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静女教案(粤教版必修).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57668618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4.4静女教案(粤教版必修).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4.4静女教案(粤教版必修).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4.4静女教案(粤教版必修).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4.4静女教案(粤教版必修).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4.4静女教案(粤教版必修).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4.4静女教案(粤教版必修).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4静女教案(粤教版必修).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4.14 静女 教案(粤教版必修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诗经的有关文学常识,掌握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以及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通过学习静女和氓,进而了解“国风”的写作内容,体会民间的歌谣的特色;了解卫、邶两地不同的文化背景,体味独特的文化内容。 2能力目标: 继续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的能力。 运用联想、想象的思维方式,培养创新能力。 3情感目标: 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 1、品味诗歌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 2、典型情节及精练语言。 教学难点: 反复诵读、吟咏,在理解文章基础上,形成古诗文的语感。加深对古典诗歌的理解与领悟。 教

2、学方法: 采用诵读教学法:音读、意读、情读、美读,读中理解课文,读中体会诗歌语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诗经邶风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一 你对诗经的了解有多少?(结合注解1) 性质: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这一部总集,在它成为儒家的经典以前,通称为“诗”。(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六艺”之说有二:一即六种技艺,即礼、乐、射、御、书、数(礼仪、音乐、射箭、驾车、识字、计算);一即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也就是除了“五经”外,

3、再加上失传的乐。) 体制和内容: 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大约500年间的诗歌作品,305篇,也称“诗三百”。 这些诗分属于国风、雅、颂三个部分,这大约是音乐的分类: “风”指十五国风,风是乐调,国风就是各国土乐的意思,共160篇。大部分是民间歌谣,是诗经的精华,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风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 “雅”分大雅、小雅,共105篇,大多是周代贵族所作的乐歌,也有

4、一部分民歌,产生于周王畿; “颂” 是赞美歌,是祭乐,分周颂、鲁颂、商颂,40篇。颂诗中周颂最早,全是西周作品。商颂是前七八世纪之间宋国的作品。鲁颂是前七世纪鲁国的作品。颂多是周天子和诸侯用于宗庙祭祀的舞乐,文字板滞,但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孔子曾经这样极力赞美诗经:“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想纯正)”孔子以后的儒家学派人物,都把诗经当作教本,传授不绝。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为我国古典诗歌奠定了现实主义基础。 艺术表现手法:(教师在此无须多介绍,在具体研习时结合实例讲解) 诗经在篇章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形式,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朱熹在诗集传中

5、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用今天的话说:“赋”就是直接叙事、刻画和抒情;“比”就是打比方;“兴”就是起头,即先说别的事物,以引出诗人要说的事物。 赋、比、兴都是诗人用以构筑诗的艺术形象和意境的方法,它们的运用,能加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诗的韵味和形象感染力,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一般说来,虽某些诗侧重用赋、或比、或兴,而多数则是交互运用。就三类诗相对地说,在“风”和“小雅”中用比、兴多些,“大雅”和“颂”则多用赋。南宋吴泳曾对毛诗注明“兴”的诗有过统计,他说:毛氏自关睢而下总百十六篇,首系之“兴”。“风”

6、七十,“小雅”四十,“大雅”四,“颂”二,注曰“兴也”。(据谢榛:四溟诗话卷二统计) 诗经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诗,比较整齐,这是诗歌发展过程中的早期形式。诗经善于运用章句的重叠来表达思想感情,使诗歌在音律上和修辞上都收到美的效果。这种情况在国风和小雅的部分诗篇中尤为突出。 二导入新课诗经源头探爱情 诗经中占比重最大的是关于爱情和婚姻问题的诗。爱情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情感。诗经中表现纯真的爱情的民歌很不少,而且表达方式大多具有质朴、热烈而大胆的特点。 *文学史上关于“三部曲”的说法 “三部曲” 的说法源于古希腊,指情节连贯的三部悲剧,又称三联剧。现接线指三部内容各自独立又互相联系的作品,高尔基的自传三

7、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抗战三部曲”:火一、二、三部 茅盾的“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关于诗经有“爱情三部曲”的说法: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关雎)以雌雄二鸟和鸣起兴,表达了男子对女子真挚、热烈的追求。 附: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2“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8、。”(诗经子衿)男子对女子刻骨铭心的思念,以致度日如年,精神恍惚。 附:见后面的“延伸阅读,深化鉴赏” 3“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迷惘的愁情恰似苍茫的秋水,萧瑟的芦苇。 附: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爱情作为人类最真挚的情感,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现在我们来学习这首静女,看看又是一个怎样的爱情故事。 三、整

9、体把握 1听录音朗读课文,学生结合注释,扫除文字障碍。 2学生自由诵读,讨论诗歌的形式上有什么特点?初步感知诗歌的形式特点。 题目取自于句首,并不是标题,不能代表诗篇的内容。 基本句式是四言,一般读成“2/2”节拍 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章节,意义和字面上都只有少量的改变。 为获得声韵上的美感。采用了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 3学生结合诵读提示再一次朗读诗歌,整体感知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的主要内容。 明确:邶风静女是其中一首极富幽默情趣的爱情短诗。它以第一人称“我”(男青年)的口吻描绘了与恋人幽期密约时的有趣情景,描绘了“我”见到恋人前后的不同心情,显示出一个天真活泼、聪明慧美的少女和一个憨

