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57738397 上传时间:2023-04-2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阅读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文言文阅读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文言文阅读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文言文阅读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文言文阅读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言文阅读答案与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阅读答案与解析.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言文阅读答案与解析一、1.A 解析:B项,就任;C项,认为对;D项,推辞。2C 解析:A项,却,转折连词;B项,的,助词;C项,因为,介词/来,连词;D项,跟,与,介词。3D 解析:是说温峤孝敬父母和尊敬兄长;是温峤假醉的一个举动。4B 解析:刘琨“被任命为左长史”错,是刘琨任命温峤为左长史。5(1)峤曰/今宿卫寡弱/征兵未至/若贼豕突/危及社稷/陛下何惜一桥/贼果不得渡/峤自率众与贼夹水战/击王含/败之/复督刘遐追钱凤于江宁(2)温峤身负国家栋梁的职责,皇帝亲近并依靠他,很被王敦忌恨。温峤得以回到京都,(他)就把王敦的阴谋全部奏报朝廷,请求朝廷事先为此作好准备。参考译文:温峤,字太真。温峤

2、性情聪敏,有见识,学识广博善写文章,年轻时在同族之中因孝悌而得到称赞。十七岁时,州郡起用他为官,都没有就任。司隶命他为都官从事。散骑常侍庾凯很有名望,但好聚敛不义之财,温峤上奏检举他,京都官员大为震动。洛阳、长安二都相继沦丧,国家败亡。元帝开始占有江南,刘琨忠诚,心系王室,对温峤说:“昔日班彪洞察刘氏将会复兴,马援深知汉光值得辅佐。如今晋虽国运衰微,天命并未改变,我打算在黄河以北建立功勋,使你在长江以南(东)传布名誉,你愿意去吗?”温峤回答:“我虽然没有管、张的才能,而你有桓、文的志向,想要建树联合诸侯一匡天下的功绩,我怎敢推辞呢?”刘琨便任命温峤为左长史,发檄文遍告华夷各族,呈表劝元帝即位。

3、温峤身负国家栋梁的职责,皇帝亲近并依靠他,很被王敦忌恨,因而请求任命温峤为左司马。王敦拥兵不行朝见,常有凌越纵恣的举动。温峤知道他执迷不悟,于是假装对他表示尊敬,总揽他官府中的事务,私下与他策划商谈谋划,来附和他的私欲。温峤与钱凤交往很深,为钱凤树立声誉,常说:“钱世仪满腹经纶。”温峤平常有善于识人的美称,钱凤听到他对自己的评价后感到很高兴,就跟温峤结下很深的友情。正巧丹阳尹空缺,温峤劝说王敦:“京尹是京都的喉舌,应该任用文武双全的人,你应当亲自选拔那个人。如果朝廷任用,也许挑不到合适的。”王敦认为他说得对,询问他谁能够担当这个职务。温峤说:“我认为钱凤可以任用。”钱凤也推举温峤,温峤假装推辞

4、。王敦没有听从温峤的意见,上表任命温峤为丹阳尹。温峤仍然担心钱凤为王敦设计阴谋,趁着跟王敦饯别,温峤起座敬酒,到钱凤面前时,钱凤尚未来得及喝酒,温峤就假装醉酒,用手版打落钱凤的包头巾,脸色大变说:“钱凤是什么人,温太真敬酒却敢不喝!”王敦以为温峤醉了,把双方劝解开。温峤临走时来告别,涕泪横流,走出府门又转身回来,像这样重复了两三次,然后上路。待他出发后,钱凤进府劝说王敦:“温峤跟朝廷关系很亲密,并跟庾亮有很深的交情,他未必可信。”王敦说:太真(温峤)昨天醉酒,稍微对你变了脸色,怎能因此便诋毁怀疑他呢。”因此钱凤的计谋不能实施,温峤得以回到京都,(他)就把王敦的阴谋全部奏报朝廷,请求朝廷事先为此

5、作好准备。等到王敦谋反,王含、钱凤率兵袭至京都时,温峤焚烧了朱雀桁来挫败他们的前锋。皇帝对此很恼怒。温峤说:“如今朝廷卫队人数不多力量薄弱,征召的士兵尚未赶到,如果贼兵横冲直撞,将危及国家,陛下为什么吝惜一座桥呢?”贼兵果然不能渡河。温峤亲自带领众士卒与贼兵隔水而战,进攻王含,打败了他,又督促刘遐追击钱凤直至江宁。二、1.C 解析:C项,夺:耽误。2A 解析:A项,也,表判断语气。B项,来,表目的/因为。C项,代词,指诬告的话/结构助词,的。D项,而且,表递进/表修饰。3B 解析:“骨鲠”是刚直的意思。说明他有远见;说明他的功劳。4D 解析:“虽多次触怒人主”错。5(1)济上疏曰/太傅奋独断之

