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甚解》教学设计[13].doc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57741158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1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1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1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13].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不求甚解》教学设计[13].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不求甚解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作者运用驳论进行论述的方法。2、正确理解马南邨版的“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3、学习用批判的目光对待“一般人”的观点、主张。教学重点: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明确其表达的中心观点。教学难点:学习寻找合适的切入点(如认识过程的逻辑错误等),批驳对方的错误观点,通过层层论证树立自我的观点的方法。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人新课:工作中,常常听到有同学在呼喊,上帝啊,赐给我有效的读书方法吧。特别是进入高中以后,同学们会思考,我们是不是该改变一些读书的方法了呢?如果你有这样的困惑或者期待,那么今天我们不妨一起来了解一种读书方法,看看是否能受到启发。出示题目。二、了解大

2、意,找出主要观点。 初读课文,(一生朗读,其他人寻找作者的观点。朗读之后先正音,再评价。)问:马南邨版的“不求甚解”其含义有几层?一遍不够第二遍、第三遍。明确:(态度)读书要谦虚;(方法)读书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才能真正读懂。 从反面讲:不要自负、不死抠字句,不因小失大。补充:了解大意,文中还有一种说法观其大略。用我们的术语来说就是整体把握。面对这样一篇议论性的文字,我们首先要把握的是论点。也就是作者在这里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板书:论点读书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才能真正读懂。牛刀小试:PPT 三张1、信息社会,资讯发达。特别是网络,当你点击,链接像个无底

3、洞,让你沉溺其中。你怎样“不求甚解”?(浏览)A、迅速扫视,撷取重要信息。B、根据一定的目的和需要,有所取舍。2、迁移:面对议论文,观其大略首先是把握论点。记叙文,观其大略首先是把握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说明文,观其大略首先是了解说明对象及其特征。3、如要真正读懂,你可以在小说中读到形象背后的社会生活和时代风貌。在散文中读到景与情、形与神的统一;在诗歌中融入那别样的意境。三、反复阅读,理清论证思路1、其想法跟一般人是否一致?回到开篇。明确文章的议论方式驳论。通过揭露和驳斥错误的、反动的论点来确立自己的论点就是驳论。要揭露和驳斥错误的观点,首先得把对方的观点亮出来,这个工作我们把它叫做“竖靶子

4、”。驳论的过程是一个从“破”到“立”的过程。2、作者是怎么驳斥那个“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错误观点的呢? ,靶子树起来之后,怎样打靶子,看看作者是怎样一步步来加以论证的。方法步骤:齐读或分两大组读2-9段。学生独立思考,明确每一段的主要内容。再由前后四人小组讨论,要求轮流发言,说出自己的看法。明确:首先,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其次,阐述了“不求甚解”四字的两层含义;再次,作者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诸葛亮、普列汉诺夫)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接着全面、更明确地解释“不求甚解”的含义;最后提出自己所认可的读书方法(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PPT 4:竖靶子引出处释新义援例子引语录结

5、上文。四、探究方法,为我所用。竖靶子引出处释新义援例子引语录结上文。如果删去2、3两段,怎样?“不求甚解”的说法来自陶渊明,但人们又没有全面准确地理解他所要表达的意思。所以有必要引出出处,加以诠释,以正视听。其二,读者由此看到了错误结论的由来是因为断章取义。既然得出结论的过程是错误的,结论自然也无成立的可能。实际上,我们看到了作者批驳的方向驳论证。为了表明自己的观点,作者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说说他们的效果。5、6两段,例子一中一外,一正一反,一态度一方法,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对比论证: 是一种常用的、有说服力的论证方法。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

6、论映衬而出。8段,引用宋代理学家的语录,来佐证自己的观点,让文章更具说服力、权威性。五、拓展训练:PPT 5请同学们用“别人都说而我觉得因为”的句式说一段话,学习运用驳论。可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辩:要是读书而不用心,像小和尚念经,其义何来?因为任何意义的理解,是在思考的基础上产生的。“开卷有益”辩 :而我觉得,要想得益,必须考察所开之卷。因为,卷有万千,却良莠不齐。“咬文嚼字”辩:而我觉得,不必为了一棵树而放弃整片森林。因为,咬文嚼字,会让我们因小失大。明确: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人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见风使舵”一词,多用于那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 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情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可以翻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社会向前发展。这样联系现实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吗?“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可以从故事入手,翻出“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 的新意。“滥竿充数” 这个成语,也可以从故事入手,翻出“滥竿之所以能充数,在于欣赏者的水平低下” 的新意。结束语:新解成语驳论方式引用对比 6、作业:PPT 6 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 在拓展练习中找一个相关的词,仿照本篇课文,写一篇小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