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1三角形的特性  第一课时课件.doc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57776640 上传时间:2023-12-3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1三角形的特性  第一课时课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1三角形的特性  第一课时课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1三角形的特性  第一课时课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1三角形的特性  第一课时课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1三角形的特性  第一课时课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1三角形的特性  第一课时课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1三角形的特性  第一课时课件.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教学设计背景与导读:“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三角形”中的第三课时,该课时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三角形的定义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三角形的特征,即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不仅给出了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大小关系,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的标准,熟练灵活地运用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是数学严谨性的一个体现,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全面思考数学问题的能力,它还将在以后的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P82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观察比较,初步感

2、知三角形边的关系,体验学数学的乐趣。(2)运用“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操作、猜想验证、合作探究,经历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一性质的活动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体验“做数学”的成功。3.情感与态度:(1)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感受数学与实际的紧密联系,在学习中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通过合作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2)渗透“由反及正”的数学思想。教学重点: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会判断指定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能够运用这个知识解释

3、一些生活现象。教学难点:引导探索三角形的边的关系,并准确理解“任意”的含义。教学准备:课件、小棒、探究报告单。教学过程 :一、复习有关三角形的知识,重点首尾相连。 二、摆一摆,激发探究欲望。师:给你三根小棒,谁能到黑板上围成一个三角形?(两名同学到黑板上来摆。提供的小棒一组能摆成三角形,另一组摆不成三角形。) 在学生摆不出来时,引导学生发现不是任意三根小棒都能摆出三角形来。 师:若想再摆个三角形,你有解决的办法吗? 难道有了三条边,还不一定能拼成三角形?拼成的,为什么拼成了?没有拼成的,为什么没能拼成呢?能不能围成三角形与什么有关?三角形三条边之间有什么关系呢?看来,要想摆成一个三角形,对三条

4、边的长度是有要求的。长要长到什么程度,短要短到什么程度?就让我们一起思考,一起研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我首先让学生围三角形,多数组学生不费吹灰之力很顺利地围成了三角形,而有一组学生怎么也围不成。这样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产生思维冲突,从而提出“数学问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课一开始,就牢牢的抓住了学生的心,让学生饶有兴趣的投入到下一轮的学习中去。 三、操作验证,揭示三边关系这条蓝边3厘米,粉边8厘米,黑边12厘米,。我们从缩短黑边的方法考虑:黑边要缩短多少厘米,才能够围成三角形?你来猜猜看。实验验证师:你的猜想是否正确呢,我们还是用实验来验证吧(一

5、)、分组研究出示实验要求:这有一张学习卡,上面已经画好了十条线段。为了便于研究,它们的长度都是整数,分别是1厘米,一直到10厘米。现在呢,我们用线段来代表黑边,然后用蓝色和粉色的两根小棒,在上面试着围一围,如果能围成三角形,就在旁边的括号里画号,如果围不成,就画。(二)、小组汇报交流实验结果 粉边长度cm绿边长度cm蓝边长度cm能否围成8312345?可能出现争议678910对比演示,解决争议。为什么蓝边长1cm5cm拼不成三角形?为什么蓝边长6cm10cm能拼成三角形?看来要想拼成三角形,三边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三)、仔细观察:能围成三角形的算式,和不能围成三角形的算式,有什么发现?先独立思

6、考,再交流。你看看: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吗?行不行?不一定行!还必须保证什么呀?那你想想: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前边是不是还要加个什么词?结论: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引导学生重点理解“任意”的意思) (板书)再用这个结论解释实验中围不成三角形的原因。 设计意图: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开拓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学中,我有意设置这些动手操作,共同探讨的活动,既满足了学生的这种需要,由让学生在高昂的学习兴趣中学到了知识,体验到了成功。四、应用与拓展为什么两边的和大于第

7、三边呢?1、小明上学走哪条路近?为什么?(书上例题)(图示:三角形三个顶点上分别标示“家”、“学校”、“书店”)生:直线。师:为什么呀?两点之间的距离,线段最短。是不是?“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跟我们以前学的是不是一致的? 设计意图:教材是学习的载体,我充分挖掘教材知识之间的联系。这副情境图既能直觉来判断,又能用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来解释,还可以用“连接两点的线中,线段最短”来解释。这样既拓展了学生思维的空间,感受到解决问题方法多样性,又领悟到知识与实际的结合,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判断下面几组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为什么? (书上82页题目)(引导学生理解快速判断的方法。) (1

8、)6厘米、7厘米、8厘米 (2)4厘米、5厘米、9厘米 (3)3厘米、6厘米、10厘米 设计意图:课堂练习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及时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教学中我充分注意到了这一点,即让学生用所学内容来说明为什么这一环节。同时我们引导学生发现,快速判断的方法,使学生在原来所学内容的基础上,对原知识又有发展,找到了最佳的判断方法。3、书86页第四题。针对第三小题,可以延伸。 问延长2CM的那条线段可以吗?延长到多长都可以吗?设计意图:渗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的原理。4、一个三角形,其中两条边长是4厘米和6厘米,第三条边长是多少厘米?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探究第三边的取值范围。5、介绍斑马线和对角斑马线。(结合生活实际,提高解决问题的兴趣。)五、本课总结。把眼睛闭起来,回想一下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教后反思 通过执教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一课,我深刻体会到:要上好一节小学数学课不是那么简单的,尤其是这种动手实验、操作性强的课,学具的制作非常关键,对于小棒或纸条的粗细、长短、宽窄都要有严格的要求,学生的动手实践和操作基础也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对学生多加训练,注重培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