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三上期中考试题 (完整).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57772809 上传时间:2024-01-0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9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高三上期中考试题 (完整).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3届高三上期中考试题 (完整).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3届高三上期中考试题 (完整).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3届高三上期中考试题 (完整).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3届高三上期中考试题 (完整).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届高三上期中考试题 (完整).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届高三上期中考试题 (完整).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同安一中2012-2013学年上学期期中考高三语文试卷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古诗文阅读(38分)(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8分,每小题各1分)1.补写出下列各句的空缺部分(1)民生各有所乐兮,_。(屈原离骚)(2)臣生当陨首, 。(李密陈情表)(3)开荒南野际,。(陶渊明归园田居) (4)雁阵惊寒,。(王勃滕王阁序)(5)飞湍瀑流争喧豗,。(李白蜀道难)(6)_ _,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7)此情可待成追忆,_ 。(李商隐锦瑟)(8) ,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18分)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26题。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

2、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楚之边邑曰卑梁,其处女与吴之边邑处女桑于境上,戏而伤卑梁之处女。卑梁人操其伤子以让吴人,吴人应之不恭,怒杀而去之。吴人往报之,尽屠其家。卑梁公怒,曰:“吴人焉敢攻吾邑?”举兵反攻之,老弱尽杀之矣。吴王夷昧闻之怒,使人举兵侵楚之边邑,克夷而后去之。吴楚以此大隆吴公子光又率师与楚人战于鸡父大败楚人获其帅潘子臣又反伐郢得荆平王之夫人以归实为鸡父之战。凡持国,太上知始,其

3、次知终,其次知中。三者不能,国必危,身必穷。楚不能之也。鲁季氏与郈(hu)氏斗鸡。季氏之鸡不胜。季平子怒,因侵郈氏之宫而益其宅。郈昭伯怒,伤之于昭公,曰:“褅于襄公之庙也,舞者二八而已,其余尽舞于季氏。季氏之舞道,无上久矣,弗诛必危社稷。”公怒,不审,乃使郈昭伯将师徒以攻季氏,遂入其宫。仲孙氏、叔孙氏相与谋曰:“无季氏,则吾族也死亡无日矣。”遂起甲以往,陷西北隅以入之,三家为一,郈昭伯不胜而死。昭公惧,遂出奔齐,卒于乾侯。鲁昭公听伤而不辩其义,惧以鲁国不胜季氏,而不知仲、叔氏之恐,而与季氏同患也,是不达乎人心也。不达乎人心,位虽尊,何益于安也?以鲁国恐不胜一季氏,况于三季?(节选自吕氏春秋先识

4、览察微,略有改动)【注】赐:子贡,姓端木,名赐。褅:d,古代祭名。二八:古代舞制,天子八佾(舞时八人一行,谓之一佾),诸侯六佾,大人四佾。鲁本诸侯,礼当用六佾,今只能用二佾,其余四佾为季氏占有。2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处女与吴之边邑处女桑于境上 桑:采桑叶B克夷而后去之 克:攻占C伤之于昭公 伤:悲伤,哀痛D公怒,不审 审:详察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都属于不能“察微”而导致的后果的一组是(3分)( )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 戏而伤卑梁之处女吴公子光大败楚人 季氏之舞道,无上久矣,弗诛必危社稷郈昭伯不胜而死 昭公惧,遂出奔齐,卒于乾侯A B C

5、 D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孔子否定子贡的做法认为子贡不肯拿回抵付的钱,别人以后就不肯再赎人了;同时孔子肯定了子路收下别人谢礼的做法。B卑梁人与吴人不能正确处理两女子误伤的小事而引发两国之争,最终楚国大败。是因为楚国的君王没有预见结果,又不了解事情的开始、发展的过程。C季平子与郈氏斗鸡输给郈氏,自己的房屋又被郈氏侵占,从而引发了季氏与郈氏的纷争。D面对季氏与郈氏之争,鲁昭公不加详察,不顾后果,轻率处理,以致季、仲、叔群起而攻,三家合一,自己出逃异国,客死他乡。5.用“/”为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吴 楚 以 此 大 隆 吴 公 子 光 又 率

6、师 与 楚 人 战 于 鸡 父 大 败 楚 人 获 其 帅 潘 子臣 又 反 伐 郢 得 荆 平 王 之 夫 人 以 归 实 为 鸡 父 之 战。6.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1)卑梁人操其伤子以让吴人,吴人应之不恭。(3分)译: (2)不达乎人心,位虽尊,何益于安也?(3分)译: (三)古代诗歌鉴赏(12分)7. 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词, 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鹊 桥 仙陆 游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注】严光:即严子陵,东汉名士,光武帝多次征召,皆不就,独自披羊裘钓于浙