10、厚、痴情的少年的形象。主人公大胆热烈的爱情表白是自然健康的人性之歌。 四自由讨论,相互交流:这首诗格调轻松优美,把民间一对男女恋人约会时的情景描写得生动活泼,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就诗歌的具体内容而言,描写了几个镜头?哪些地方令你感到有趣、激动与惊奇? 提示:注意诗中多处运用的细节描写、场景描写和心理描写。 描写了三个镜头,采用了蒙太奇手法(“空白”作为艺术创作的一种手段源于绘画。文学作品中的“空白”就是运用含蓄精练的语言描写人事景物,给读者留下更多想象联想的空间,达到言简意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静女很讲究“空白”艺术的运用。诗短小但不乏情趣。三小节诗表面上只写了几个动作,可在具体欣赏

11、诗的时候,却不能局限于这个小范围。要调动想象填补其留下的大量“空白”。那么,这三小节就发展成了三幕小短剧。) 第一章:静女其姝,候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这一章描写男女恋人约会的场景。“静女其姝,候我于城隅”,点明了约会的地点与人物。(板书:一会:) 与“我”约会的是一位文雅而美丽的姑娘,这从“静”、“姝”两字可以看出。约会的地点是“城隅”:城墙上的角楼(一说是城墙边的角落)。请注意:诗经时代的“城”,不是城市,而是城墙。但“我”如约赶到的时候,她却板书:爱而不见,故意躲藏起来不出现(一说是故意躲藏起来不让看见)。 问:静女为什么“爱而不见”?“我”的举动怎样?(板书:搔首踟蹰)反映什

12、么心情,背后隐含什么情感? 爱,通“薆”,扬雄方言:“薆,谓薆蔽也。”急得“我”抓耳搔首,徘徊不停。“搔首踟蹰”四字,把“我”的憨厚、真诚以及未见恋人的焦灼、忧虑的心情十分逼真地表现了出来,表达了“我”对“静女”的爱慕和思念之深。(板书:青年之急)这一章中“静女”尚未露面,但从她“爱而不见”的故意逗人的表现,可以想象她天真活泼、调皮可爱的情态。 两馈赠:(板书) 第二章: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第三章: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这两章描写男女恋人见面后的情景。“静女”与“我”见面后,送给“我”一支红色的管箫,红色的管箫鲜明有光,“我”非常喜爱,陶醉其中(板书

13、:彤管有炜 说怿女美)。这里的“女”,既指“彤管”,又指姑娘。“我”表面上是赞叹管箫之美,实际上是赞叹“静女”之美。这表现了“我”对“静女”的爱恋。(板书:青年之恋) 接下来这一章继续描写两人见面后的情景。“静女”又赠给“我”一束从野外放牧的地方采来的茅草,那茅草的确又美丽又稀奇。但是“我”感到:不是茅草有多么美丽,而是因为它是“静女”赠送的,所以才显得特别珍贵。(板书:匪汝之为美 美人之贻青年之诚) 总结引申从诗经中的许多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古时的青年男女,在表达爱意之时,是极其含蓄浪漫意蕴的,如有以动物的相依相从表爱情,以植物花卉的柔润芳香表爱情,更有以音响的和谐悦耳表爱情,可以说是比比

14、皆是。如诗经的首章关雎,就是以水鸟和鸣代夫妇谐乐,以荇菜(一种水草)的柔顺润美来比拟女子的容貌和品性之美,如周南桃夭中的桃花之艳喻出嫁好的美貌,如卫风氓中,桑叶和鸠来喻妇人,所以才在此诗中,有女子馈赠彤管,荑草的举动,这一举动的含意是十分明晰的,因此才有男孩的激动和惊喜。也只有这样的爱的表达,才能显示爱情的纯真!因此,我们在领悟此诗的文词之美时,还应该领悟本诗中的意境、情感之美; 五、深入探讨,体会情感美 提问:你如何看待小伙子对姑娘所赠的两件礼物的赞美?在小伙子心中,彤管与荑草哪个更重要? 明确:这是借物咏人,因人赞物。小伙子对礼物的赞美,实际上是赞美姑娘,表达的是小伙子对姑娘的真挚恋情。照

15、常理,彤管应比荑草贵重,但在小伙子心中夷草更贵重,这从小伙子的赞美可以看出来。小伙子对彤管只称赞它外表色泽鲜艳“彤管有炜”, 而对受赠的普通的荑草则大加赞叹其“洵美且异”。“洵”即诚然、实在,“异”即特别、异常。显然他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是另有所感。荑草虽极其普通,但因它是姑娘亲自从野外采来作为信物给小伙子的,寄托了姑娘的一颗真挚的心,物微而情深,一如后世南朝宋陆凯赠范晔诗之“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重的是情感的寄托与表达。因而,荑草已不再是一般的荑草,而成为小伙子眼中“洵美且异”的珍品。姑娘借荑草以传情,小伙子接受赠物,是对它所传送的那种有着特定内容的异乎寻常的真情的深切体验,在我们看来,那已经超越了对外表的迷恋而进入了追求内心世界的谐和的高层次的爱情境界。他们的爱情也会像那初生的柔荑一样,在爱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