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突破教材的局限用教材教之我见.doc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57726963 上传时间:2024-02-1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突破教材的局限用教材教之我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如何突破教材的局限用教材教之我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如何突破教材的局限用教材教之我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如何突破教材的局限用教材教之我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突破教材的局限用教材教之我见.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如何突破教材的局限用教材教之我见百花小学教师 邓仕强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教材”是把教学狭隘地理解为传授知识,过多依赖于教材上的教学内容,把教科书当作唯一的教学内容;而“用教材教”是现今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学理念,它认为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以及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发展,是教材有效的整合、筛选和补充,以及创造性地使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新课程理念的实施深刻改变着教师与教材的关系。从教教材,到用教材,再到用教材教,这是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变化趋势。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教材一直被看作“标准”版本,教师和学生都围绕着教

2、材的观点为标准,甚至对某些问题的表述都要以教材中的文字表述为依据,不敢质疑,不敢批判。如此观念与做法存在着很大的弊端,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学生“三维目标”方面的均衡发展。新课程改革向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挑战:“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在此,我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结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谈谈作为一名独立的语文教师,如何“突破教材的局限”“用教材教”的思想观念方面的转变,如何有效的使用教材。一、认识教材教材是教学必备的工具,从教材的使用价值来看,教材主要有三种功能形态:第一类是作为知识载体的教材,这种教材大多以知识的逻辑结构和体系为主,讲究的是知识发生过程的表述

3、清晰程度和知识结论的科学与完整;第二类是作为教学活动规定性的教材,这种教材以教学活动的内容、过程、要求与指导为主,突出教学活动的操作程序、过程和教育性;第三类是作为教学资源的教材,这种教材主要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教师可以按照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从这类教材中选取合适的内容自行设计教案,学生也可以从这类教材中选相应的学习材料进行自学或拓展知识。我国现行的中小学教材大多属于第一种,即作为知识载体的教材。二、对教材各板块的整合语文教学是听、说、读、写的综合学习,是拼音、汉字、词组为基础,向句、段、篇的发展。要想教好语文,老师对教材应有充分的认识,将教材吃透,把握好教材各板块之间的联系,才能在教学中游刃

4、有余,才能灵活有效处理好“用教材教”的各个环节。语文老师在教学中不能脱离教材,但也不能过份依赖及局限于教材上的内容去教,这样容易陷于简单的知识传授过程。新课程理念指出,教材只作为一个范例,一种文本,需要教师去体认、去再造。语文老师应围绕教学大纲的指导,以“三维目标”的培养为发展方向,将教材中的内容板块有效的整合起来,真正做到为学生主体的全面发展服务。以现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编写格局来看,教材主要分为五大板块:一、识字与写字;二、阅读;三、写作(涵盖写话、写段、习作);四、口语交际;五、综合性学习。(一)识字与写字“识字与写字”这部分的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在认知过程中是不能脱离阅读、说话、写作

5、各环节去独立认知的,也不能靠抄、背去死记的,应依托在课文的读、说、写的平台去认知的。因此,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找准教学目标的关键,设计好灵活的教学方案。如:在识字与写字教学中可利用边学习课文边认识生字,阅读学习中理解;也可以利用形象化多样化的活动进行学习。(二)阅读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小学语文教材选用的课文种类是非常丰富的,有诗歌、散文、小说等文体,大多名家典范。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新课标要求:培养小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阅读教学是通过课文的阅读学习开展的,在阅读教学中要求会认会读,在读中去理解,在理解的基

6、础上去读,在阅读中形成自己的认识,形成自己说和写的能力,达到知识、能力、情感的全面发展;但阅读教学又不能束缚于教科书,只要是对学生身心健康的读物都可以引用到阅读教学中。(三)写作写作是语文教学的另一重要板块,语文新课标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小学语文教材在每个学年段都安排了“写”这一环节,还根据高、中、低年级的实际情况分别编排了“写话”、“写段”、“写篇”的要求。写作是在识字与阅读的基础上形成一种自我表达的能力,是将知识内化的一种表现。在写作教学中,教师不能只围绕着教材去认知,如果只局限于教材的教学,学生在掌握知识和形成能力

