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复习提纲1111(20111220)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57776561 上传时间:2023-08-0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辩证法复习提纲1111(20111220)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自然辩证法复习提纲1111(20111220)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自然辩证法复习提纲1111(20111220)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自然辩证法复习提纲1111(20111220)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自然辩证法复习提纲1111(20111220)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然辩证法复习提纲1111(20111220)》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辩证法复习提纲1111(20111220)(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提纲(20111220)1、 自然辩证法的对象、内容、性质。自然辩证法乃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研究对象: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中心线索,包括三个方面:客体自然、主体人、中介科学技术;及三部分研究对象:首先,是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规律,亦称为自然界的辩证法。其次,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亦称为科学技术发展的辩证法。再次,是关于科学技术的研究的一般方法,亦称为自然界研究的辩证法研究内容:自然观。探讨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它是对自然界的存在方式、演化发展过程和规律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科学观。探讨科学的本

2、质与科学知识的构成、科学的价值、科学精神、科学革命的实质以及科学革命的社会功能等问题,以期建立一种完整而全面的科学观。技术观。探讨技术的本质、结构、特性以及它在社会变革中的巨大作用。主要侧重于从技术史、技术哲学的视角,讨论技术的历史发展及其规律,即从技术自身内部展开技术观的讨论。科学技术观: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它是关于科学技术性质、作用及其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总观点。学科性质:哲学的分支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中,自然辩证法与历史唯物论相并列。(属于哲学门类:科学技术哲学,一门关于理论思维(辩证思维)的学科)(2)中间层次在科学

3、与哲学认识的层次上,自然辩证法处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和科学技术的具体学科之间的位置上,是联系二者的纽带和桥梁,是具有中介学科特点的一个哲学学科。(自然辩证法与哲学、自然科学之间的层次关系:哲学自然辩证法各门具体科学技术)(3)交叉学科自然辩证法的地位不是孤立的,它不仅反映了哲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也反映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的交叉。(4)综合性和开放性2、自然辩证法创立过程与标志。创立过程:自然辩证法的创立大约经历了半个世纪,从19世纪40年代到19世纪末。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而自然科学则是一切知识的基础。他们非常重视自然科学,一直密切注视着自

4、然科学的发展状况。经过多年充分的酝酿与研究,1873年5月底,恩格斯首先提出了“关于自然科学的辩证思想”,形成了自然辩证法的第一个提纲。直到恩格斯去世,尽管自然辩证法著作终末完成,但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经被实际地建立起来了。1876年5月,形成了自然辩证法的基本轮廓,在反杜林论中阐述了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思想。标志:1925年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首次在前苏联公开出版这期间,列宁对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3、自然辩证法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技术、传统自然哲学的关系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

5、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实践观点;它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理论基础;它是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理论源泉。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决定了它是一门具有哲学性质的学科,是辨证唯物主义的一个分支学科。自然辩证法既不同于哲学,又不同与自然科学(科学技术),它是处于哲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一个中间层次的学科,是联系哲学与自然科学的纽带和桥梁,是自然科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产物。 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同哲学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由于科学技术在发展过程中同社会发展的关

6、系越来越密切,所以也是协调人与自然、科技与社会关系的需要。4、古代自然观的特点与内容。古代自然观基于对比大宇宙与小宇宙,形成万物有灵论的神秘观念。这种自然观的基本特点:第一,万物皆有生命。这种观点带有神秘性,具有宗教意味;第二,事物运动的主要原因来源于内部。事物是“自己”运动的。5、近代自然观的主要内容与历史地位。近代自然观是基于作为上帝创造物的自然界与为人工制品的各类机械的比较,形成机械的自然观,把自然看成一部机械的“钟表”。这种观念的基本特点:第一,事物由基本的机械元件组成,合成事物可以还原为基本部件,复杂运动可以还原为简单的机械运动。第二,物质世界的根本动因是外在的,宇宙的初始动因是外在

7、于宇宙的神秘力量 “第一推动” 。历史地位:近代机械自然观否定古代自然观,标志人类认识的进步,是后来全面深入历史地认识自然的必由之路,是自然观发展过程中的否定阶段。6、系统自然观与生态自然观的主要内容系统自然观是最深层最基本的内干,在于它揭示了自然系统揭示了自然系统不仅存在着,而且演化着;自然系统不仅确定这,而且会自发地产生不可预测的随机性;自然系统不仅是简单的、线性的,而且是复杂的、非线性的。阐述了自然界是确定性与非确定性、简单性与复杂性、线性与非线性的辩证统一思想。1、从存在到演化2、确定性与随机性的统一3、简单性与复杂性的统一4、线性和非线性的统一(具体内容在课本P47)。生态自然观核心

8、思想:一是生态系统是整体性的有机系统,处于进化之中;二是坚持生态中心的价值观,即以生态的利益为最高原则。一方面:生态系统是一个生命系统,其中的特征信息是生命体共有的。生态系统各部分的公共信息才是生态系统的本质所在。人的特有性质不能成为生态系统的特征信息。任何生命物种不能把其个性强加于其它生命体之上。另一方面:认识主体本身参与生态过程。这种整体性与现代物理学的情况相似。整体性表现在主客体关系的客体化上。相对论力学中的信号是测量中建立起来的主客关系,同时也是认识对象的一部分。而且,这种传播关系以及认识活动,也要遵循生态系统的特征信息要求。生态自然观的特色,就是包含了价值观的内容,这种情况在以往的自

