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换提问方式2.doc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57778323 上传时间:2023-09-1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变换提问方式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变换提问方式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变换提问方式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变换提问方式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变换提问方式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变换提问方式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变换提问方式2.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变换提问方式 让学生成为文中的“主人”摘要: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老师与学生的关系正如“主人”与“客人”的关系,老师总爱像个主人似的引着学生读课文、析课文。而学生呢,极不喜欢自己的这个角色,在枯燥无味的一问一答中,老师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也难以读懂,读透课文,更难以开出智慧的“花朵”。针对这样的现象,本文主要阐述了在40分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恰当地变换传统的课堂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成为文中的“主人”,老师在学生的思维中把握教学时机,从而提高课堂的质量。关键词:陈旧 变换提问 时机 主人 积极性 方法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这样的主客关系构成的阅读课堂似乎很严

2、谨,然而老师只能在学生零星的答案中总结,归纳学生的阅读层次,并未能让学生真正的喜欢、理解文章,这样的阅读教学只能是浅尝辄止。一个好的问题犹如一条纽带,会将师生间的认识和感情紧密联系起来,架起师生双向交流的桥梁。而如何增强教学的吸引力,磁石般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住,以顺利完成教学活动呢?心理学表明,学生的思维活动过程是从问题开始的。古语说:“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精心设计提问,竭力点燃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并为他们发现疑难问题、解决疑难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让学生不自觉地成为文中的“主人”。反之,如果教师只机械地提出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中心思想是?等问题

3、,多数学生像被念了紧箍咒一样乏于思考,甚至不思考,原因自然归结于老师的提问方式过于简单、提问形式过于单一、提问艺术不新意等,久而久之,学生不爱上这样的语文阅读课,老师也收不到想要的教学效果。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不妨努力尝试,大胆创新,在教学提问上变换方式,让学生有机会思考,喜欢思考,在他们的主动提问、答问的过程中迅速成为文章的主人,积极、有效地分析文中人物、故事、环境,乃至于写作背景、中心等。我学习并尝试运用了几种提问方式,感觉效果不错,对启发学生思维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现总结出来,以飨读者,共同进步。一、转换式:转换一个模式,化陈旧为新意即将传统的提问转为灵活而新意的问题。教学周密的观潮一文时,

4、需学生从语言的角度感受钱塘江潮的壮观,教师发问:“你认为文中哪个句子(或词语)写得好,为什么?”问题显得传统而枯燥,学生明显不愿回答;我试着将其转换:“同学们,假如你是一名优秀的摄像师,你将选择钱塘江的什么景物进行拍摄?为什么?请以这样的句式来回答:我从-(好词好句)拍到了-,让我感到钱塘江之美,美在-”学生一听,自己有机会当摄像师了,思维陡然活跃开了,这个时候的他们努力想要读懂文章,为自己当摄像师做准备,连平时的差生也来大显身手。同样的教学目的,仅仅是转换了一个教学提问,教学收效却大相径庭。同样,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小说里面对人物的分析是一大重点,在前一个班级,要求学生选一个人物进行分析,

5、结果,虽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但能自告奋勇发言的人屈指可数,学生顿觉枯燥,问题很广,又怕说错,老师也很无赖。我思定,在另一个班教学同一课时,问道:“生活就是一个大舞台,而芸芸众生就是这个舞台上的木偶,他们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被一条线(钱)所牵着,在这人物当中,你认为谁是最可怜的人?作者怎样来体现他的可怜之处的?”话音刚落,一石击起千层浪,学生便畅聊开来,争先发表建议。居然,有一学生答道:“文中我是最可怜的,小小年纪目睹父母的势利,社会的冷漠,我的善良与那社会互不协调。”他们的认识由于问题的转变而提高,已将自己融入文中,甚至已成为文中的主人。学习鲁迅的社戏,传统的教学方法直接提出问题:请同学

