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名词解释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57674597 上传时间:2023-04-27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6.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温病学名词解释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温病学名词解释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温病学名词解释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温病学名词解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温病学名词解释(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温病学名词解释1. 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预防诊治方;2. 温病:是外感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3。温邪:外邪中具有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4. 热象:热的性质形于外的征象;5. 天受:指通过空气传播;6。传染:指通过与患者的直接接触而感染;7。逆传:相对顺传而言,即不按一般规律传变,而是;急骤,来势凶猛,病情危重,预后较差;8。新感:感受邪气当时发病名词解释1. 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预防诊治方法的一门临床学科。2。温病:是外感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的总称。3. 温邪:外邪中具有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包括风热病邪、暑热病

2、邪、湿热病邪、燥热病邪以及温热病邪等。4。热象:热的性质形于外的征象.如面红、目赤、舌红、苔黄、脉数、口渴、尿黄。5。天受:指通过空气传播。6. 传染:指通过与患者的直接接触而感染。7. 逆传:相对顺传而言,即不按一般规律传变,而是急剧内陷生变.如由肺内陷心包或由卫内陷营血。特点是发病急骤, 来势凶猛,病情危重,预后较差.8。新感:感受邪气当时发病,病发于表。特点是符合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传变趋势,病情轻,病程短,易愈.9。伏气:感受邪气当时不病,邪伏体内,过时而发,发病于里。特点是由内外透,亦可里而再里传变。病情重,病程 长,难于速已。10. 温疫:指感受疫疠病邪引起的,具有强烈传染性和流行

3、性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的总称。11. 温毒:一指病因,即温毒病邪,具有蕴结壅滞,攻窜流走的致病特点;一指病名,由温毒病邪引起的,具有温病的共性,还表现为局部红、肿、疼痛、溃烂或斑疹的一类外感热病。12. 升散疏泄:指向上、向外导致人体腠理疏松、津液外泄。13。逆传心包:是证的概念,即肺卫之邪不解,患者突然出现神昏谵语或昏聩不语,舌蹇舌绛,四肢厥冷的病证。14. 燥干清窍:即燥热病邪化火上炎,干犯头面清窍而致清窍不利的病证。表现为目赤,咽痛,龈肿,耳鸣等症状.15。疫气:是一种物质性的致病因子,是微生物的雏形,是温一病的主要致病因素。16。上受:邪从口鼻而入即为上受。17。透营转气:治法概念,清泻

4、营热的药物中,加入清轻透泄之品,如银花、连翘、竹叶使营分邪热出气分而解阴18. 水不涵木:虚不能滋养肝脉。19。瘛瘲:手指关节僵硬,屈伸不利。20. 心中憺憺大动:指振动而有空虚貌,因阴液亏损所致。21. 顺传:温病由上焦传中焦,由手太阴传足阳明为顺传.特点是温邪以脏传腑,正气逐邪外出,病情趋于缓解,预后较 好。22. 寒起热伏: 温病中发热恶寒此起彼伏,是邪留三焦的热形。23. 日晡潮热:日晡即日晡时,古代计时单位,相当于十二地支计时的申时和酉时之间,及北京时间下午35 时。潮 热即发热如潮水般定时涨落。每到下午3 时发高烧,5 时退烧。为阳明腑实,多伴有腹部胀满疼痛,大便秘结。24。身热不

5、扬:身热稽留而热象不显。扬者,显扬、张扬之意。以手扪皮肤,始不觉热,甚则觉凉,久则渐觉体温升高, 为湿中蕴热,热为湿遏之征象,见于湿温初起,邪遏卫气。25。夜热早凉:入夜低热,天明热退身凉而无汗。提示温病后期,余邪留伏阴分。26。战汗:急性热病过程中,突然恶寒战栗,继之全身汗出,谓之战汗,为邪正交争之象.27. 昏聩:深度昏迷,昏睡不语,意识完全丧失。28. 昏蒙:神志昏糊,意识朦胧,间或谵语。29。昏狂:神志躁扰,意识狂乱,如狂发狂.30. 斑:为阳明胃热未得及时清解,内迫营血,从肌肉而出。形态为点大成片,平摊于皮肤之上,扪之不碍手,压之 不退色,消退后不脱皮屑.31. 疹:为太阴风热走窜血

