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幼儿人格的案例.doc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57712156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影响幼儿人格的案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影响幼儿人格的案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影响幼儿人格的案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影响幼儿人格的案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影响幼儿人格的案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影响幼儿人格的案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影响幼儿人格的案例.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笔者在一所幼儿园的日常观察中认识了一个叫明明的大班男孩,他是中班学期末转到目前所在班级的。明明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注意力很难集中,是个“坐不住的孩子”,有时他会“骚扰”周围的小朋友而打断教师正在进行的活动;对于教师布置的任务,他常常不能很好地完成;他想参与同伴的活动,却因为不适宜的方式而被同伴拒绝。周围的小朋友实在驱逐不了他的情况下还会去告状。教师对于这个经常惹麻烦的孩子也伤脑筋,经常当众批评他,盛怒之下她勒令全班的孩子不要理睬他。但这种教育方法的效果并不好,时间一长,在其他孩子的眼中明明成了一个调皮、只知道惹老师生气的坏孩子。笔者选取了与教师采取孤立的教育方式相关的几个场景,想对其中存在的问

2、题谈谈自己的看法。场景一:马上就要进行集体教学活动了,孩子们陆续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坐好,老师开始讲述今天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明明坐在自己的位子上没在仔细听,他正用手撩旁边可儿的小辫子。可儿皱了皱眉,将自己的小椅子往旁边挪了挪,明明想将可儿的椅子向自己这边拉近一点,于是两个孩子开始拉拉扯扯起来,发出了一些声音。老师向他们这边瞟了几眼,有点不高兴但没有说什么,这时可儿突然叫了起来:“老师,你看明明。”老师终于大声地对明明说道:“明明,你给我坐好,再不听话,就让你出去!”本来和可儿僵持着的明明被老师的呵斥镇住了,他怯怯地坐直了身体,瞪大眼睛看着老师,脸上流露出内疚的表情。可儿接着又说道:“他刚才使劲地

3、拽我的椅子”“好了,好了,不许说了,你们以后听好了,从今天开始谁都不许惹明明,谁去惹他我就找谁,听见没有?”老师厉声说完这些话后严肃地看着全班的孩子。对于老师的命令,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听到了。”明明使劲地绞着自己的手指,有些难过的样子,但随着老师话题的转移,他又恢复了原貌,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东张西望,不知道在想什么。场景二:在大班上算术课的时候,明明被放在装饰桌上的电动圣诞老人吸引住了。那是胖胖从家里带来的,作为圣诞节的礼物放在圣诞树下,只要一按开关,圣诞老人就会不停地拉手中的小提琴,奏出好听的音乐。明明对它已经关注很长时间了,无奈,老师不让玩,作为班级的一种装饰,小朋友只能看看。他没

4、在注意听老师讲话,时不时用小手碰一下圣诞老人,终于老师忍不住叫了起来:“明明,你在干什么?”他吓得缩回自己的手,坐到小椅子上。老师生气地盯着他,过了一会儿才继续上课。场景三:在吃午饭的时候,明明和诚诚被安排单独坐一桌,他们本来是面对面坐着的,明明想和诚诚挨得近一些,他想坐到诚诚的旁边,所以他将椅子向诚诚的左边挪过去,没等他坐下来,诚诚“嗖”地一下从自己的椅子上站了起来,他将自己的椅子也换了一个位子,又换到与明明对面的位置上。明明紧追不放,他接着跟在诚诚后面挪。两个男孩就这样一言不发地围着饭桌追了起来。终于,诚诚火了,大声吼了起来:“干吗,你?老师说你调皮,让我们不要和你在一起。”明明哀求道:“

5、诚诚,你就让我和你坐在一起吧。”“不行,”明明还是追着诚诚不停地哀求:“让我们坐一起吧。”“不行,就是不行!”诚诚坚决不同意。这时,老师听见这边声音很大,望了过来,明明只好一脸无奈地坐到诚诚的对面。场景四:在区域活动时,明明拖着自己的小椅子,四处晃悠,他不知道该选什么游戏,这时美工区的几个孩子正有说有笑地画着画,明明向他们走去,还没靠近,就听见美工区的胖胖叫了起来:“明明,你想干吗?我们在画画,你不许过来捣乱!”明明充耳不闻,他走过去,趴到画桌上,拿起一支画笔在胖胖的画纸上迅速地涂了两笔。“你干吗?讨厌,走开!”明明还是趴在那儿不动,其他的孩子开始使劲地推他,涓涓大声叫起来:“老师,你快来呀,