6、谈谈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并从课文里找出依据。用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我们可以很巧妙地提问:“我们在阅读时应跳进作品中去,与里边的人物作心灵的沟通,设想一下,如果你来到了平桥村,你愿意与哪位小伙伴交朋友呢?”一瞬间,课堂上呈现出与前一堂课截然不同的热烈气氛:人人都能回答,人人都想回答,人人争着回答。俨然已把自己放入文中,用“主人”的角色分析文章,老师也能在学生的回答中收到满意的答案。 二、巧引式:把握一个时机,总能放出光彩问题的提出要准确的把握时机。我在教学古文咏雪一课时,赏析道“撒盐空中差可拟”及“未若柳絮因风起”,并未单调地要求学生品味这两句,而是先放开学生的思维:你认为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生

7、七嘴巴舌说开了,顿时,我便抓住时机,巧妙地引出:“假设你也参加了谢氏一家的聚会,能否挑战一下文中的谢郎或谢道韫,用差可拟或未若-的古文句式来回答?”问题虽有挑战性,可我们的学生似乎已成了文中一员,他们的答案超乎于我的想象。当众生的答案出现在黑板上,再相机引出:“在以上的咏雪比喻中,你认为他们哪个的比喻更贴切更生动?”顿时,学生活跃开来,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他们的语言赏析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训练,看似呆板的古文课也变得有声有色了。三、曲问式:山颠可揽胜,曲径能通幽。钱梦龙老师认为:所谓曲问,就是问在此而意在彼,曲折地达到提问的目的.曲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兴趣.在新课程下,

8、这一理论应焕发出新的生机. 钱梦龙老师在教愚公移山这篇课文时,为了解释 “孀妻”、“遗男”二词,别具匠心地发问:“有个孩子也去帮助老愚公移山,那孩子的爸爸让他去吗?”学生们一时傻了眼,答不上来,想了一下,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孩子没有爸爸,他母亲是个寡妇,自己是个孤儿。由于提问方式新颖,引发了学生思考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从而大大加深了“孀妻”、“遗男”两个词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这个例子可称曲问的经典。我在教学老王一课时,要求分析老王这个人物,我并无直接发问,而是所谓的“唱反调”故意扭曲作者的意思:“同学们,我们坐老王的车,收了他的鸡蛋和香油,他都收了钱,看来老王很不厚道,不善良。”学生突然七嘴

9、巴舌,有学生额上蹦出青筋的,又干脆从位置上站起的,要对老师的话语表示反驳与老师问:“老王善良吗?你从哪儿看出?”气氛大相径庭。由此可见,在我们循规蹈矩的教学模式下,把正面的问题从反面问,便会曲径能通幽,学生更能融入文章,成为文中的角色。四、探究式:千呼万唤使出来。文章主题的表现有时则需从其背景入手,方能深刻理解。但是如让老师在解读作品前先介绍背景,学生理解起来循规蹈矩地如教学云南的歌会,课程接近尾声,直接要求学生概括文章主题(作者写云南歌会的描写的目的是什么),教室一片沉寂,学生都埋着头,似觉茫然。我也学着一老师的教学方法,随即出示沈从文的话:“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

10、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听罢,学生扬起了他们的头,我继续介绍到:本文节选自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在选入教材时,编者将本文前面的这段文字人为地删去了,作者当时到云南去是想从马鞍的花纹上作一些文物方面的研究,但过不多久,更新的发现,就把他引诱过去,这个更新发现就是课文所写的歌会。出人意料,已有十来个学生自信地举起了手,教室已有鲜活的气息。因为他们已领悟道:作者想借歌会歌颂活人,歌颂生命。再如,学习李森祥的小说台阶,同样结尾探究到小说的主题,我边出示作者的话:“乡土,是我创作的源泉,我有责任把中国农民最本真的情感表达出来”,随即引入同样的问题:“同学们,生长在农村的李森祥想接这篇文章表达什么呢?一步步的探究,问题迎刃而出,学生的回答似已成为文中一员。当然,同样的方法不仅用于散文,小说,也实用于对诗歌的教学。问题就好比石头,一石可能激起千层浪,也可能石沉大海。好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快乐思考,让他(她)自愿成为文中“主人”,唤起学生表达欲望,以达到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 教学实践得知,要优化课堂教学,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老师就必须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千方百计地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语文课堂教学,才能使得学习与思考不再成为学生精神上的负担,而是一种身心的愉悦和享受。参考文献:李森祥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钱梦龙与导读艺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