7、江的富春江上,以清高闻名于世,现富春江畔有严子陵钓台一处名胜。(1)“一竿风月,一蓑烟雨”这两句词写出了什么内容?(2分)答: (2)请结合全词回答“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两句词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有何作用?(4分)答: 8.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郡圃春晚韩 琦溶溶春水满方塘,栏槛风微落蕊香。尽日杨花飞又歇,有时林鸟见还藏。沉疴不为闲来减,流景知从静处长。欲战万愁无酒力,可堪三月去堂堂。【注】韩琦一生以天下为己任,这是诗人晚年闲置相州时的作品。堂堂:公然地。毫无顾及地。(1)诗的颔联中“又”“还”有何表达作用?(3分)答: (2)结合全诗,简要概括诗人“愁”的内涵

8、。(3分)答: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21分)(一)文学名著阅读(15分)9下列各项中,情节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建兴九年,诸葛亮五出祁山,用装神疑兵之计,吓得司马懿在三日不敢出城应战;蜀兵趁此时机将陇上小麦割尽。司马懿惊叹曰:“孔明有神出鬼没之机!” (三国演义)B永安城李严派遣都尉苟安解送粮米至军前。因为苟安好酒,所以晚到了十天。孔明大怒,欲斩之,杨仪力劝,孔明将其杖八十,然后放了他。苟安心中怀恨,连夜跑到魏寨投降。司马懿怀疑他是奸细,便杀了他。 (三国演义)C这一天。秋雨淅沥,黛玉寂寞伤感。宝玉带着箬笠,披着蓑衣,前来看望她。黛玉笑他像个渔翁。宝玉见她喜欢,就说要

9、弄一套送她。黛玉笑着说,我带上不成了渔婆嘛。说完了,一想自己刚说他是渔翁,自已是渔婆,便羞得脸也飞红了。(红楼梦)D姑苏城乡宦甄士隐可怜寄居庙内穷儒贾雨村,赠银让他赶考。因葫芦庙失火,甄家被烧毁。不久以后的元宵之夜,女儿香菱被拐走。一日,他听到了道人的好了歌,顿悟人生,遂与道人一起飘然而去。 (红楼梦)E黛玉病中,宝钗前来探视;黛玉对宝钗由误解到理解感激,向其诉说肺腑之言,两人坦诚相待,此正所谓“金兰契互剖金兰语”。 (红楼梦)10下列各项中,情节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司马懿中计被困上方谷,蜀军火攻之下,司马懿痛哭“我父子三人皆死于此处矣”;不想天降骤雨,将火浇灭,地雷不震,

10、火器无功;司马氏父子三人得以逃脱。(三国演义)B陆逊设计火烧连营,刘备七百里营寨均被烧着,刘备率残兵败将回到白帝城。陆逊追击至鱼腹浦,诸葛亮预先在此地布下石阵,阻住陆逊的军队。陆逊担心曹丕乘虚伐吴,遂引兵返回。 (三国演义)C宝钗在床午休,宝玉前去看望,替她解闷。两人一起躺在床上,宝玉闻得宝钗袖中幽香,便要拉上袖子看,宝钗告诉宝玉自己吃了“冷香丸”。玩笑时黛玉来了,取笑宝玉忘了“绿蜡”典故的糗事。红楼梦D宝玉一时高兴把身上所佩之物都给了众小厮们。黛玉知道后,误以为自己送给他的“荷包”也给小厮们拿走了,就赌气回房,把原来正替宝玉做的香袋儿“拿过来就绞”。后经宝玉解释说她所赠的那“荷包”一直珍藏在

11、怀里,心中又愧又气。 红楼梦E一日,黛玉去怡红院找宝玉,敲门时,袭人误以为是丫头,便拒绝开门。这个误会竟严重地挫伤了她,那一夜,她凭倚栏杆,两手抱膝,眼含热泪,好似木雕泥塑一般,直坐到二更多天,方才睡了。第二天,她看见落花满地,便触景生情地写出了那篇有名的芙蓉女儿诔。红楼梦11简述题(选做一题)(5分)(1)红楼梦中刘姥姥有这么一段话:“我们也是知道艰难的,但俗语说的:瘦死的骆驼比马还大。凭他怎样,你老拔根寒毛比我们的腰还粗呢。”刘姥姥的这段话是对谁说的?为何说这话?请简叙事情的经过。(2)孔明因为何事而上书自贬三级?请简述相关的情节。答:选( )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12. 阅读下面的

12、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李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论语颜渊)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论语为政)【注】季康子:鲁哀公时任上卿,是当时政治上最有权势的人。(1)第、两则文字共同阐述的道理是 。(2分)(2)第则文字表达了孔子的什么观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答: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论续书的不可能俞平伯红楼梦是部没有完成的书,所以历来人们都喜欢续它,从八十回续下的,以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有两种:(1)高鹗、程伟元续的四十回,即通行本之后四十回。(2)作者姓名及回目均无考,从后人的笔记上,知道曾有这么一本的存在。至于从高本百二十回续下的,如红楼圆梦、绮楼重梦却一时也列举不尽,而且也没有这个必要。 从高鹗以下,百余年来,续红楼梦的人如此之多,但都是失败的。这必有一个缘故,不是偶合的事情。自然,续书人的才情有限,不自量力,妄去狗尾续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