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社会教教育讲义.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57714080 上传时间:2022-08-3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8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园社会教教育讲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幼儿园社会教教育讲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幼儿园社会教教育讲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幼儿园社会教教育讲义.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幼儿园社会教教育讲义.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幼儿园社会教教育讲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园社会教教育讲义.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讲义第一章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一般概述 第一节 社会性的相关概念 社会性:社会性是指个体在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技能、学习社会角色的社会化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特征。个性: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德性:品德或道德品质,是社会道德现象在一个人身上的表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在幼儿园开展的培养幼儿社会性为目标的教育活动。 第二节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指导思想 一、社会教育是幼儿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社会教育是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技能三方面教育的统一 三、社会领域的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 (人际交往的四个规律:时空律、相似律、互补律、得失

2、律) 第三节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意义 一、幼儿素质教育的需要二、终身教育的需要三、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四、多元智能发展的需要第二章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第一节 遗传(气质)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一、气质:具有遗传基础的那部分心理特征,主要反映个体行为的风格或神经活动的类型:具体表现为行为(动作)的强度、节奏、节律性等。二、气质类型:容易型(乖)、困难型(不乖)和中间型。也有中间偏容易和中间偏困难型。传统的划分方法为胆汁质、粘液质、多血质和抑郁质等。三、气质对个体发展的影响:1、儿童的气质影响其自身的健康(会哭的孩子有奶吃、有人照料)2、儿童的气质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父母对不同气质

3、类型的孩子以不同的教养态度)第二节 家庭、亲子关系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一、父母与儿童的双向影响(一)父母对儿童的影响1、父母对儿童的积极影响(1)影响儿童的认知发展(如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方式的培养)(2)影响儿童的人际交往(依恋对以后的人际关系具有预测作用) (3) 影响儿童的社会情感(早期的安全感是以后积极社会性感的基础)2、父母对儿童的消极影响(1)不安全依恋的母婴关系导致儿童情感和行为上出现问题(2)父母对儿童过失行为负有责任 (3) 父母婚姻质量以及家庭气氛紧张导致儿童行为出现问题(二)儿童对父母的影响1、儿童的出生使父母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儿童的年龄和发展水平影响着父

4、母的抚养方式3、儿童的行为特征也影响着父母的行为方式二、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1、父母教养方式: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稳定的组合方式。它反映了亲子关系的实质。 2、父母教养方式的类型根据父母行为的控制和温情两个维度,把父母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放任型3、不同教养方式的特点以及影响权威型:对儿童有温情、稳定、一致的反应,在互相理解的基础上完成对孩子的约束;费时费力,最为有效;专制型:缺乏温情,要求一致,期望高、反应少,具有强制性。省时省力;放任型:要求不一致,期望低,不主动引导孩子的行为。三、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的因素社会文化

5、背景、社会经济地位、母亲就业、压力和社会支持、父母被抚养的经历、父母的性、父母的年龄、父母的个性特征、儿童的年龄、儿童的性别、儿童的出生顺序、父母的婚姻质量、家庭的规模和结构、亲子交往的情景第三节 同伴关系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一、同伴关系以及功能1、同伴关系:年龄相同、相近或者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共同活动、相互协作的关系。2、同伴关系功能(1)有利于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一面认识自己的镜子)(2)满足社交需要、获得社会支持和安全感觉的重要来源(3)同伴关系是发展儿童社会(人际)能力的重要背景二、同伴接纳以及影响因素1、同伴接纳的类型(依据同伴提名或

6、教师提名):(1)受欢迎型(2)被拒斥型(3)被忽视型(4)矛盾型(5) 一般型2、影响因素:(1)儿童的行为特征:(2)身体的吸引力(自然面貌)(3)认知能力(智力)(4)教师的评价(5)名字第四节 师幼关系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一、师幼互动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1)影响儿童的安全感、自信心和探索 精神的形成(2)影响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 (3)影响儿童同伴交往的能力 (4)影响儿童自我概念及学业成绩二、师幼互动的类型亲近型、关心型、不关心型、拒绝型三、影响师幼关系的因素1、幼儿的气质倾向、行为特征和早期的人际关系经历2、亲子关系3、教师自身特征4、班级规模和师幼比第三章 学前儿童社会性

7、的发展第一节 学前儿童依恋的发展 一、依恋的含义个体对某一特定个体长久持续的情感联结。二、学前儿童依恋的特点1、在对象上,具有选择性;2、在行为表现上,具有身体的亲近性;3、在行为的结果上,依恋双方获得一种情感的满足;4、遭到破坏后,造成双方尤其是依恋者的焦虑和痛苦;5、在形成的基础上,具有和谐性。三、学前儿童依恋的发展过程1、前依恋阶段(0-2月)2、依恋关系建立期(2-7期)3、依恋关系明确期(2-24月)4、目标调整的伙伴阶段(24月以后)四、依恋的类型与形成原因1、类型:安全型依恋不安全型依恋(焦虑型) : 回避与拒绝2、影响因素(1) 抚养质量(2)母亲缺失(3)文化特点 (4)儿童