6、策/陛下明其忠节/罪人伏诛/社稷之福也/夫封宠庆赏/必加有功/今论谋则臣不先知/语战则非臣所率/固辞/不许/是岁薨/谥曰景侯。(2)蒋济于是秘密禀报刺史,假称得到了张喜的书信,说步兵骑兵四万人已到雩娄。大臣权力太大,国家就有危险;左右的人太受宠幸,皇上就会受蒙蔽。这是自古以来最大的警诫啊。参考译文:蒋济,字子通,楚国平阿人。建安十三年,孙权率兵围攻合肥。这时,太祖的大军正在攻打荆州,军中发生了瘟疫,只有派遣将军张喜一个人带领一千骑兵,加领汝南的士兵来解合肥之围。蒋济于是秘密禀报刺史,假称得到了张喜的书信,说步兵骑兵四万人已到雩娄。孙权相信了,立即烧毁围城的营阵就撤离了,合肥城因此得以保全。后来

7、任命蒋济为丹阳太守。有一个人诬告蒋济是谋叛主要策划人,太祖听说后,说:“蒋济难道会做这种事!如果做了这种事,那我是不了解人了。这一定是愚蠢的老百姓故意扰乱,道听途说罢了。”征召蒋济担任丞相主簿西曹属。关羽带兵围攻樊城和襄阳。太祖认为汉献帝在许都,离关羽的军队比较近,想要迁都。蒋济劝阻太祖说:“刘备、孙权,表面关系亲近,实际上却各有打算,关羽军事上得势,这是孙权一定不希望看到的。可派遣人去游说孙权,劝他在后面偷袭关羽,许诺割让江南来赐封孙权,这样樊城的围困就自动解除了。”太祖按照他的话去做。孙权听了后,立即带兵向西偷袭公安、江陵。关羽于是被孙权擒获。文帝即位,蒋济从京城出来,担任东中郎将。文帝问

8、他说:“你所看到的天下风俗教化好不好?”蒋济回答说:“没有听到其他的好话,只听到要亡国的话罢了。”文帝显出愤怒的神情,并问他其中的原因,蒋济都一一地回答,于是文帝的怒气消解了。明帝即位,蒋济升为中护军。当时中书监、令专有大权,蒋济上疏说:“大臣权力太大,国家就有危险;左右的人太受宠幸,皇上就会受蒙蔽。这是自古以来最大的警诫啊。”明帝下诏表扬说:“刚直的大臣,是国君所仰仗的。蒋济文武兼备,任职勤劳,极尽节操,每有军国大事,当场有提出建议的奏议,对朝廷忠诚,做事奋发努力,我非常欣赏他的勇敢。”景初年间,对外征战频繁,国内大建宫室,长期分离的人很多,并且连年饥荒,谷物匮乏。蒋济上疏说:“陛下正当发扬

9、前人的事业,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功业,实在还未到高枕无忧地治理的时候。凡是要役使老百姓时,一定要在农闲时候,不能耽搁他们耕作的时间。那些想建立伟大功业的国君,先要估计老百姓的能力并安抚他们的疾苦。”明帝下诏表扬说:“如果没有护军,我听不到这样的话。”齐王即位,蒋济升迁为太尉。这时,曹爽专政,丁谧、邓飏等随意改变法律法规。凭着跟随太傅司马宣王屯兵洛水浮桥,诛杀曹爽等人的功劳,加封为都乡侯,邑七百户。蒋济上疏说:“太傅独自决断,想出高明的计谋,陛下彰显他忠心和节操,罪人伏法,这是国家的福气。分封、宠爱、庆贺、赏赐,一定要给予有功之人。现在,说到谋划我事先并不知道,说到打仗并不是我亲自统率的。”坚决地

10、推辞,齐王不答应。这一年蒋济死了,皇上给他的谥号是“景侯”。三、1.D 解析:D项,信:信物。2C 解析:A项,提顿,表判断/助词,的;B项,动词,做/介词,替;C项,均为动词前的助词,组成所字结构;D项,介词,因为/介词,把。3D 解析:间接反映;还不能呈现;间接反映。4A 解析:因果关系属无中生有。5(1)皇后以首饰及宴服一袭赐之/夫人并盛于金箧/并梁/陈赐物各藏于一库/每岁时大会/皆陈于庭/以示子孙/曰/汝等宜尽赤心向天子/我事三代主/唯用一好心/今赐物具存/此忠孝之报也/愿汝皆思念之。(2)(她)经常勉励亲族做善事,因此凭信义在本乡形成了凝聚力。常与冯宝一起参与决断诉讼,部族头领有犯法

11、的,即使是自己亲族,也决不放过宽纵。参考译文:谯国夫人,是高凉冼氏的女儿。(冼家)世代都担任南越的首领,各部落跨据山洞居住,多达十余万家。夫人幼年时就贤德聪明,多谋略,出嫁前在父母家时,就能安抚部众,能够行军用兵,镇抚越族各部落。(她)经常勉励亲族做善事,因此凭信义在本乡形成了凝聚力。(以至)海南、儋耳两地归附的部落多达千余洞。梁大同年间,罗州刺史冯融得知夫人有志向有品行,让他的儿子高凉太守冯宝娶为妻子。冯融本是北燕后代,三代担任守牧,在他乡做官,号令推行不畅。至此,夫人告诫约束本族族人,使他们遵守公共礼制。常与冯宝一起参与决断诉讼,部族头领有犯法的,即使是自己亲族,也决不放过宽纵。从此政令顺