6、络,从肌肤而出。形态为点小呈粟米状,高出皮肤,扪之碍手压之退色,消退后脱糠屑。32。挟斑带疹:治疗以凉血化斑为主,,佐以清营透疹。33. 凉血散血:凉解血分热毒,活络散瘀的治法.34。分消走泄:通过宣展气机,泄化痰湿以分清三焦气分湿热的一种治法。35. 风温:指由风热病邪引起,初起见肺卫表热证的一种急性外感热病.36。春温:是感受春季温热病邪引起的初起即见里热证的一种急性外感热病。37。暑温:是由暑热病邪引起的,初起热在阳明而见阳明气分热盛证的一种急性外感热病。38. 秋燥:是由燥热病邪引起的,初起邪在肺卫见津液干燥的一种急性外感热病。39。湿温:是由湿热病邪引起的以中焦脾胃为病变中心的一种外

7、感热病.40. 暑湿:是感受夏季暑热兼湿邪为患,初起以邪遏肺卫或邪干胃肠为特征的一种急性外感热病。41。伏暑:是发于秋冬季节临床却具暑湿或暑热内蕴见证的一种急性外感热病.42。大头瘟:是感受风热时毒引起的,以头面部焮赤肿痛为特征的一种温毒疾患。43. 烂喉痧:是感受温热时毒所致,以咽喉肿痛糜烂,肌肤丹沙密布为特征的急性外感热病.44。暑瘵:暑热毒邪壅积于肺,损伤肺络,骤然咳嗽、咯血的病证。因其症状如痨瘵,故称暑瘵45. 湿温三禁:指湿温初起的治法三禁,即禁汗、禁下、禁润。46。丹沙:丹者,红也;沙者,细小红疹。在皮肤发红的基础上出现红色疹子。 问答题:1。为什么说下焦病“邪少虚多”? 答:下焦

8、病证是温病的后期阶段,其病理基础是阴虚,病症特点为邪少虚多。因温为阳邪,最喜伤阴,邪热久羁,势必损 伤阴液;邪气大部分已去,留下阴虚,故说“邪少虚多”。2。银翘散 VS 桑菊饮 答:银翘散:芥穗、豆豉、薄荷解表透邪;牛蒡子、甘草、桔梗清宣肺气以止咳嗽;银花、连翘、竹叶辛凉以清表 热;芦根生津止渴。用于风温初起,卫气郁阻,全身症状明显者。桑菊饮:桑叶、菊花、连翘,薄荷辛凉清透风热;桔梗、杏仁、甘草宣开肺气以止咳嗽,芦根生津止渴。用于但咳而全 身症状不明显者。上二方均治风热表证,前者为“辛凉平剂”,方中荆芥、豆豉透解表邪,银花、竹叶清透表热,解表清热作用 较胜;后 者为“辛凉轻剂”,方中杏仁开宣肺

9、气,止咳作用为优。临床注意选择使用。3。麻杏石甘汤配伍之妙 答:在于麻黄配石膏:麻黄辛温入肺经,石膏辛寒入胃经,麻黄辛温而不可发汗,功在宣肺平喘;石膏不清胃热而泄肺 热。4。风温气分证肺热发疹能否用麻杏石甘汤/黄连解毒汤?答:不可。麻杏石甘汤中麻黄辛散,石膏辛温,而斑疹治疗忌辛散,用后可致斑疹发散。不可。黄连解毒汤方药苦寒沉降,偏于中下焦,而肺热发疹属上焦病证5。三宝如何选择 答: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都具有开窍醒神的作用,合成温病“三宝”。安宫牛黄丸长于清热解毒,用于痰热 较重者(昏谵、躁扰)。至宝丹长于化痰浊,用于痰浊较重者(昏聩、苔黄腻).紫雪丹兼能熄风,用于昏迷兼动风者(神 昏、痉

