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4世界的聚落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57768763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1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3[1]4世界的聚落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3[1]4世界的聚落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3[1]4世界的聚落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3[1]4世界的聚落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3[1]4世界的聚落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3[1]4世界的聚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1]4世界的聚落(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二一四年下学期衡阳市成章实验中学教师课时计划 七年级地理 第( )课时课题:第三章 世界的居民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教学目的1.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发展。2.能举例说明聚落的位置、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3.了解城市的发展过程,能够分析民居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4.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重点难点重点:1.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2.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3.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难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电教方式多媒体德育要点尊重自然规律,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环境观。课时安排本课共分1课时。 教 学 过 程基 本 内 容 教学拾遗【课前回顾】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2、:世界的人种、语言、宗教。【导入新课】人类可以说是喜欢群居的“高级动物”,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有趣的“居住”景观。请同学观察下面几幅图,它们分别反映了什么地方的景观呢?(边展示,学生边回答,教师强调图片分别反映了城市与乡村的景观。)【承转】城市与乡村都是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聚落。【投影】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一、 聚落的形态:1、聚落:【学生阅读】阅读书本资料,了解聚落的概念: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承转】我们看了这么多的例子,可以知道聚落的规模有大有小,小到只有几十人的村庄,大到人口上千万的巨型都市;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与乡村,它们具有不同的特色。

3、那么,它们有何差别呢?【展示图片】展示城市、乡村景观图片。【投影】2、聚落的类型:城市和乡村3、城市和乡村的主要差别:【合作探究1】学生分组讨论,结合个人的所见所闻,比较城市与乡村的差别。学生逐一展示讨论结果。【启发】教师启发学生从图片中的房屋密集、高度、道路的修筑情况、商店、医院等的多少,有无农田、果园、鱼塘等方面对比,说明城市与乡村景观方面的差别。【教师小结 教师展示城市与乡村差别表格:房屋道路教育条件学校多少从事的活动城市密集、高密、交通方便好多 非农业产业活动乡村分散、矮稀疏、不方便差少农业产业活动教师强调,引导学生从人口规模、从事的生产劳动等方面来比较城市与乡村的差别。【讲述】通过同

4、学们的讨论,不难看出,乡村是人口规模较小的居民聚居地。乡村的周围有农田分布,居民主要从事农业活动,具有很大的生活、活动空间。而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从事非农业产业的居民聚居地。【合作探究2】随着经济的发展,乡村聚落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哪些变化?【启发】乡村的规模发生了改变。【学生回答】乡村居民的居住地相对分散。规模比较小的居民点叫村庄,规模比较大的居民点叫集镇。【教师强调】村庄和集镇属于乡村聚落。并展示村庄和集镇图片。【教师提问】你生活在城市还是乡村?【合作探究3】根据亲身经历,举例说明城市、乡村给生活带来的美好之处。【学生讨论回答】城市有较好的教育、医疗条件,较多的就业机会等;乡村空

5、气清新,环境优美,污染小等。【教师讲解】城市人口密集,汇聚了大量的社会经济活动,并对周围的地区的发展起着显著的带动作用。生活在城市的确存在很多的好处。但是,城市本身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你我就身在其中,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哪位同学来说一说城市存在着哪些问题呢?【合作探究4】“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哪些问题?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启发】教师引导学生从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工业污染、大气污染、水体污染、生活噪音、生活垃圾、就业困难等方面来进行讨论。【教师讲解】尽管城市出现了“城市病”,但众多的城市仍然在不断地发展,城市是怎样形成的?【合作探究5】城市是怎样形成的?【活动】P6

6、2 乡村演变为一般城市示意图。讨论城市的发展过程。【小结】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村庄演变为集镇,发展为城镇,进而形成大大小小的城市。【过渡 从城市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聚落的分布地区均有河流或道路的分布。还有哪些因素影响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哪些地方容易形成聚落呢?【投影】二、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1 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投影】以“我国长江沿岸港口分布图”为例子,长江干流和支流交汇处形成的城市如:重庆、武汉、上海等。【教师讲解】一般来说,在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温暖湿润、自然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等地方,容易形成聚落。【投影】显示“湖南地区部分城市分布

