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位知识结构图.doc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57761037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373.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单位知识结构图.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第三单位知识结构图.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第三单位知识结构图.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第三单位知识结构图.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第三单位知识结构图.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单位知识结构图.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单位知识结构图.doc(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单元 知道导引图(一)表解知识点1洋务运动洋务运动背景经历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清政府的统治内外交困。面对如何解决内忧外患问题,清政府内部出现了洋务派和顽固派。慈禧太后认为要维护清朝的统治,必须依靠拥有实力并得到外国侵略者赏识的洋务派。时间19世纪6090年代目的强兵富国,摆脱内外困境,维护清朝统治。性质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代表人物中央奕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口号自强(前期),求富(后期)。主要内容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创办民用工业筹划海防创办新式学堂结果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破产的标志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惨败,宣告洋务运动失败。评价洋务运动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2、但是它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失败原因外因西方列强并不希望中国富强,不会让中国掌握真正的技术。内因顽固派仇视洋务,百般阻挠和破坏。缺乏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力量分散、有限。根本原因是没有彻底改变封建制度。2戊戌变法戊戌变法背景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序幕公车上书发展建立强学会,创办中外纪闻高潮百日维新结果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扼杀变法。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参与政权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局限百日维新期间,没

3、有涉及维新派提出的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说明维新派的行动比它们的宣言退步了。局限在社会上层,没有发动广大民众。失败原因主观上: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他们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采取改良的办法,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对列强和封建反动势力又寄予幻想,脱离了人民群众,终于失败。客观上:变法损害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启示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3辛亥革命辛亥革命背景根本:近代以来社会矛盾激化和人民抗争探索的必然结果。国际:列强以华治华;西方思想传播。国内:民族危机、民

4、族资本发展,改良之路失败,革命运动兴起。酝酿经济民族资本初步发展,奠定革命物质基础。阶级民族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奠定了革命的阶级基础。思想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指导思想:三民主义。组织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成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成立。军事革命党起义。爆发1911年武昌起义。发展各省独立。高潮中华民国成立。失败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意义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性质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结论资产阶级救国方案在华行不通。4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背景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要建立一个真正的共和国。袁世凯独裁、尊孔、破坏

5、共和。西方民主思想传播,尊孔暗流涌动,新旧思潮冲突。兴起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称新青年)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旗帜民主、科学主要阵地新青年杂志基本内容前期:四提倡、四反对(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积极影响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这是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局限对东西

6、方文化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二)剖析重、难点1近代化的含义所谓近代化,即是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救亡图强,寻求新出路的过程。2近代化的主要内容(18401919年)(1)思想的近代化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思想和政治制度地主阶级中的开明士大夫: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但未能付诸实践。地主阶级洋务派:奕、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主张“师夷长技”。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主张实行维新变法运动,建立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政体,发展资本主义。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等主张民主、共和,用武力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发展资本主义。资产阶级激进的民主主义者:陈独秀、李大钊

7、、鲁迅等提倡民主与科学;提出四提倡,四反对,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思想得以空前解放;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宣传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2)政治的近代化实现政治民主化,由封建专制到民主政治戊戌变法时期对旧制度作了不少改革。变法本身虽失败,但它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权,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用武力推翻清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规定了人民享有民主自由权利,但没有贯彻执行下去。(3)经济的近代化由手工生产向机器生产过渡,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近代化的开始19世纪609

8、0年代的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近代人才;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经济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一部分官僚、地主、商人投资于中国近代企业。中国产生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产生了民族资产阶级;使中国无产阶级力量发展壮大。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发展。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了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短暂的春天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辛亥革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一些海外的资产阶级和海外的华侨投身于中国

9、近代的民族工业,因此,辛亥革命后,中国的民族工业得到了短暂的发展,它使中国的无产阶级壮大,为中国由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的过渡,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导致了新文化运动的产生。(4)军事领域创办近代的军队和军事工业19世纪中后期洋务运动兴办军事工业,筹建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19世纪末,变法维新运动时期,训练新式军队。3近代前期,中国近代化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全面启动,并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这三个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第一阶段:学习西方的经济技术。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生产方式,创办了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是中国大规模近代化运动的起步。第二阶段: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变法维新运