9、然哲学中是没有的。价值观是对人与社会行为目标的要求。由于生态系统包括人类社会在内,价值观又是认识人与人关系的基本知识形态,所以,在生态自然观中,这种要求不可缺少7、物质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结构和功能的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结构决定功能。这种决定关系并不是单值的,一种结构可以有多种功能;反之,一种功能也不唯一地决定于一种结构。第二方面是功能对结构的反作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不仅不是单值的,而且也不是单向的。这种反作用因系统的不同而有很大变化。通过执行功能而调整内部结构,从而更好地发挥系统功能;反之,若不执行功能,则系统结构萎缩、退化。8、存在着的自然界与演化着的自然界之间的联系任何存在

10、着的事物同时也处于演化中。存在着的自然界与演化着的自然界是同一事物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存在就是合理”与“现在就是最高”。(黑格尔)自然界从空间上说体现着以往发展的总和,从时间上说是发展的最高阶段。演化与稳恒的两极对立:演化是绝对的,稳恒是相对的。宇宙形态的稳恒性与宇宙系统的演化性是统一的。首先,演化着的自然界和存在着的自然界在宇宙时零秒时完全合为一体。其次,演化着的自然界与存在着的自然界还体现了连续性与间断性的一致。9、人工自然的演化与人类认识自然的历程的关系。人工自然的演化与人类认识自然的历程也就是科学史相一致,都经历了原始的综合到最简单的机械,在转折之后再由机械运动到复杂的生命运动的过程

11、,同样在转折前原始的综合并无对细节的分析为基础,而在转折后认识的每一步前进都是基于对相对简单的运动形式的理解。在科学史中,转折是对原始综合的否定;在人工自然的发展中,转折是对栽培驯养的动植物与自然物(包括人类)原始同一的否定。在科学史上,转折后的发展是在了解了细节后对对象整体的把握,或者说是在思维中重建对象。在人工自然的发展中,转折后所得到的人工自然物是在实践上重建对象。由以上分析可见,人工自然的发展以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为基础。10、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通常把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分为三个阶段,即古代的天人合一、近代的天人分离以及现代复归于天人合一。1)古代的“天人合一”:从认识论的角度:古代人站

12、在自然之中,观察这个包含人本身的自然,古人的心灵沉浸在自然之中。从实践论的角度: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出能动性和受动性。(人能动的改造自然,人受到自然的制约)从本体论的角度:“天人合一”的“一”是原始的、抽象的、自在的自然。 2)近代的“天人分离”:从认识论的角度:近代人站在自然之外观察不包含人本身的自然。人与自然相分离。从实践论的角度:人类体现出膨胀的能动性,给自然越来越深地打上人类的印记;而忽略受动性的影响。从本体论的角度:自然机械化,人机械化,“天人”合于机械。(人以机械理解自然,人本身也机械化) 3)现代复归于“天人合一”:从认识论的角度:现代人在自然之中观察包含人本身的自然,并随着人类对

13、自然的认识,自然已不断由“自在之物”转变为“为我之物”,这就是自然的人化。从实践论的角度:在受动性基础上发挥能动性,以能动性改善受动性,人与自然达到越来越高水平的和谐统一。从本体论的角度:“天人”合于“人”,原始自在的自然转化为人工自然。 三次演变的原因分别在于近代科学的兴起和工业革命的发展;以及人们从越来越加剧的各种危机中逐步认识到必须重新理解并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11、科学认识及其特点科学认识及其特点:科学认识定义:从认识论的角度看,科学认识就是科学认识主体在科学实践中运用科学认识中介与客体相互作用从而能动地反映客体的过程。从科学研究过程看,科学认识是从研究科学问题入手,经观察实验搜集经验

14、材料,科学抽象和理性分析整理感性材料,提出假设并进而上升为科学理论,以达到探求自然规律的目的。特点:实证性:提供具体确定的知识,结果比较明确,可以通过实验加以验证;深刻性:在对事物表象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其背后的本质,阐明内在机理;创造性:在科学实践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创建新概念、新理论,并指导实践。12、科学问题的本质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本质:与科学背景知识发生直接的联系,并具有科学探索意义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可以在实践中加以检验的真实问题。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是科学研究的开始;是科学研究前进的推动力。扩充:科学问题是通过对科学背景知识进行分析而提出来的,它的提出本身就意味着

15、对知识的进展,甚至构成科学中的发现(即发现问题),因而,真正的科学问题在科学的发展中具有重大意义科学研究过程是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提出并选定科学问题又是科学研究的起点。 我们可以从科学问题与常识问题、科学问题与伪科学问题的区别中,进一步把握科学问题的实质。科学问题与常识问题。科学问题与常识问题的分界不在于问题本身,而在于怎样提出问题。事实上,许多常识问题就其本身来看往往并不简单,有的甚至是当时科学发展所不能解释的。但这类问题由于没有和科学背景知识发生直接的联系,因而不具有科学探索意义。科学问题与伪科学问题。科学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可以在实践中加以检验的真实问题。它本质上不同于那些既不能

16、证实又不能伪证,不能由经验来回答的所谓虚假的伪科学问题。判断一个问题是真实的科学问题还是虚假的伪科学问题,要根据背景知识来确定。 (科学问题的来源:由现有理论和经验事实之间的矛盾而提出问题;由理论体系之间的矛盾而提出问题;由理论的实际应用或人们的实际需要同现有技术条件的矛盾而提出问题。)13、科学实验与科学观察、理论思维的关系。与科学观察的关系:1)两者同是科学认识中的感性直观方法,都以认识自然为直接目的。2)两者发生的条件不同。科学观察是在自然发生(不干预考察对象)的条件下考察自然过程;科学实验是在人为控制和变革考察对象的条件下考察自然过程。3) 科学实验的优点:可以简化和纯化研究对象:纯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