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反数》教学案例分析.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57675531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8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相反数》教学案例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相反数》教学案例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相反数》教学案例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相反数》教学案例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相反数》教学案例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相反数》教学案例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相反数》教学案例分析.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相反数”教学案例剖析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第10页11页“相反数”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的概念,会求一个数的相反数,会用相反数的定义进行化简。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分类讨论和数形结合的思想,提高观察、归纳与概括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并初步感受数学文化的教育价值,认识对立统一的规律。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了解相反数的意义。难点:多重符号的化简。教学过程实录: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生互动:师要求二个学生在讲为课桌前背靠背站好(分左右),听教师口令:“向前2步走”。师:规定向右为正(正号可以省略),向右走2步,

2、向左走2步各记作什么?生:向右走2步记作2步;向左走2步记作2步。师:规定两个同学未走时的点为原点,用上一节课学的数轴将上述问题情境中的2和-2表示出来。生:画数轴,在数轴上标出表示2和-2的点。师:多媒体展示下图并问:从数轴上观察,这两位同学各走的距离都是2步,但方向相反,可用2和2表示,这两个数具有哪些意义?生1: 2和2这两个数具有相反意义。师:回答很好。还这其他说法吗?生2:2和2的数字相同(都是2),但性质符号不同。生3:2和2这两个数表示距原点都是两个单位(距离相等)。师:在代数中,把具有上述特点的两个数称为互为相反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相反数的概念。师板书课题:相反数评析:本节课的

3、导入,教师通过生动有趣的情景和引导学生借助数轴的直观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将实际问题数学化,体会出2和2这两个数互为相反的意义,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在轻松愉悦的活动中获得了知识,从感性上初步感知互为相反数的意义。二、启发思考,学习新课1.互为相反数的概念的引出师:板书画一数轴如图所示,请学生观察、讨论并回答:在数轴上分别与1,3,5到原点距离相等的点是哪些?在数轴上与原点距离都为1,3,5的点有几个?利用数轴说出与原点距离相等的点的两个数的位置特征和符号特征。生:利用已画出数轴,先描点,然后观察、讨论上述问题。师:巡视学生学习情况并及时对个别学生

4、进行辅导。师:抽学生回答上述两个问题。生1:在数轴上与1,3 ,5到原点距离相等的点分别是1,3,5。师板书并在数轴上标出到原点与1,3 ,5距离相等的点。生2:在数轴上与原点距离相等的点有2个。它们表示的数分别是:1和1,3和3,5和5。生3:这些点在数轴上的位置特征分别是:在原点的两旁;到原点的距离相等,关于原点对称。生4:1和1,3和3,5和5这些数中每一对数的特点是数字相同,符号不同。师:根据上面对“1和1”,“3和3”,“5和5”这三对数的特征的理解,怎样给相反数下一个定义?众生:象1和1,3和3,5和5这样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师:板书(略)并强调“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

5、”中的“只有”指的是除了符号不同以外完全相同。不能理解为只要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就是互为相反数。评析:在演示活动后,已出现了2,2这两个数,教师及时阐明它们就是互为相反的两个数,这时不急于总结互为相反数的概念,而是提供了一个让学生经历利用数轴找一组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先观察这两个数在数轴上的位置关系,再观察这两个数本身的特点,更形象直观地引导学生理性得出相反数的概念。2.互为相反数的概念的理解师:(出示投影)请学生思考后解答下面的问题:根据相反数的意义,判断下列语句的正误,并说明理由。 的相反数是( ) 和互为相反数( ) 0既非正数也非负数,所以它没有相反数( )。师生活动:学生思考后并回答上述

6、问题,教师讲评(过程略)。评析:根据学生判断的结果加深对相反数概念中“互为”两字的理解为一个正(负)数都对应一个负(正)数,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同时明确“0的相反数仍是0”是相反数定义的一部分。解答下列问题:在前面画的数轴上任意标出4个数,并标出它们的相反数;分别说出9,7,0.2的相反数。 指出2.4,1.7,1各是什么数的相反数? 0的相反数是什么?的相反数是什么?师生活动:生分小组讨论解答上述题目,并选代表准备回答老师的检查提问。师巡视学生分组学习情况和提问,讲评(此过程略)。评析:题注意培养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理解相反数的概念,让学生深知:数轴上,在原点两旁,离开原点相等距离的两个点