12、畅有序,无人敢违。夫人率领部队与长城侯陈霸先在氵赣 石会师。回来后对冯宝说:“陈都督很可敬畏,很得人心。我看这人一定能平定乱贼,你应当大力资助他。”冯宝去世后,岭南大乱,夫人团结百越各部落,几个州都平安无事。到了南朝陈永定二年,她的儿子冯仆九岁时,(她就)派冯仆率领各部首领到丹阳朝拜皇帝,(冯仆)开始被授予阳春郡守。后来广州刺史欧阳纥谋反,把冯仆叫到高安,引诱(冯仆)跟他一起作乱,冯仆派使者回去禀告夫人,夫人说:“我为人忠贞,经历现在两个朝代,不能因为顾惜你就辜负国家。”于是发兵到边境拒敌,率领百越各部的酋长内外进逼,欧阳纥的军队溃败了。冯仆因夫人的功劳被封为信都侯。后来又遇到南朝陈亡国,岭南

13、没有所依附的,几个郡共同尊奉夫人,号称圣母,保境安民。隋文帝派总管韦洸安抚岭外。韦洸到了南岭脚下,逡巡不敢向前进。当初,夫人把扶南国产的犀杖献给了陈主,到这时候,晋王杨广让陈后主写信给夫人,把陈亡国的情况向夫人说明,让她归顺隋朝,并且用犀杖和兵符作为凭信。夫人见到犀杖,验明后知道陈已经灭亡了,召集首领几千人,终日恸哭。夫人派她的孙子冯魂率领众人前去迎接韦洸,进入广州,岭南全都平定了。隋文帝追赠冯宝为广州总管、谯国公,册封夫人为谯国夫人。皇后把首饰及一套休闲服赐给她,夫人把这些都放在金箱里,连同南朝梁、陈所赏赐的东西,都各藏在一个库里。每年部族大会时,(夫人把赐物)都陈列在庭院,让子孙看,(对他

14、们)说:“你们应该竭尽诚心归顺天子。我侍奉三个朝代的君主,只有一颗赤心。如今朝廷赏赐的东西都保存在这里,这是对我竭尽忠心的回报!希望你们都能念念不忘。”四、1.A 解析:A项,举:应考。2C 解析:C项,介词,和、跟。A项,动词,是/介词,为了;B项,连词,表假设,如果/动词,好像;D项,副词,可译为“却”“竟”“反而”等/代词,你的。3C 解析:说明周公和孔子确定礼仪法度的特殊身份,不是用来驳斥毁谤者的论据。宦官宫妾为避代宗李豫、玄宗李隆基的名讳,不敢说“谕”“机”,与作者的观点相反,不是用来驳斥毁谤者的论据。4D 解析:D项,孔子“不避父母的名讳”不合文意。孔子是“二名不偏讳”。5(1)惟

15、宦官宫妾/乃不敢言谕及机/以为触犯/士君子立言行事/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2)听到这种议论的人不加分辨,附和这种意见,也主张这样。如果不辩明这件事,您和李贺都将获罪。参考译文:我给李贺写信,勉励李贺去考进士。李贺考进士已被提名推荐,同李贺争名的人诋毁他,说:“李贺的父亲名叫晋肃,李贺不去考进士才是正确的,勉励他去考的人是不对的。”听到这种议论的人不加分辨,附和这种意见,也主张这样,大家说的话完全相同。皇甫湜说:“如果不辩明这件事,您和李贺都将获罪。”我说:“是这样。”律令上说:“名在用到其中某一字时不避讳。”解释它的人说:“譬如(孔子的

16、母亲名征在,孔子)在说征的时候不说在,说在的时候不说征,就属于这种情况。”律令上说:“不避讳音相近的字。”解释它的人说:“譬如禹与雨之类就是这样。”现在李贺的父亲名叫晋肃,李贺去考进士,是违背了二名律呢,还是违背了嫌名律呢?父名晋肃,儿子不可以考进士,那么倘若父亲名仁,儿子就不能做人了吗?避讳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制定礼法制度来教化天下的,不是周公、孔子么?而周公作诗不避讳,孔子不避母亲双名中的单独一字,孔子作春秋也不嘲讽那些名字与父亲相近的人。周康王钊的孙子,谥号(“实”通“谥”)是昭王。曾参的父亲名晳,曾子不避“昔”字。周朝时有个人叫骐期,汉朝时有个人叫杜度,这两个人,他们的儿子应该怎么避讳呢?难道为了要避父名的同音字,就连他们的姓也避了吗?还是就不避同音字了呢?汉代讳武帝名“彻”,遇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