6、明明又在捣乱。”正在忙碌中的老师生气地走了过来,说道:“你们整天就是明明长明明短的,小嘴巴就知道叮住明明,烦都被你们烦死了。好了,下次不许再到我这儿说明明的不好了,明明现在变好了,你们不许欺负他!”其他的孩子不说话了,明明在画桌旁坐了下来,可没有小朋友和他说话。分析:一、教师教育方式产生的消极后果首先,旧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又添新的问题。教师想通过孤立的方式迫使明明“改邪归正”,不再违反纪律,但是实际上这种教育方式非但没有解决原有的问题,反而对明明产生了消极的影响,明明在自己善意的行为受到同伴的误解并遭到拒绝之后产生了破坏性的行为(如在场景四中他被同伴拒之千里之后,恶意地去破坏同伴画的画)。其

7、次,教师在意识到自己教育方式不妥之后,想立即改变这种孤立教育方式带来的不良后果,已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如在场景四中教师对其他孩子频频告明明的状时做出的反应);原因在于:其一,年龄越小的孩子向师性越强,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大班孩子的道德认知还处于他律阶段,教师作为孩子眼中的权威,她的话尤其是命令性的语言对孩子的话就是判断事物的标准。教师经常当众批评明明,甚至动员其他孩子“不要理明明”的命令,很快被孩子接受并坚决地执行(如在场景三中诚诚对明明说的那些话)。其二,明明给同伴的坏印象部分是由于他自己调皮经常受批评造成的,教师孤立的教育方式导致了即使是明明善意的动机和行为也会被其他孩子误解并拒绝,面

8、对同伴不分原因的排斥明明显然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挫折,在没有得到正确引导的情况下,他采取了消极的行为方式予以反击(如在场景四中,明明其实是想和其他的孩子一起画画,但是被同伴误解并拒绝,他以攻击的形式做出反应)。这种情况造成的结果是一种恶性循环,即明明的负面行为反应越多使其他孩子越加肯定了他是个捣乱的坏孩子,也会越加排斥他,同时强化他们从教师那里获得的对明明的消极态度。最后,孤立的教育方式使明明被迫陷入与同伴交往的困境(如场景三中反映的情形),教师没有利用集体力量中积极的因素,而是恰恰相反,她让其他孩子孤立明明,不仅不帮助他反而不去理睬他,教师的这种做法无形中在明明和其他孩子之间竖起了一道屏障,而学

9、前期幼儿的同伴交往对幼儿的社会认知、交往技能、个性和道德品质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果明明始终被同伴这样孤立,将会失去更多的与同伴交往的机会,这对明明日后的发展是不利的;另外,良好的人际交往是日常生活的调节器,会让人心情舒畅地从事各种活动,明明与同伴这种敌对的状态不改变的话也会干扰他正常的探索活动,降低他对外界环境的好奇心。2.保护纵容型母亲的教养方式案例1:某中学一位教师结婚晚,独生儿子出生的时候她已经35岁了,她身为教师,对学生严格要求,但对自己的孩子却娇惯溺爱,孩子要什么给什么。儿子上学后父母每月给50元的零花钱,可常常不到月底,孩子又伸手要钱,夫妻俩觉得就这么一个孩子,多花点就多花

10、点吧,又不是缺那么点钱,别让孩子受委屈了。于是孩子一要钱父母就给,偶尔警告一次,孩子也没当真。不久,父母都涨工资了,儿子知道后,提出要把零花钱涨到每月100元,父母不同意,儿子一瞪眼,质问道:“你们都涨工资了,为什么不给我加钱?”爸爸说:“给你加到80元可以了吧?”儿子说:“不行!要100元,你们到底给不给?不给我就放你们的血!”说着就跑到厨房去拿菜刀。看到儿子这么任性凶残,夫妻俩才发现儿子的问题严重了。7这一案例让人看到,一个任性的“小霸王”基本打造完成。绝大多数孩子的任性,都是父母对他们百依百顺惯出来的毛病。孩子小的时候常常有不合理的要求,父母觉得孩子小就迁就他,几次下来孩子形成心理和行为

11、定势。在迁就的错误教育下,孩子一受到批评就觉得无法接受,容易出现激烈的对抗,是不能碰只能捧的“小皇帝”,从而形成了惟我独尊的畸形心理。批评实际上也是爱护,孩子也正是在不断地犯错误,认识错误,改正错误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如果犯了小错没人指出来,实际是对孩子的一种纵容,总有一天会铸成大错。这样的实例媒体上报道的已经太多了,足以给父母们敲响警钟。3保护支配型母亲的教养方式案例2社会心理学家戴尔卡耐基的朋友比尔,是一个寡妇唯一的孩子,他的母亲是一个完全的真正的奉献者,甘愿为他做任何事情。多年来,她每天都陪比尔上下学,以免他被绊倒或被狗咬,如果学校允许陪伴孩子上课的话,她一定会去,因为她觉得她的孩子无时