7、所表示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题是对相反数的概念的直接运用,由特殊的数到一般的字母,紧扣“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这一概念。最后得出结论“的相反数是”。师强调: “的相反数是” 还可说成“和互为相反数”, “”可表示任意数(正数、负数、0),求一个数的相反数就是在这个数前加一个“”号。师问:把分别换成5,7,0时,这些数的相反数怎样表示?生思考后答:求任意一个数的相反数可以在这个数前加一个“”号,即:5的相反数表示为(+5),7的相反数表示为(7),0的相反数是0。师再提出问题:在一个数的前面加上“”号表示这个数的相反数,那么(1.1)表示什么意思?(7)呢,(9.8)呢?它们的结果

8、应是多少?学生活动:讨论、分析、思考后回答:生1:(1.1)表示1.1的相反数,结果是1.1。生2:(7)表示7的相反数,结果是+7。生3:(9.8)9.8的相反数,结果是+9.8。师引导:在一个数前面加上“”号表示这个数的相反数,如果在这些数前面加上“”号呢?生思考后回答:在一个数前面加上“”仍表示这个数,因为“”号可省略。师:通过前面的学习交流,我们基本了解了相反数的有关概念,请同学们思考后用自己的话说出相反数的意义?生1:相反数是指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生2:互为相反数的两个点到原点的距离相等。生3:还有在数轴上,互为相反数(0除外)的两个点位于原点的两旁,并且关于原点对称。师:同学说得

9、很好,对于相反数的概念理解得十分深刻。怎样确定一个数的相反数呢?生4:由正数的相反数是负数,负数的相反数是正数,0的相反数是0来确定。生5:在一个数的前面添一个负号就能确定这个数的相反数。评析:通过此环节,加深了对相反数概念的理解,学生在愉悦的课堂气氛中感悟学习数学的美好境界。三、例题交流,总结方法例1:求5、4.5、的相反数。师:请几名学生根据相反数的意义到黑板上求出例题1这几个数的相反数。(生解题过程略)师讲评后强调:求一个数的相反数,可以在这个数的前面添一个“一”号。如5的相反数可表示为(5),我们知道5的相反数是5,所以(5)=5。例2:化简:+(+3) +(3) (+2.7) ()

10、-(-9)师让学生先在练习本上试着做一做,指名学生说说化简的理由(生答师板书过程略)。评析:由于利用相反数的概念化简符号是这节课的难点。这一环节,教师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理及时提问:“既然的相反数是,那么5,4.5,的相反数怎样表示呢?”学生的思维由一般再引到特殊就能答出+(+3),+(3),(+2.7),(),-(-9)的结果,让学生自己尝试得出结果,突破了难点。四、尝试练习,巩固提高1.填空(2.8)= _; +(7)= _;(+3.4)的相反数是 _;(2.6)是_的相反数;相反数等于本身的数是_。2.根据,由,可得 ;由可得。生解答师讲评略。五、总结经验,评价所学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

11、们对相反数的意义理解了些什么?还有什么缺憾?评价一下自己这节课的学习情况吗?生:一部同学谈自己对相反数的意义的理解和这一节课的收获。然后大家共同分享成功(略)师:作业(略)综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来说并不乏认识基础,学生已经掌握正数、负数和数轴的有关知识,如何借助数轴理解互为相反数的意义,具体地说,就是要解决这样两个层次:什么样的数叫互为相反数?怎样确定一个数的相反数?为此本节课紧紧围绕借助数轴理解互为相反数的意义这一教学目标,以教学生如何分析问题为突破口,以提升学生归纳能力为重点,以让学生形成积极探求新知的欲望为情感目标,成功设计出层层递进的“问题链”,用问题激活学生思维,用问题推进教学

12、进程,用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本节课的引入构思巧妙,从具体的场景出发,利用数轴引导学生感受相反数的意义。在相反数概念的形成和构建上舍得花时间,通过教师的层层追问,充分暴露了学生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学会 “理性”思考,从而为归纳出互为相反数的意义铺平了道路,使学生深刻理解相反数的意义。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数学课程对于认识数学的文化价值具有基础性作用。本节课是数学概念课,也是数学文化课,如何在概念课的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和数学思想?本节课做了有益的尝试,具体表现在:在对学生举出归纳相反数的意义后的评价上,让学生意识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认识相反数的意义的过程中,通过数形结合,将数学文化灵活应用于教学中,旨在让学生领会归纳相反数意义的多样性、概括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