8、的气质第二节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一、亲社会行为符合社会期望,对本身没有明显好处,而自愿给行为受体带来利益的一类行为。包括:分享、助人、合作、关心、同情、捐赠等行为。二、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实习观察)8-12月的婴儿具有同情行为、利他行为和分享倾向;1岁以后,婴儿开始安慰他人,并且助人行为随年龄增加而增加;14个月大的婴儿能够对兄妹表示关心;幼儿的亲社会行为表现出顺从的特点,很少是自发的,并且受到成人的重要影响。三、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一)外部因素1、旁观者效应个体在面对紧急事件时,单个人与同他人在一起的反应不一样,他人在场会抑制亲社会行为的产生。但对于学前儿童而言,有他

9、人,特别是成人在场,可能减少了恐惧,会增加其助人行为。2、榜样效应榜样和偶像都能激发个体模仿。一般来讲,和自己相似或者能力出众的个体容易成为模仿的对象; 自我概念低,缺乏自信的个体容易成为模仿者。3、情景的模糊性个体在不能确定发生了什么事情,是否需要帮助时,往往会退缩。任何增加情景模糊性的因素,都会抑制旁观者采取有效的助人行为。4、被助的特点:老、弱、病、残、孕、幼;真、善、美;有缘的人(血缘、地缘、学缘、业缘、趣缘等) 5、物理因素物理环境、社区大小、噪音强弱(二)内部因素1、认知因素:具有观点采择能力的儿童能充分理解他人的需要,从而引发亲社会行为;社会观点采择能力和亲社会行为之间存在着紧密

10、联系。2、个体的心理状态 积极的心境之下,个体更容易回忆积极的思想、情感和经验,减少对自己的关注,更多地了解他人的需要,把亲社会行为认知转化为亲社会行为。 一般来讲,消极心境会阻碍亲社会行为的发生,但也有消极情感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发生的,比如内疚感:人们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人的内疚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释放。3、个体的人格特征l 具有适合情景的特殊能力l 具有强烈的社会动机 l 相信自己有影响力l 利他人格l 具有赞同需要和公平世界的假设四、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参看最后一章:学前儿童社会性培养的方法)第四节 学前儿童攻击行为的发展 一、攻击(行为)概念首先:具有伤害他人的意图;其次:攻击是个体

11、的外显行为而言的,不包括主观上的动机、态度、情感和想法; 再次:攻击是指向有生命个体的行为;最后:攻击指向的对象通常有避免伤害的动机。定义:攻击是以伤害某个想逃避此种伤害的个体为目的的任何形式的行为。二、分类(一)、根据意图或目的划分 1、敌意性攻击(hostile aggression):由痛苦或不安引起,是情绪性行为,目的是伤害他人,给他人造成伤害为最终目标。如:打架斗殴2、工具性攻击(instrumental aggression):把伤害他人作为一种手段,目的是通过攻击获取希望的奖励或有价值的东西。如:抢劫(二)根据行为方式划分 按照身体和语言、直接和间接、积极和消极3个标准对攻击性行

12、为进行排列组合,可分为8种类型。1、身体的-积极的-直接的 冲撞、殴打2、身体的-积极的-间接的 设置陷阱、暗杀3、身体的-消极的-直接的 静坐、示威4、身体的-消极的-间接的 拒绝做事(罢工)5、语言的-积极的-直接的 冲撞、殴打6、语言的-积极的-间接的 侮辱、辱骂7、语言的-消极的-直接的 不回答8、语言的-消极的-间接的 不为辩护三、学前儿童攻击行为的特点(见习题目)四、影响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因素(一)导致攻击行为的直接外因1、挫折(挫折攻击理论) 2、挑衅 3、诱因(二)背景性因素 1、温度 2、家庭冲突和暴力 3、暴力性的大众传媒和游戏(三)影响攻击性行为的个体因素 1、控制性(

13、控制不足会导致攻击,长期过分控制也会攻击) 2、归因方式(外控型归因和内控型归因) 3、性格类型(A型性格:动作节奏快,性子急、争强好胜B型性格与之相反) 4、敌意性偏见五、干预(参见儿童社会性培养方法)第五节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 (留作业:参看三个同学的PPT) s 一、儿童的性别差异二、儿童性别概念的发展三、儿童性别角色知识的发展四、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理论第四章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第一节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 一、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含义 二、 确保实现社会领域的教育目标应注意的问题 第二节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 一、 具体内容 二、 理解社会教育内容应注意的问题 第五章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设计原则和培养方法 第一节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设计的原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