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习题.doc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57763159 上传时间:2024-01-1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窦娥冤》习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窦娥冤》习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窦娥冤》习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窦娥冤》习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窦娥冤》习题.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窦娥冤习题课内语段阅读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命更短,作恶的享富贵寿又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1.解释文中加点词。a、合b、糊突c、错勘d、怎生2.对这节文字,分析最恰当的是( )A运用了对偶、对比、借代等修辞手法,表现了窦娥呼天唤地,希望天地为她伸冤报仇的心理。B运用了对偶、对比、借喻等修辞手法,表现了窦娥在有冤难诉时的悲愤感情和对神权的否定。C运用了对偶、对比、借喻等修辞手法,表现了窦娥对死亡的悲痛感情及对不公平世道的控诉。

2、D运用对偶、对比、借代等修辞手法,表现了窦娥在有冤难诉时的悲愤感情及对黑暗统治的愤怒控诉。3.这节文字中人物的情感的变化,请各用二个字来概括。 4.请指出文中几处与原文不符的地方并加以改正。 课外扩展阅读阅读下面一首唐毅夫的套曲,完成后面的题目。南吕一枝花怨雪不呈六出祥,岂应三白瑞?易添身上冷,能使腹中饥。有甚稀奇。无主向沿街坠,不着人到处飞。暗敲窗有影无形,偷入户潜踪蹑迹。 梁州才沾上茅庵草舍,又钻入破壁疏篱,似扬花滚滚轻狂势。你几曾见贵公子锦茵绣褥?你多曾伴老渔翁箬笠蓑衣?为飘风胡作非为,怕腾云相趁相随。只着你冻的个孟浩然挣挣痴痴,只着你逼的个林和靖钦钦历历,只着你阻的个韩退之哭哭啼啼。更

3、长,漏迟,被窝中无半点阳和气。恼人眠,搅人睡。你那冷燥皮肤似铁石,着我怎敢相偎。尾一冬酒债因他累,千里关山被你迷。似这等浪蕊闲花也不是长久计,尽飘零数日,扫除做一堆,我将你温不热薄情儿化做了水。注:孟浩然曾雪中骑驴觅诗,林和靖酷爱雪中赏梅,韩退之贬潮州时雪阻秦岭。此三人均可谓雪中寒士。5.下列对这套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套曲,“南吕”“一枝花”是宫调名,“梁州”“尾”是两支曲牌并组成套数,“怨雪”是该套曲的标题。B该曲首段人题。突出写雪花散漫轻浮、行踪诡秘,使人饥寒交迫、困苦不堪的丑态。C梁州曲运用孟、林、韩三人的事典,说明雪专门为难寒士,生动地写出了雪的罪孽。D尾曲将作者的怨恨抒发到

4、了极点,并开始采取行动,将这不通人情的“薄情儿”,“扫除做一堆”,“化做了水”。6.很明显该曲的雪极富比喻和象征意义。试把这一层含义分析出来。 7.窦娥冤中有两句唱词,两个版本文字不同,试分析其优劣。古名家杂剧本:“地也,你不分好歹难为地;天也,我今日负屈衔冤哀告天!”元曲选本:“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作天!” 8.“东海孝妇”典故的出处:“东海孝妇”出自汉书于定国传:东海有孝妇,少寡,亡子,养姑甚谨。姑欲嫁之,终不肯。姑谓邻人曰:“孝妇事我勤苦,哀其亡子守寡。我老,久累丁壮,奈何?”其后,姑自经死。姑女告吏:“妇杀我母。”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吏验治,孝妇自诬服。具狱上

5、府,于公以为此妇养姑十余年,以孝闻,必不杀也。太守不听,于公争之,弗能得。乃抱其具狱,哭于府上,因辞疾去。太守竟论杀孝妇。郡中枯旱三年。试简要分析汉书中“东海孝妇”和窦娥冤中的“窦娥冤”两者人物形象有何区别? 参考答案1. a、应该b、混淆c、错误判断d、怎么2.D。本段文字从修辞格来看对偶、对比、借喻、借代均有。“清浊”为借喻,“盗跖”“颜渊”为借代;从思想内容来看有悲愤、有控诉、有反抗、有否定。A错在“希望天地为她伸冤报仇的心理”,B错在“对神权的否定”,C错在“对死亡的悲痛感情”。3.希望困惑控诉怨叹4.“为善的受贫穷命更短,作恶的享富贵寿又延”应为“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作恶的享富贵又寿

6、延5. A。“一支花”是套中首曲,不是宫调,南吕才是全套的宫调。6.雪在这里象征了某些人的不良品性。到处闲逛,为害百姓,气势汹汹,欺贫怕富,胡作非为,似指盗贼、胥吏之类。包含了丰富的现实生活内容。思路:要注意分析曲中对雪的描写所用的拟人手法和雪的破坏性作用以及孟、林、韩的典故的运用。7.古本第一句唱词用的是陈述语气,远不如元本用“何为地”这种质问的语气强烈;古本第二句是对天的哀告祈求,而元本在第二句则是对天的面对面的指责和否定。总之,相比而言,元本突出了窦娥不屈服于恶势力的反抗精神,使人物形象显得更加高大,也使作品的主题得到了丰富和深化。这些,正是古本的不足之处。8.汉书中“东海孝妇”逆来顺受缺乏反抗精神;而窦娥冤中的“窦娥冤”敢于反抗,不畏强权。思路:要注意汉书中只是叙事,并未刻划人物性格,特别是“孝妇自诬服”,显然并未积极为自己申辩和反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