并把设计好的教学过程在头脑中象演电影一样梳理一遍,分清教师有效组织和预设学生活动内容,抓住一些学生可能存在疑问的地方加以思考,分析和调整,随手在教案上做一些提示性的标记,使之成为备课环节的有机延伸和拓展。 4.由个人备课向个人与集体合作备课转变。新课程实施中教师的合作备课显得特别重要,这是因为新课程新设计,问题多,困难多,矛盾多.而且其中大部分是新问题,往往靠一个人的头脑来解决比较困难,而靠集体智慧就会提高备

15、课质量,而且节省时间。第三、如何备课: 一、由宏观到微观系统备课的方法 所谓由宏观到微观,就是教师备课从程序上要“由大到小”“由粗到细”。 所谓“由大到小”是指备课的范围,要按照课时安排单元教材课时教材的程序来备课。“由粗到细”是指备课的深度,即教师对所教课程,要反复推敲,深入钻研。宏观备课有方向性、计划性、超前性,是微观备课的指南。而微观备课是对每一课时,从知识到方法的逐一设计,是对宏观备课的具体落实。 从宏观到微观,教师备课应掌握以下几种方法。 1、常年备课。也就说教师备课不能局限课前的几个小时,他应包括教师平时的对现实生活素材的留心地观察,包括教师对各种教学资料的积累。这就是说的常年备课

16、。 2、学期备课。学期备课是指教师在课程标准指导下对教学内容的钻研,学期备课可粗一些。学期备课后可制定出教学计划与学期课时安排表。 3、单元备课。单元备课是在一个单元或一个课题的教学之前进行备课,单元备课拟出单元的教学计划. 4、课时备课。课时备课是根据单元明确的教学目的、任务、要求、重点、难点及其相应教学方法,进一步从每节课的实际出发,认真研究和解决单元备课各项计划的具体落实。 5、课前复案。这是在上课前教师对教案内容深度揣摩构思,默记熟练的过程。 6、课后备课(课后反思)。这是教者课后回顾,反思总结的过程,可以写教学后记。 二、从感性到理性课时备课的三个阶段 课时备课就是以课时为单位、设计出具体的教学方案。显然,要完成单元的学期的教学任务就是要靠每一个课时教学计划逐一落实。所以课时备课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各个单元和全学期教学任务的完成的好与坏。那么,怎样才能搞好课时备课呢? 我们可以把这个过程划分为:吸纳(收集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