7、图”。很多城市都沿着河流的沿岸分布,保证了充足的水源。【学以致用】教师展示图片,学生判断哪个地区最容易发展成为城市。【承转】由于环境的不同,世界各地的民居建筑(房屋)风格不同。为什么呢?【投影】2聚落建筑特色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讨论】展示教材P63活动题的寒冷地区和湿热地区民居特色材料,“东南亚的高脚屋”、“北非的平顶屋”的图片,讨论不同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小结】各组代表在全班交流后,展示下表,要求学生归纳各组的意见。民居建筑风格影响原因寒冷地区墙体厚实,窗户小,屋顶高耸寒冷,便于御寒不易积雪湿热地区墙体单薄,门窗大,完善的排水系统雨水多,利于通风散热东南亚的高脚屋窗大,有两层,下层空气

8、候湿热,避免潮湿北非的平顶屋墙厚,少窗,平顶干旱、平顶可以晒粮食教师进一步引导:我们当地的民居建筑有何特色呢?(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世界各地的民居风格不同,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社会经济生活关系密切,体现了当地的文化习俗等。【承转】正因为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聚落建筑风格各异,所以前人留下了很多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投影】三、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1 什么是世界文化遗产2 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展示】各类文化遗产的图片,教师边介绍边引导学生欣赏图片,然后请学生思考图片反映的内容有什么共性?【学生思考讨论】教师总结: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财富,它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某个城市、某个民族、某

9、个国家的文化精神,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制度、民俗风情、经济科技等达到的发展水平以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等。【教师提问】有人在古代建筑物下刻写“XXX到此一游”,这种做法对吗?(不对)为什么?(学生讨论)【投影】3、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措施:(1)控制工业污染对历史性建筑的侵蚀。(2)在著名文化遗产周围禁止修建高大的现代化建筑物。(3)避免过度旅游活动对文化遗产的破坏。(4)重大工程处的文化遗产进行迁移。【阅读】教材阅读材料“拯救阿布辛拜勒神庙”【小结】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财富,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经济、科研价值,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在于:为我们研究人类各个时期的文化精神、社会制度、民族风情等有着重

10、大的意义。特别为我们人类如何去协调人地关系,合理地改造自然等,提供宝贵的资料!【课堂总结】课件展示、概括本节知识要点:1.聚落: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可分为城市与乡村两种形式;两者的差别;2.聚落的形成及其与环境的关系。3.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课堂巩固】1、根据人们居住地方的不同,我们一般将聚落分为 和 。2、下列属于城市聚落景观的有() A农田 B牧场 C鱼塘 D高楼 3、图中最利于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是()AA位于丘陵地区,风景优美BB位于平原地区,水源充足CC位于山麓地带,空气清新DD位于缓坡地带,农业发达4图中B处的传统聚落是( )A帐篷 B高脚屋C窑洞 D碉楼5、(2013济南历城区)不同

11、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不同的聚落。一般来说,聚落与自然环境联系密切。请将下列景观与其所属地区、聚落特征对号入座。城市和乡村的差别还体现在信息流通的快慢、生活娱乐的内容等方面教师展示成章实验中学和某一山区学校图片,教学条件形成鲜明对比,提醒学生珍惜机会,好好学习!城市问题概括为“城市病”村庄-集镇-城镇-城市也可结合前面学的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区讲解影响聚落分布的主要因素。云南西双版纳-竹楼江南地区-尖顶陕北(黄土高原)-窑洞因纽特人-冰屋日本-木质房屋北京-四合院福建-客家土楼。学生观看“保护文化遗产”视频。作业设计1、 课后搜集资料,列举其他国家的世界文化遗产。2、 导学案第三章 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3

12、、 填充图册世界的聚落板书设计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一、 聚落的形态:1、聚落: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2、聚落的类型:城市和乡村3、城市和乡村的主要差别:二、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1、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地形、气候、资源、交通、经济等2、聚落建筑特色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东南亚高脚屋 北极冰屋黄土高原窑洞 西双版纳竹楼三、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1、什么是世界文化遗产:具有特殊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文化产品2、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有利于开展文化旅游,有利于开展历史和科学研究等。3、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措施:(1)控制工业污染对历史性建筑的侵蚀。(2)在著名文化遗产周围禁止修建高大的现代化建筑物。(3)避免过度旅游活动对文化遗产的破坏。(4)重大工程处的文化遗产进行迁移。课后纪要七年级上册地理 第 4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