7、方面就会受到限制。(四)口语交际口语交际是小学语文教学不可忽略的板块,是针对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改革以来,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就提出了总的要求:“要求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对于口语交际,小学语文教材编排了:说完整句子的训练,看图说话训练,人物对话交际训练等内容和形式。教材在教学中的使用,我们可以凭借教材所编写的内容作为作为平台,但不能束缚在教材的框架中,应在口语训练中去质疑,去拓展,去培养学生表达和跟人讨论的交际能力。(五)综合性学习课程标准提出:语文综合

8、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喜好的自主活动中全面进步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倡导。综合性学习过程应该是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过程。综合性学习将听说读写整合在一起,既为听、说、写创设了生活化的新题目情境,提供了有意义的话题,又为学生课外阅读圈定了内容,指明了方向。在综合性学习中,我们经常需要突破课时的局限,教室空间的束缚以及教材的拘囿,开设专题性课外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只有将教材的各个板块进行有效的整合起来,将教材的知识要点把握好,把教学拓展开来,才能更好地用教材教。三、对教材的筛选和补充教材作为学科内容的载体,选用的教学内容具有典型性、具体性。

9、教材是围绕着课程标准编写的,主要突出方法论知识和伦理性知识,是为了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使用的材料,然而它并非教学中必须遵循不可变更的教学依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教材做合适的筛选和补充。对教材进行调整和补充,即依据新课标大胆放弃那些过于简单或超出学生能力的内容;大胆删掉目的性不强的活动,并能依据生活化、社会化、现代化和综合化的原则,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如:在教学一夜的工作时,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这是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个不大的写字台,两张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教师往往紧抓文里词句分析,美其名曰强化语言文字训练。效果往往是教师竭力而讲,学生却

10、索然无味。因此,我改变教学策略,突发奇问:作为一个泱泱大国的总理,他的办公室是如此简陋,两者实在不相称,如果你来当总理办公室的设计师,你觉得应该怎样装修?这几句话一下子触动了学生的兴奋点,学生马上七嘴八舌议论起来。又谈办公室的设计方案,有谈国家领导人的待遇及档次等等。如此一来,整个教学活动围绕教学目标拓展开了,补充了教材僵硬化的文字表述。四、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教材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离不开教材。但对于教师在教学中是否只为把教材的内容完成,停留在教材内容的层次上,还是通过课程标准的指导去完成教学设计的预定目标,这是中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与过去教学大纲的区别所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为学习的

11、主体,教师为教学的主体,在学生的学习与教师教学的互动过程中留下了广阔的空间。要发挥好教师的在教学中主导作用,教师对教材就必须有透彻的理解和体系上、结构上的把握,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这是前提,是基础。这种理解和把握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学科知识内在的规律和系统知识结构;另一个是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学生经验的结合点,也可以理解为真实情境的创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的主要原因就在于能否找准这样的结合点去实施教学策略。因此,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应勤于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及时了解掌握国内外重大事件、社会热点问题,保持与时俱进的科学发展观,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把握好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社

12、会动态。这样在教学中就能更好地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努力从生活中挖掘教育资源,从生活中创造情境,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在教材内容的认知结合生活实际的体验去掌握知识,又能将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形成自身的能力。如:现今网络文化的发展,网络语言日渐丰富,有些学生将某些新生的网络语言运用到写作中,正体现他能将知识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如果老师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就难以将教材社会化、生活化的使用与教学,难以将学生的学习活动融合到生活中。总之,语文教学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教师首先从教学观念上的转变,正确认识到教师的角色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引导者;真正认识教材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意义,不应把教材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而是把学生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目标作为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教材只是作为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的依据和资源,教师需要灵活的处理好教学中教材的使用和教学目标的方向,才能更好地“用教材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