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北京市西城区高三年级抽样测试理综物理部分高中物理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57666346 上传时间:2022-10-3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59.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北京市西城区高三年级抽样测试理综物理部分高中物理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22年北京市西城区高三年级抽样测试理综物理部分高中物理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22年北京市西城区高三年级抽样测试理综物理部分高中物理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22年北京市西城区高三年级抽样测试理综物理部分高中物理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22年北京市西城区高三年级抽样测试理综物理部分高中物理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北京市西城区高三年级抽样测试理综物理部分高中物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北京市西城区高三年级抽样测试理综物理部分高中物理(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2008年北京市西城区高三年级抽样测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物理部分本试题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卷(选择题共20题,每题6分,共120分)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3下列叙述中符合历史史实的是( )A卢瑟福的粒子散射实验揭示了原子核有复杂结构B玻尔理论成功地解释了各种原子的发光现象C爱因斯坦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现象D赫兹从理论上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14一定质量的气体(不计气体的分子势能),在温度升高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气体的内能一定增加B外界一定对气体做功C气

2、体一定从外界吸收热量D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可能不变15如图是双缝干涉实验装置的示意图,S为单缝,S1、S2为双缝,P为光屏. 用绿光从左边照射单缝S时,可在光屏P上观察到干涉条纹.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减小双缝间的距离,干涉条纹间的距离减小B增大双缝到屏的距离,干涉条纹间的距离增大C将绿光换为红光,干涉条纹间的距离减小D将绿光换为紫光,干涉条纹间的距离增大16下图是用同一曝光时间拍摄自行车运动的一组照片,通过照片,我们可以判断自行车运动最快的是下列图中的( ) A B C D17如图所示,两根间距为d的平行光滑金属导轨间接有电源E,导轨平面与水平面间的夹角=30.金属杆ab垂直导轨放置,导

3、轨与金属杆接触良好. 整个装置处于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中. 当磁场方向垂直导轨平面向上时,金属杆ab刚好处于静止状态. 若将磁场方向改为竖直向上,要使金属杆仍保持静止状态,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 A减小磁感应强度BB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电流减小C减小导轨平面与水平面间的夹角D将电源正负极对调使电流方向改变18图中B为理想变压器,接在原线圈上的交变电压有效值保持不变. 灯泡L1和L2完全相同(阻值恒定不变),R是一个定值电阻,电压表、电流表都为理想电表. 开始时S闭合的. 当S断开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压表的示数变大B电流表A1的示数变大C电流表A2的示数变大D灯泡L1的亮度变亮19有

4、三颗质量相同的人造地球卫星1、2、3,1是放置在赤道附近还未发射的卫星,2是靠近地球表面做圆周运动的卫星,3是在高空的一颗地球同步卫星. 比较1、2、3三颗人造卫星的运动周期T、线速度v、角速度和向心力F,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T1 T2 T3B1=32Cv1=v3 F2 F320水平面上有质量相等的a、b两个物体,水平推力F1、F2分别作用在a、b上.一段时间后撤去推力,物体继续运动一段距离后停下. 两物体的vt图线如图所示,图中ABCD. 则整个过程中( ) AF1的冲量等于F2的冲量BF1的冲量大于F2的冲量C摩擦力对a物体的冲量等于摩擦力对b物体的冲量D合外力对a物体的冲量等于合外力

5、对b物体的冲量第II卷(非选择题 共11题 共180分)08041021(18分) (1)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研究电磁感应现象。当有电流从电流表的正极流入时,指针向右偏转. 下列说法哪些是正确的( ) A当把磁铁N极向下插入线圈时,电流表指针向左偏转B保持磁铁在线圈中静止,电流表指针不发生偏转C磁铁插入线圈后,将磁铁和线圈一起以同一速度向上运动,电流表指针向左偏转D当把磁铁N极从线圈中拔出时,电流表指针向右偏转 (2)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测量当地的重力加速度. 实验步骤如下:A按装置图安装好实验装置;B用游标卡尺测量小球的直径d;C用米尺测量悬线的长度l;D让小球在竖直平面内小角度摆动.

