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57749456 上传时间:2023-12-2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5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5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5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5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5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5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5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5 杜甫诗三首教学要求1、总体感知课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3大致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理解他诗歌的风格变化。 教学设想:(一)、学生自主学习。教学中进行无提问式设计,学生自己收集资料,自己品味美点,定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而教师是学习的合作者。(二)、强调朗读。古代诗文都强调朗读,但诗的朗读更应高于文的朗读,要读出情感,读出意境,读出节奏,甚至可以安排学生像古人那样吟诵、吟唱。(三)、要做好课前预习,有关背景材料准备充分。实例探究: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第一课时课堂导入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

2、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现在我们来集中学习他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三首诗歌,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思想的发展变化和当时的社会状态。以上内容教师可根据情况增删,但一定要为学生理解诗歌做好背景介绍。一诗四读,理解诗意。(一)吟读 ,按照诗的个性来读,按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读。古诗讲究平仄压韵,讲究对偶,句式整齐,读起来有节奏感、有音韵美。这些特点是由诗歌的形式决定的。但不同内容、不同风格也是影响诗歌朗读效果的因素。同时把握好每首诗中作者的情感是读好一首诗的关键。望岳写于开元盛世,是他的早期作品,赞美泰山,表

3、露诗人远大抱负的,要读得激昂豪迈。春望写于安史之乱时期传达了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感情深沉含蓄,要读出沉痛忧伤。(二)译读,以诗译诗,用诗歌的语言和形式来翻译古诗,译出来的现代文最好也要押韵。望岳:学生读原诗,教师示范译诗:五岳之首的泰山景象如何?这些青山耸立在齐鲁间。大自然的神奇秀美聚集在此,山北山南如黄昏清晨不一般。云层翻滚荡涤着我的心胸,注目飞鸟入林直到看不到。我定要登上最高峰,举目纵观傲视群山。春望:教师读原诗,学生译诗。山河依旧而国都已经破残,春天的京城荒树野草蔓延。感念时事看见花草就想落泪,痛惜离别听到鸟鸣倍觉心寒。战火接连从去年三月烧到今年三月,一封家书抵换万两黄金。白头发已

4、经越挠越稀,简直是梳不成髻插不住簪。(三)背译望岳全诗可分为两大层,都是切着“望”字。前两联为第一大层,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后两 联,也写了泰山景物,但着力表现的是诗人的感受。春望本诗前四句写春城破败的景象,包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表达了诗人深沉含蓄的感情:忧国伤时、念家悲己。梳理清楚了诗的写作思路,背诵起来就容易多了。(四)赏读教师示范赏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月,一封普通的家书,是多么难得,多么珍贵啊!“万金”,古代以十两黄金为一金。极力写出了难得和珍贵的程度。此句所流露的感情是常人所有的想法,很自然的

5、使人产生感情共鸣,因而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学生分小组讨论,品味赏析。“阴阳割昏晓”中“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写出了他心底的愿望: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含义:它不只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抒发了诗人向往登上绝顶的壮志。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极富哲理性。“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如此强力的反差怎能不使人

6、触目惊心呢!一座繁华似锦的城市,曾几何时,竟被毁坏到了“无余物”“无人”的地步,是何等可悲啊!这一联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设计选题,课外探究。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一联一般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认为这是拟人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话、花也像人一样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世间的离别而惊心。还有一种通行的解释是:花、鸟在春景中是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目,但诗人因为感伤时事,所以看到花开反而黯然泪下;因为久别家乡,所以一听鸟鸣反而倍觉心惊。你赞成哪一种解释?理由是什么?2反衬是诗歌常使用的手法,即以甲物之是来衬乙物之非。春望开头两句就使用了这一手法。

7、请分析。 第二课时创设情境,课堂导入多媒体课件展示蒋兆和先生的名画流民图中西望长安,二胡名曲江河水缓缓响起。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用各种形式反复朗读,将诗歌读熟。教师要特别强调要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中人物的感情和诗人的思想感情,体会场面的气氛和诗歌的意境。理解词语,复述课文师生互动,深入探究1作为一名女性,我对文中老妇人的儿媳妇“出入无完裙”,感受特别深刻。裙:古谓下裳,上古时代,男女服装差别不大,区分也不严格。唐代以后,妇女穿裙之风大盛,男以穿袍为常服,女以裙为常服,后泛指衣服。为什么连一件会客的衣服都没有?(生活贫困)为什么会如此贫困呢?(战争)2是战争使这个家庭生活贫困艰难。老妇人一家仅仅是

