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4.15劝学课时训练 粤教版必修4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57774559 上传时间:2023-11-0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6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4.15劝学课时训练 粤教版必修4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中语文 4.15劝学课时训练 粤教版必修4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中语文 4.15劝学课时训练 粤教版必修4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中语文 4.15劝学课时训练 粤教版必修4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4.15劝学课时训练 粤教版必修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4.15劝学课时训练 粤教版必修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精品资料劝学(节选)一、夯基训练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爪牙(zho)砺石(l)舆马(y)善假于物(ji)B.跬步(gu)槁暴(p)须臾(y)木直中绳(zhng)C.参省(xng)驽马(n)舟楫(j)锲而不舍(q)D.彰显(zhng)骐骥(q)镂刻(lu)生非异也(xng)解析:A项,“舆”应读y;B项,“跬”应读ku;C项,“锲”应读qi。答案:D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参:验,对照检查B.用心一也一:统一,一致C.声非加疾也疾:快,急速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绝:隔绝解析:B项,“一”应解释为“专一”;C项,“疾”应解

2、释为“强,大”;D项,“绝”应解释为“横渡”。答案:A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B.君子生非异也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解析:A项,“知”通“智”;B项,“生”通“性”;D项,“有”通“又”,“暴”通“曝”。答案:C4.“而”字主要有下列用法,下面句中的“而”属于哪种用法,请把相应用法的序号填在句后的括号里。a.连词,表并列关系。b.连词,表递进关系。c.连词,表转折关系。d.连词,表因果关系。e.连词,表顺承关系。f.连词,表修饰关系。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吾尝终日而思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顺风而呼,声非

3、加疾也()蟹六跪而二螯()解析:根据语境判断。答案:cbfdfa二、延伸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8题。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

4、,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选自吕氏春秋慎

5、行论察传)注:乐正,乐官之长。夔,人名。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乐正夔一足,信乎信:相信B.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进:起用C.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节:关键D.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汲:打水解析:A项,“信”意思是“确实”。答案:A6.下列四组各项中都能体现本文主旨的是()夫得言不可以不察。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A.B.C.D.解析:本文主旨是要具有“察”的精神,对人对事要仔细分析、推究事理。答案:B7.下

6、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二段通过齐桓公、楚庄王、吴王、智伯的故事,说明对别人的话要仔细分析,认真核查。B.第三段与夔、丁氏、子夏有关的文字,说明不结合语言环境,不推究事理,就会造成误解、误传。C.本文分别以生活事例、历史事实和寓言故事作为论据,夹叙夹议,深入浅出。D.文中有的事例“类是而非”,有的事例“类非而是”,分别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解析:D项,有的事例“类是而非”,有的事例“类非而是”,说法很含糊;“分别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的说法也欠准确,除了文章开头几个事例有明显的正反论证外,后面提及的孔子辨“一足”、丁氏之井、子夏辨豕等几个事例同时蕴含着正反两个方面。答

7、案:D8.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2)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3)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参考答案:(1)传闻不可以不调查。经过多次传播,白的成了黑的,黑的成了白的。(2)就让重黎从民间举荐了夔而且起用了他。(3)言辞多是似非而是,似是而非。参考译文:传闻不可以不调查。经过多次传播,白的成了黑的,黑的成了白的。所以狗像玃,玃像母猴,母猴像人,人和狗的差别就很远了。这是愚人会犯大错误的原因。听到什么如果加以调查,就有好处;听到什么如果不去调查,不如不听。齐桓公从鲍叔牙那里得知管仲,楚庄王从沈尹筮那里得知孙叔敖,调查他们,因此国家称霸于诸侯。吴

8、王从太宰嚭那里听信了越王勾践的话,智伯从张武那里听信了赵襄子的事,没有经过调查(便相信了),因此国家灭亡自己送了命。凡是听到传闻,都必须深入调查,对于人都必须用理进行检验。鲁哀公问孔子说:“乐正夔只有一只脚,真的吗?”孔子说:“从前舜想用音乐向天下老百姓传播教化,就让重黎从民间举荐了夔而且起用了他,舜任命他做乐正。夔于是校正六律,调和五声,用来调和阴阳之气,因而天下归顺。重黎还想多找些像夔这样的人,舜说:音乐是天地间的精华,国家治乱的关键。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和谐,而和谐是音乐的根本。夔能调和音律,从而使天下安定,像夔这样的人一个就够了。所以说一个夔就足够了,不是夔只有一只足。”宋国有个姓丁的人,

9、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要有一个人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水井,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人。”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都城的人纷纷传说这件事,被宋君听到了。宋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人使用,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像这样听信传闻,不如不听。子夏到晋国去,经过卫国,有个读史书的人说:“晋军三豕过黄河。”子夏说:“不对,是己亥日(过黄河)。古文己字与三字字形相近,豕字和亥字相似。”到了晋国探问此事,果然是说“晋国军队在己亥那天渡过黄河”。言辞多是似非而是,似是而非。是非的界限,不可不分辨清楚。这是圣人特别慎重对待的问题。虽然这样,那么靠

10、什么方法才能做到慎重呢?遵循着事物的规律和人的情理来审察所听到的传闻,就可以得到真实的情况了。三、语言运用9.仿照下面的句子,在横线上再叙写一段话,立意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谦虚的人像翱翔高空的雄鹰,知道天高地阔、学海无涯,因而刻苦好学,永不自满;。解析:仿写句子,不但要注意内容上的呼应,还要注意形式上的对应,所填句子要出现相应的成语。参考答案:骄傲的人就像井底之蛙,以为天空只有井口那么大,因而浅尝辄止,夜郎自大10.阅读下面的图画材料,写出图画的寓意。解析:注意图画中的“井”“鱼竿”“男孩”“书”和图画上的话。参考答案: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能被书本教条束缚,要能做到因地制宜。11.阅读下面的材料

11、,回答后面的问题。数字时代的书写方式,纸笔书写已不再是主流,电脑输入越来越普及。“笔”是输入法,“墨”分RGB(红绿蓝色彩模式),“纸”有doc、txt,行楷草隶篆的转换也不过是鼠标轻轻一点。尽管如此,还是有人保持纸笔书写的习惯。对于纸笔书写与电脑输入,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阐述。(要求: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150字左右。)解析:解答本题要把握题目所提供的材料,自己的看法要有感而发。首先,试题提供的材料是一个典型的现象,没有是非指向,但试题明确提示“对于纸笔书写与电脑输入,你有什么看法”,因此,可以得出相应的观点,即支持纸笔书写或支持电脑输入;其次,分析相对应的理由时,可以紧扣两种书写方式的

12、不同特点和意义价值加以展开,拓展阐述的深度。另外,该题联系时代,和学生生活贴近,可以从现实角度阐述相关支持或反对的理由。答案示例:(1)数字时代,要重视纸笔书写。纸笔书写是一种原生态的记录方式,手稿具有私人意义,留存许多记忆;纸笔书写动作是下意识的,有助于思维连贯,写作过程会比较美好。坚持纸笔书写习惯,可以增进对汉字的喜爱;追求纸笔书写之美,可以促进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2)电脑输入,总体效率更高。经验告诉我们,初成的文稿一般还要反复进行修改和段落调整,如果是在纸上,修改和调整既不方便,还会浪费纸张。若是写作则需要参考或引述网上的电子文本,与纸笔书写相比,电脑输入的优势更加明显。在网络实时通讯方面,电脑输入可以大显身手,纸笔书写则完全没有用武之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