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铁杆中医读书的诀窍.doc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57748644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个铁杆中医读书的诀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一个铁杆中医读书的诀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一个铁杆中医读书的诀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一个铁杆中医读书的诀窍.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一个铁杆中医读书的诀窍.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个铁杆中医读书的诀窍.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个铁杆中医读书的诀窍.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个铁杆中医读书的诀窍作者: 彭坚 中医的书籍浩如烟海,一辈子读不完。作为一个立志成为中医临床家的学生,一定要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治病经验的获得有两个途径,一个是直接经验,靠自己在临床摸索积累;另一个是间接经验,靠从书本中获得。古人把著书立说看得很神圣,大部分流传下来的书是比较可靠的,经验总结也很实在;尤其是当代许多著名老中医写了很多经验总结的著作和医案医话,这些都是学习间接经验的宝贵源泉。我历来认为:对中医而言,有时候间接经验比直接经验还重要,比如,在年轻时,因为参加临床的时间短,见识少,必然有很多病从未见过,完全靠自己从头摸索,会耽误病情,走许多弯路。如果读的书多,发现古今名医有类似的治疗

2、经验,拿来运用,则可以用之弥补自己直接经验的不足。即使到老了,临床经验丰富了,也不可能所有的病都见识过,旁人的经验永远是值得珍惜的。这就需要读书,不断地读书,不断地吸取他人的经验。我认为,一辈子埋头临床,只重视自己的经验,或家传的经验,而不肯花时间多读书,多吸取他人经验的人,只能是一个平庸的医生,是决不可能成为一个有成就的临床家的。当然,读书是有诀窍的,要有计划地读,有选择地读,分阶段读。第一,要熟读几本书。任何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和民族,必定有自己的文化经典,经典对于民族精神的构建,作用是巨大的。而在东西方文明的“轴心时代”诞生的中医体系,产生了早期的所谓“四大经典”著作,即黄帝内经、难经、神

3、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经过历史淘汰,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成为新的“四大经典”。这几本书是一个中医临床医生的安身立命之本,在读书阶段,就要背诵,至少伤寒论、温病条辨要背熟,其他要熟读。可以一辈子受用无穷。为什么一定要熟读、背诵呢?因为这几本书解决了中医临床方法论的问题,体现的是活的辨证论治思想,表达的是一个体系,不是一方一法,何况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提供了四百余首久经临床考验的、内在联系紧密的、疗效卓著的系列方。只有烂熟于胸,在一辈子的临床中实践、体会、印证,才能使自己的临床水平得到升华。我学中医是从读伤寒论入手的,感到最大的收获是其中的思维技巧,临床方法论,这是中医临床的

4、灵魂。条文要记得熟,临床才用得活。才能掌握到中医临床的精髓。举一个最近的例子:我治疗一个中年糖尿病人,用了各种西药,血糖始终降不下来。患者表现的症状主要是胃肠不适,胃脘饱胀,咕噜作响,大便时干时稀,舌苔薄黄。我用半夏泻心汤、调中益气汤、乌梅丸等,先后几个月,不见大效,血糖仍然踞高不下,但始终不敢贸然去芩连,因为考虑到黄连有降血糖的作用。几乎黔驴技穷了,却偶然一次切脉时,发现虽然时值夏天,但患者整条手肘都是冷的,这不正是伤寒论中的“四逆”证吗?腹中咕噜作响,即肠鸣音亢进,不正是金匮要略中的“水饮”证:“水走肠间,沥沥有声”吗?舌苔薄黄只是有热的假象。改用大剂量四逆汤合己椒苈黄丸,取效了,血糖也开