10、动以建立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制度为目标,从此中国近代化历程由经济技术阶段进入政治制度阶段,是政治近代化的一次重要尝试。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民主共和国的建立,是中国的近代化历程中取得的伟大成果。第三阶段: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文化的近代化运动,运动中提出的民主和科学的口号,成为中国迈向思想文化近代化的重要标志。4中国近代化的特点中国近代化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背景下进行的,与欧美国家的近代化相比,具有如下特点:从其产生来看:中国原有的资本主义萌芽被打断,它是在外来因素的刺激下开始的。阻力大:不仅受到封建保守势力的顽固抵制,还遭到外国资本主义列强的压迫。在

11、阶级力量上:近代化一开始是由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领导的,资产阶级则始终没有真正掌握过近代化的领导权。在内容上:是通过政权力量,重点发展军事工业;轻重工业比例失调;近代化主要发生在思想、政治领域,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较小。地区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沿海、长江流域的主要城市。中国近代化缺少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过程。5什么是“洋务派”?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者在内政外交上面临很多棘手的问题,可以说是内忧外患。内忧是指当时把矛头指向清政府的太平天国运动;外患是指列强对我国的侵略。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在与西方列强交涉的过程中,开始了解西方,看到中国在武器装备和军事技术上远远落后于西方,他们主张学习外国

12、先进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洋务派有两个基本特征:第一,他们的主观目的是要维护腐朽的封建统治;第二,他们的办法是采用西方先进技术。这两个特征缺一不可。缺了一个,就不能称之为洋务派。有的人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而拒绝采用西方先进技术,这样的人就不是洋务派,而是封建顽固派。还有不少人主张向西方学习,但他们的目的不是巩固封建统治,也不能叫洋务派。6什么是“洋务运动”?“洋务”指一切涉外的事务。“洋务运动”即洋务派为了镇压人民,维护封建统治,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掀起的一场“师夷长技”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7洋务企业的性质和特点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

13、口号,创办一系列军事工业,其特点是官办,开办费和常年经费全由政府调拨;产品一般由政府调拨军队使用,不作为商品参加市场交换;产品不计成本,生产不讲效率;每个工厂像一个衙门,由大小官吏分别掌握经济管理权,有的工厂工人由士兵充任,沿用军队管理制度;技术和设备依赖外国。这类工业带有很强的封建性。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创办的民用工业多采用“官督商办”形式,以赚取利润为目的,其产品是商品,并雇佣大批自由劳动力,所以带有资本主义性质。官督商办中的“商股”,实际上具有民族资本主义性质。采取这种形式,是当时中国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但这种企业处处依赖官僚的荫庇,缺乏生命力。8洋务运动在后期打出“求富”旗号,兴办民

14、用工业的原因为了适应各军工企业燃料、材料的需要。为了获取利润,即“求富”。洋务派举办军用工业以来,屡患经费不足,连年内外战争,又闹得民穷财尽。他们意识到“求强”没有经济实力是不行的。当时外商在华企业的高额利润和买办的暴富,给他们以很大刺激,“分洋商之利”也是举办民用企业的动机。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也为其提供了一定的社会条件。因此,他们在“求强”的同时,着手兴办以“求富”为目的的民用工业。9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对于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应该运用“两点论”正确加以认识。洋务运动增强了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实力,也有抵制外国侵略的一面,但最终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从倾向性看,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既顺应发展了“新思想”,又对后来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从客观效果看,洋务运动虽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但对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起了诱导作用,是中国从传统手工生产发展到大机器生产的转折点,发展了中国近代的军事和教育,在整体上促进了中国民主革命和近代化的进程。10洋务运动性质的分析长期以来,史学界对洋务运动的性质存在激烈争论,随着对洋务运动研究的深入,对其性质的认识逐渐达成一致。多数人认为,这既是地主阶级的一次自救运动,又是地主阶级的一次改革运动。首先,在“内忧外患”局势下,在镇压农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