10、厥)。6. 春温热结肠腑兼小肠热盛,证见大便秘结、小便涓滴不畅, “二便不通”,对大便不通予以攻下,干小便不通并未利尿, 只清热者何? 答:大凡“二便不通先通大便”腑实热结得去,小便自可通利,小便自可通利。该小便涓滴不畅乃津液亏损所致,断 不可再利尿伤津,吴鞠通: “温病小便不利者,淡渗不可与也忌五苓八正辈即言此.7. 桃核承气汤 VS 桃仁承气汤(春温:营血分证治热与血结) 答:温病条辨中桃仁承气汤由伤寒论桃核承气汤加减而成,桃核承气汤方中桂枝性温,用于寒性蓄血;桃仁 承气汤方中赤芍丹皮当归性寒,用于温性蓄血,两者自有区别。8. 动风虚实鉴别:症、机、治、方(春温热极生风(实) 阴虚内动(虚

11、)证候 高热,头晕胀痛,四肢抽搐频繁有力,甚则两目上视, 低热,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形瘦神倦,手指蠕牙关紧 闭,角弓反张。舌红苔黄,脉弦数 动,甚则瘛瘲,心中憺憺大动甚则时时欲脱,舌干绛无苔,脉虚病机 里热亢盛,燔灼肝经,经脉拘挛 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肝脉失养,筋脉拘挛治法 清热凉肝熄风 滋阴熄风方药 羚角钩藤汤 三甲复脉汤(轻)或大定风珠(重)9。暑温-暑伤心肾证VS春温一一阴虚火炽证答:暑伤心肾证与春温“阴虚火炽证”极为相似,皆为肾阴亏于下而心火亢于上。但前者肾水先亏,水不济火而心火亢, 阴虚阳不入阴,以不得卧为主症,方以黄连阿胶汤之鸡子黄交通心肾引阳入阴而治不得卧;后者是因暑热余邪同时上

12、 助心火下劫肾水,暑热伤津则以消渴不已为主症,方用连梅汤之乌梅,生地,麦冬酸甘化阴而治消渴。10。吴鞠通温病条辨攻下大法适应症及其功效1。调味承气汤:用于热结腑实证-通腑泄热攻下;2。宣白承气汤:用于风温肺热腑实证清热宣肺攻下;3。牛黄承气汤:用于风温热闭心包兼腑实证开窍攻下清心;4。增液承气汤:用于春温阴虚腑实证增液滋阴攻下;5。导赤承气汤:用于春温热结腑实兼小肠热盛-攻下腑实,清泄小肠;6。桃仁承气汤:用于春温,热与血结-通下逐瘀,破血逐瘀;7。新家黄龙汤:用于春温热结腑实兼气阴两虚益气养阴攻下;8。解毒承气汤:用于暑温热结腑实证-清热解毒攻下。11。温燥VS凉燥温燥凉燥病邪 燥热病邪 燥

13、凉病邪病机 燥热袭表,邪袭肺卫,津液受损 燥凉袭肺证候 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咳嗽少痰咽干鼻燥 发热轻而恶寒重,无汗,咳嗽痰稀,舌不红脉不数 口渴,苔薄白, 右脉数大治法 辛凉甘润,轻透肺胃 宣肺达邪,化痰润燥方 桑杏汤 杏苏散12。秋燥初起邪袭肺卫证 VS 风温初起-邪袭肺卫证 秋燥初起邪袭肺卫证 风温初起-邪袭肺卫证病邪 燥热病邪 风热病邪病机 燥热袭表,邪袭肺卫,津液受损 风温初起,风热袭表,肺卫失宣证候 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咳嗽少痰咽干鼻燥 口渴,苔薄白,右脉数大治法 辛凉甘润,轻透肺胃 辛凉解表,疏风泄热用方 桑杏汤 银翘散、桑菊饮13 .辨湿热之多少湿重于热 热重于湿发热 身热不扬兼恶寒 壮热不恶寒头身痛 头重痛,四肢沉重 头胀痛,四肢肌肉酸痛口渴 不渴,不欲饮,喜热饮 口渴喜冷饮,饮不多胸腹 痞满 痞而烦二便 大便溏,小便不利 大便溏而不爽,小便短赤舌象 舌质淡,苔白腻 舌质红,苔黄腻脉象 濡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