5、始降了。我出了一身冷汗,觉得惭愧,对不起病人,还是伤寒论条文不熟,自己辨证论治的功夫没有到家,受到了干扰。温病条辨不失为伤寒论之后最好的体现辨证论治水平的著作。作者很聪明,会学习总结别人的长处,这就是我反复提到的“善夺人之长”。他写书的方法是学了伤寒论的,以条文加注解的方式,把温病的全过程,从头到尾地展示开来,把治疗的方药穿插进去,使得一书在手,全局在胸,理法方药俱备。他使用的一百八十多首方剂中,有几十首方剂,为自叶天士所创制,大约只有百分之二十为自己所拟定。叶天士是医学史上少有的杰出的临床大家,但他治疗的温病都是个案,散见于临证指南医案中,开出的方药既无方名,又无剂量,经吴鞠通拟定方名、确定

6、剂量之后,纳入到温病条辨中,如今都成为温病名方。温病条辨中的许多条文,也是直接从临证指南医案中引用的,但吴鞠通没有刻意说明这些,引起清代后来一些医家的非议。在今天看来,吴鞠通确有侵犯叶天士“知识产权”之嫌,但我们后人仍然要感谢他,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辨治外感病的新的模式。何况当时出书,是没有稿费的,还要找人资助,或者自己掏腰包,并无经济效益可图,完全是为了实现济世救人的目的。然而,温病条辨有缺陷,缺陷在哪里呢?在于作者本身是个业余医生,青年时期主要职业是应聘在京城抄写四库全书以谋生,一干就是十多年,撰写这本书的时候,他本人虽然也经历过“京师大疫”,治疗过一些温病患者,在他晚年成书的吴鞠通医案中回忆

7、起二、三例,但他并没有成熟的、成体系的温病治疗经验。因此温病条辨的条文及其内容,远不及伤寒论的灵动和内涵的丰富。温病用三焦辨证的模式,后人以为是吴鞠通的首创,其实也是叶天士在三时伏气外感篇中提出的,更早则有喻昌等人。吴鞠通将其发展为温病辨证论治的纲领,与卫气营血一纵一横,交相辉映,成为一种立体的辨证方法,原本不错,但他却提出温病的发展是“始上焦,终下焦”,这就未免失之偏颇,忽略了伏气温病一开始就表现为下焦内热的另一种传变规律。又如,吴鞠通总结叶天士治疗温病的经验,并不全面,遗漏很多,有的在形成固定方剂时,概括的尚不完整,如“三仁汤”一类方,叶案中用得非常多,是他的一大特色,但宜叫做“二仁汤”,

8、因为几乎不用苡仁,多用石菖蒲,而吴鞠通则加苡仁,去石菖蒲,命名为“三仁汤”,这样一改,容易误导,以为湿温初起,当三焦同治,王绵之先生对这点很有看法,认为湿温初起的重点,应当放在上焦,这是对的。叶霖、王孟英对吴氏的失误,均有所批评。这些失误,大概都与吴鞠通当时的临床经验不足有关。但总的来说,还只能算是白璧微瑕,因为温病条辨毕竟是总结了历代医家治疗温病的理论与经验,并且基本概括出了温病发展的基本规律,给后世提供了治疗急性传染病的一整套成熟的方药,完成了几乎可以与伤寒论六经辨证媲美的卫气营血、三焦辨证体系。学黄帝内经不必象读伤寒论那样死读,它毕竟是理论书,不是临床著作,我的伯父曾告诫我,四十岁以前不

9、必读黄帝内经全书,可以读内经知要。内经知要简明扼要,对领会中医理论体系、开阔思维、指导临床有好处。到年纪比较大了,临床经验比较多了,对社会和事物的理解能力深刻了,再读黄帝内经全文,才能真正读懂,当然,那是进入了另外一种思维境界。第二,要备读几种书。所谓“备读”一词,纯系出自我的生造,意思是:对某些书,要完整地读几遍,尽量记住中间的内容,读完还要备用,时常翻阅,一辈子参考运用。我年轻时所备读的综合著作,有医宗金鉴、张氏医通、临证指南医案。这三本书,是号称清初三大国手所著,临床水平之高,有口皆碑。我的伯父说:“中医界流传执一书而治天下病,就是指的这其中任何一本书”。医宗金鉴,是名医吴谦于乾隆年间奉