8、生活贫困吗?他们为这场战争还付出了什么?(二子战死沙场 一子苟且偷生 孀妻弱子无依 老妇自请应役)在了解这个家庭的命运的同时,进一步在语境中落实字词。戍:防守。新:最近。偷生:苟且活着。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请,请让我。应:应征。犹得:还能够。3“古者有兄弟始遣一人从军”,可这儿连老妇人都要去应征到军中作饭,可见当时战争的激烈、残酷。有唐史为证:陈陶之战,四余万唐军一日内为国捐躯。潼关战役,二十万唐军全军覆没。邺城失利,郭子仪等率领的唐军,战马万匹,只剩三千。甲杖十万,几乎全部丧尽。这时唐王朝急需补充兵力,重整旗鼓,诗中哪句话可以看出这一点?(有吏夜捉人)4、为什么不说“征兵”“招兵”“点

9、兵”而说 “捉人”?“捉”字颇具春秋笔法,说明这绝不是正常的征召,而是胡乱搜捕。这的确称得上“一字之贬,严于斧钺”。“捉人”也与“捉壮丁”的内涵大有不同。“人”是一般的概念,“丁”的内涵则比较具体。玄宗天宝律法规定:“制十八为中男,二十二为丁”(旧唐书食货志), 二十二岁才是壮丁年龄,而现在驱尽壮丁,及于老弱。5、夜:为什么夜间出动?一则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二则表明县吏手段狠毒,在人们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6、从“吏呼一何怒”看出“吏”有着怎样的嘴脸?(凶恶残暴,如狼似虎)下面我们换个角度,来个换位思考,如果我们站在“吏”一个军队的下层官吏的

10、立场,说说他为什么“吏呼一何怒”?石壕吏不过是一个下层的小军官,迫于上司的命令而挖空心思”夜捉人“,不也是一种无奈之举吗?他家里也许还有妻儿老母,他自己的性命也可能朝不夕保。7这场战争不仅给下层劳动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同时也给象石壕吏这样的下层军官带来了深深的恐惧。战争严重地破坏了社会生产,造成生活贫困,劳动力急剧减少,“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据历史记载,安史之乱后,全国人口只有1690万强,比玄宗天宝十三年减少近十分之七。战乱之后,唐朝由极盛转向衰弱。人们讨厌这种破坏安定和平生活的战争,就老妇人而言,她对战争的态度是矛盾的,一方面有怨有恨,有哪些表现?(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妇啼一何

11、苦)另一方面,又积极支援这场平叛战争,请同学们根据创设的情境,合理揣测想象老妇人此时的心理活动。小结全文,拓展延伸 老妇人是杜甫笔下一个普通而又不平凡的女性形象。杜甫通过这一形象,反映了战争带给人民的深重灾难,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唐朝人民虽怨恨战争,但终究咬紧牙关,含着眼泪,义无返顾地走上前线支持了平叛战争。战争期间,杜甫从洛阳回华州,途径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写了一组诗,这就是有名的“三吏”“三别”。新安吏中泪眼婆娑的母亲送走未成年的儿子,新婚别中结婚才一天的妻子送走了丈夫,垂老别里白发苍苍的老妇人送走已七十多岁的老伴 自我选题,推荐作业1.以本诗为蓝本,以第一人称“我”为叙述视角,代替诗人把这首诗改写为现代短文。提示:可以展开合理地联想,可以添枝加叶地描述。2学了这三首诗歌,你对杜甫的思想发展有怎样的了解?提示:这三首诗是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题材不同,背景不同,风格也不同。望岳写诗人游历山川名胜,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自己的远大抱负,其感情基调热情奔放。春望写诗人历经战乱,目睹国家破败之象,身感离乡背井之苦,表达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石壕吏也写于战乱时期,但这时,诗人面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表现出深切的同情。后两首其感情沉郁忧愤。从这三首诗歌来看,诗人的思想逐渐从理想走向现实,从于家于己的眷顾转向于国于民的关注,或多或少地体现了诗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