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音乐培养学生感受音乐美的能力.doc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57724181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聆听音乐培养学生感受音乐美的能力.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聆听音乐培养学生感受音乐美的能力.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聆听音乐培养学生感受音乐美的能力.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聆听音乐培养学生感受音乐美的能力.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聆听音乐培养学生感受音乐美的能力.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聆听音乐,培养学生感受音乐美的能力-儿童犹如苗圃里的花朵,需要精心的照料和栽培,又如一棵小树在你的裁剪下枝繁叶茂。在他小的时候,我们就要充分挖掘和调动他们学音乐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因材施教,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营造愉快和谐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被一种愉快和谐的气氛所陶冶,感染和激励,使创新意识得到很好的激发,兴趣随之提高。一、低年级小学生的特点根据孩子的特点教学音乐,小学生年龄一般在612岁之间,在发展心理学上属学龄期。低年级小学生的年龄和生活经历决定了他们的特点,如:.认知特点低年级(特别是一年级)的孩子刚刚从幼儿园毕业

2、,从无忧无虑的游戏中走出来,走进小学的正常教学,接受更多的纪律和规矩,必须要学习语文、数学等重要的科目,完成作业。所以,他们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识字的数量不多,知识面不是很广,生活积累不是很丰富,这就给我们的音乐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理特点低年级小学生由于年龄小,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所以课堂上老师要注意纪律的管理,让孩子随着老师的节奏来学习,避免课堂失控的现象。.心理特点低年级小学生的情感很丰富,易受感染,爱哭更爱笑,能很快进入音乐情境。喜欢表扬,爱听鼓励性的语言。心理意志能力是有限的,长期注意的时间不会很长,他们喜欢多样变化的教学,接受各种方式的音乐风格。那么,怎样运用新的教学理念上好低年

3、级音乐课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探索。一、创新教学手段、感受音乐魅力音乐教育的核心是审美,而强化审美体验的重要手段是运用,运用音乐教学中的音乐本体(如节拍、节奏、旋律、速度、力度、音色、和声、调式、配乐等)去教育感染学生,这才是最积极有效的方法。人们常说语言难以表达的情感可以用音乐来表现。为此,在音乐课堂教学改革和创新中,牢牢把握音乐学科的音乐性这一原则是强化学生审美体验的本源性建设。(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它是通过声响、节奏、旋律来表现艺术形象的一座桥梁。人们演唱音乐作品时,往往通过“音乐想象”来塑造音乐中的“形象”,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达到审美的目

4、的。而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师可采取“模像情境法”帮助学生想象。如教学中经常会运用的歌词创作,如果能突破一般的传统教学手段,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们像编故事一样地创作下去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如:小蜜蜂呀嗡嗡叫,飞到西来飞到东,微风吹来花儿笑,采来花蜜香又甜,突然一片乌云来,狂风大作小鸟惊,蜜蜂纷纷回家去,等到天晴再出来。)再请他们思考用不同的速度力度语气演唱来表现不同的情景,就会使歌曲具有一定的音乐性。学生的兴致就会显得特别的高,节奏的把握也会很好。(二)重视实践,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课堂上的形势是瞬息万变的,教师在教学前期一定要进行周密的思考,反复琢磨。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因势

5、利导。如:自制打击乐器一课,老师让学生们带来吸管、胶带、皮筋等物品。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哪些东西可以发声,发出的声音有何特点,再指导学生如“穿”、“粘”、“系”等固定的方法就可以了。在制作的过程中可以完全交给学生去做。相信这样做出来的作品一定会种类繁多。随之教师再让学生用自己做的乐器结合已学过的知识创编节奏,再根据节奏创编出不同的旋律,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所以说,坚持从音乐学科自身的特点出发,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音乐课堂上的创造活动就不容易走入歧途迷途,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素养,积累丰富的音乐体验。(三)激发想象,注意个体差异想象是音乐的翅膀。说到这里,使我想起曾听过的一堂欣赏课我是人民小骑兵。介绍完木琴之后,老师打开电脑屏幕,出现了一幅平原小骑兵的画面,随着音乐的变化,电脑自动显示了一个小骑兵晴天巡逻、遇到暴风雨,与暴风雨搏斗等动画过程。初听结束,老师问:“你们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孩子们发言踊跃,仿佛是在看图说话。我想说的是,这些画面优美但千篇一律,话语就能代表孩子们的感受吗?就能涵盖这音乐所有的内容吗?孩子们对老师的提问都是比较敏感的,虽然教师问的是“你的感受”,但受画面暗示的孩子们总会投其所好,所换来的结果只能是千篇一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