12、无刻不需要自己。当比尔放学后,他们会坐在一起吃姜饼、巧克力、小甜饼和聊天。太阳升起又落下,每天这位妈妈都会狂热的满足他的任何需要,她觉得自己在儿子的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而比尔获得的信息也是,如果没有妈妈,他根本不能存在。不幸的是,比尔上高中时,他的妈妈在一场车祸中遇难。失去了母亲,比尔也几乎活不了了,因为他从没有学会过自强和自立。于是他不得不接受大量的集中治疗,直至他对自己有信心。8保护支配型母亲会使孩子变成“温顺的乖孩子”,男孩子会有“女孩子气”。这只是一个最典型的案例。现在母亲陪儿子上大学的事情还处处可见,原因是:他吃惯了我做的饭。孩子长期生活在父母的保护之下,处于被动地位,就是有什么问题

13、也不太容易被发现。一旦掀掉这层保护,孩子身上的问题很快就会暴露出来。面对陌生的人和事或遇到困难和挫折,他们就会像初生的婴儿一样不知所措,生活无法自理,更有甚者会像比尔一样不得不接受大量的集中治疗。这样的孩子往往表现为自私自利,且生性懦弱。4案例发生在一个典型的高知家庭,父亲是某知名学府教授,中科院院士,母亲也是大学教授,他们都在科学领域里做出了令世界瞩目的贡献,堪称国家级科学家。30多岁喜得贵子,对孩子施予厚爱,寄予厚望,并取名智勇。智勇秉承父母先天优质的遗传基因,浸染于后天良好的家庭环境熏陶,智力发育和学习成绩从小就出类拔萃。父亲发现后望子成龙的砝码成几何级增长,不到14岁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

14、大学,之后留学美国布朗大学。然而,在异国他乡,爆发了一场父子间的争吵,智勇说:“这一辈子,我绝不会从事学术研究,也不想当什么科学家,我只想平静的有所作为的生活。”父亲忍不住盛怒给他一巴掌,智勇捂着又肿又红的脸,冲出房门,驱车违章高速驾驶,不幸发生车祸,意外身亡。11可以说智勇小时候是非常听话的,他的一切行为和选择都是父母给设计好的,他学习和生活上的大小事都受父母的约束,我们可以想象他忍受了多少的寂寞和孤独。长大后,有了自己的思想和选择,若父母还像小孩子一样去“塑造”,结果必然是孩子的反叛。终酿成悲剧。每一个进入青春期的现代青年,由于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都会经历这么一个心理时期:强烈的要求成为

15、独立的人。他们一方面竭力想摆脱父母的管教,希望父母和成人不要把他们再当小孩子看待,希望理解他,尊重他,尤其反感父母那种絮絮叨叨的管教。另一方面,把过去的自己看作“幼稚的小孩子”,力图与过去的“我”一刀两断,常常通过口头或行为方式宣传自己已经不是小孩子了,企图在心理上与对父母的依赖决裂,与自己的儿童时代决裂。12现代青年人要求独立的心理不仅是正常的,而且是非常必要的,有人甚至把这种要求称为人的第二次解放,它与胎儿脱离母体获得的第一次解放相比具有更大的意义。5某男孩A(名字),6周岁(本班年龄最小的2个幼儿之一),在幼儿园一整天的活动中,基本上不爱开口说话,课堂上,从不主动举手发言,即使老师提问他

16、,并对问题答案给予许多明显的语言和动作提示,他也一声不吭。游戏活动它不参与,你再怎么说他也不会理你。课间,很少离开自己的座位到外面玩,在活动中,有时表现得比较霸道,会跟其他幼儿抢玩具,难以协调他跟别的幼儿合作,手脚协作能力也较差。有一次玩体育游戏,他站在一边,不想参与活动,一些小朋友悄悄对实习老师说:“客人老师,他是很奇怪,他不喜欢说话的,我们都不喜欢他。”实习老师试探地问其他小朋友:“你们请他一起来玩游戏,好吗?”小朋友说:“以前我们请过他一起玩游戏,但是他每次都不理人,现在我们都不喜欢跟他玩了。”实习老师友好地尝试跟他接近,主动跟他一起玩,逗他说话,小男孩并没有怕生的表现,没有排斥表现,甚至有时抬头对实习老师笑,但不说话。班里的老师说,这位小男孩年龄较小,各方面发展相对班里其他幼儿的能力差,在心里他认为B幼儿(本班年龄最小的2个幼儿之一)才是他的好朋友,因为他们行动比较一致。他不喜欢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要求和愿望,小男孩只听班主任的指令行动,另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