10、旨率四十余位御医所编,目标非常明确:是为培养中医临床人才所编写的。理论部分只有伤寒论心法要诀、金匮要略心法要诀,然后是内、外、妇、儿、骨伤、针灸各科,紧扣临床这个核心。每个病一、二首方,每个方都疗效显著。这部具有“皇家气派”的大著作,完全不讲深奥的理论,以歌诀的形式写成,通俗易懂,易于记诵。流传极广,过去很多中医学徒就是靠读诵这本书,打下了一生的临床基础。张氏医通,是名医张石顽所著,参编的也有二十余人。这本书的特点是对每个病的源流及历代治法,都有介绍,辨证非常详细精确,治疗的方法丰富详尽。例如,痹症一病,详细到手指疼痛、脚跟疼痛、均有治法。作为临床参考,价值很高,但是不好记诵。临证指南医案,虽

11、然是叶天士个人的医案记录,但他学贯古今,摄纳百家,浸融临床半个世纪以上,治病经验之丰,是无人能及的。不断阅读,反复揣摩,对自身临床水平的提高,大有助益,只是难读,不易体会到其中的妙处。近年来,北京中医药大学的陈克正先生撰写了叶天士临证全书,将叶氏所有的医案,按照疾病分类,将每个病案所用的方药,全部确定剂量,冠以方名,附以作者本人的方解,给我们学习叶天士的临床经验带来了很大的方便。此外,人民卫生出版社的专科专病名医临证全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的古今名医临证金鉴、上海科技出版社的实用中医内科学,均堪称集现代名医临床经验之大成的著作,在中医界影响很大。每一家出版者社通过自己的这个“品牌”,汇集了当代大

12、批著名中医专家的学术观点和临床心得,篇幅之宏,体例之全,内容之丰,选方之精,均是前所未有的,既能全面反映古今医家的成就,又能吸收现代研究的成果,代表了当代名医的真实水平。毫无疑问,其整体水平远远超过了清初国医的“三大名著”。这是我近年来备读的新“三大名著”。读好用好以上这几种书,恐怕要花一辈子了功夫,但遇到疑难病,从中确实能够借鉴古今名医的经验,找到解决的方法,如果誓愿成为一个中医临床家,这种付出,是值得的。单科著作以及小册子,有医学衷中参西录、傅青主女科、辨证奇闻、外科正宗、针灸大成、审视瑶涵、医林改错、医学心悟、验方新编、串雅等。一定要读原著,才能体会到其中细微之处。例如,我曾经治疗过一个

13、患者,得病十余年,全身逐渐变黑,肌肤甲错,西医未能确诊是何种病,病人也没有其他痛苦,唯有心口觉热,即使冬天,胸部也不能盖被子。我斟酌再三,忽然想到这就是医林改错中讲到的“灯笼病”,用血府逐瘀汤,达120余剂,不仅心口热消除,且全身肌肤恢复正常。如果不是读过原著的这一条,是不可能选择这首方的。我用的很多单方、验方,都是来自验方新编,我很重视江湖医生、民间医生的经验,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受到串雅的影响。我治疗妇科疾病的主要依托,是傅青主女科。读傅氏对妇科病的论述,见其处处标新立异,与传统的观点唱反调,鄙夷者说其文字俗,赞赏者说其文字雅;考察他所创制的方剂,却大部分出自四物汤、逍遥散、理中汤三方的变局,看不出有什么离奇之处。但为什么此人会有“妇科圣手”之称?为什么其书能享誉临床三百余年而不衰?只有仔细领会,才能发觉,原来此书:方不奇而立意奇,药不奇而用量奇;其方大多以滋补肝、脾、肾为主,兼以疏肝,非常符合妇女的生理、病理机制,因而在临床上效如桴鼓。他的方子用得活,不仅能治疗大部分妇科疾病,而且对许多内科病都有疗效。另外,有题名为陈士铎著的辨证奇闻,写作手法和遣方用药的特点均与傅青主女科相同,临床价值很高,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