6、当小球经过最低点时开始计时,并计数为0,此后小球每经过最低点一次,依次计数1、2、3。当数到20时,停止计时,测得时间为t;E多次改变悬线长度,对应每个悬线长度,都重复实验步骤C、D;F计算出每个悬线长度对应的t2;G以t2为纵坐标、l为横坐标,作出t2l图线.结合上述实验,完成下列任务:用游标为10分度(测量值可准确到0.1mm)的卡尺测量小球的直径. 某次测量的示数如图所示,读出小球直径d的值为 cm. 该同学根据实验数据,利用计算机作出t2l图线如图所示. 根据图线拟合得到方程t2=404.0l+3.5. 由此可以得出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 m/s2. 从理论上分析图线没有过坐标原点的原因

7、,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不应在小球经过最低点时开始计时,应该在小球运动到最高点开始计时;B开始计时后,不应记录小球经过最低点的次数,而应记录小球做全振动的次数;C不应作t2l图线,而应作tl图线;D不应作t2l图线,而应作图线.22(16分)如图所示.半径R=0.1m的竖直半圆形光滑轨道bc与水平面ab相切. 质量m=0.1kg的小滑块B放在半圆形轨道末端的b点,另一质量也为m=0.1kg的小滑块A,以的水平初速度向B滑行,滑过s=1m的距离,与B相碰,碰撞时间极短,碰后A、B粘在一起运动.已知木块A与水平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0.2.取重力加速度g=10m/s2. A、B均视为质点. 求 (

8、1)A和B碰撞前瞬间的速度大小vA; (2)碰后瞬间,A、B共同的速度大小v; (3)在半圆形轨道的最高点c,轨道对A、B的作用力N的大小. 23(18分)如图所示,在y0的区域内的沿y轴正方向的匀强电场,在y0的区域内有垂直坐标平面向里的匀强磁场. 一电子(质量为m、电量为e)从y轴上A点以沿x轴正方向的初速度v0开始运动. 当电子第一次穿越x轴时,恰好到达C点;当电子第二次穿越x轴时,恰好到达坐标原点;当电子第三次穿越x轴时,恰好到达D点. C、D两点均未在图中标出. 已知A、C点到坐标原点的距离分别为d、2d. 不计电子的重力. 求 (1)电场强度E的大小; (2)磁感应强度B的大小;

9、(3)电子从A运动到D经历的时间t. 24(20分)某种小发电机的内部结构平面图如图1所示. 永久磁体的内侧为半圆柱面形状,它与共轴的圆柱形铁芯间的缝隙中存在辐向分布、大小近似均匀的磁场,磁感应强度B=0.5T. 磁极间的缺口很小,可忽略. 如图2所示,单匝矩形导线框abcd绕在铁芯上构成转子,ab=cd=0.4m,bc=0.2m.铁芯的轴线OO在线框所在平面内,线框可随铁芯绕轴线转. 将线框的两个端点M、N接入图中装置A,在线框转动的过程中,装置A能使端点M始终与P相连,两端点N始终与Q相连. 现使转子以=200rad/s的角速度匀速转动. 在图1中看,转动方向是顺时针的,设线框经过图1位置

10、时t=0.(取=3) (1)求时刻线框产生的感应电动势; (2)在图3给出的坐标平面内,画出P、Q两点电势差UPQ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线(要求标出横、纵坐标标度,至少画出一个周期); (3)如图4所示为竖直放置的两块平行金属板X、Y,两板间距d=0.17m. 将电压UPQ加在两板上,P与X相连,Q与Y相连. 将一个质量m=2.41012kg,电量q=+1.71010C的带电粒子,在t0=6.00103s时刻,从紧临X板处无初速释放. 求粒子从X板运动到Y板经历的时间. (不计粒子重力) 29(12分)下表明是两组关于果蝇眼色遗传的杂交实验:实验一实验二P红眼白眼红眼白眼F1皆为红眼红眼白眼红眼:

11、白眼=1:1红眼白眼F2红眼:白眼=3:1:=1:1白眼性状只出现在雄果蝇中皆为红眼,皆为白眼请回答下列问题: (1)野生型纯种红眼果蝇培养瓶中偶然出现了一只白眼果蝇,说明白眼性状是 的结果。 (2)实验一的结果与孟德尔碗豆杂交实验相比不同点是性状的遗传与 有关。因此断定果蝇眼色的遗传属于 遗传。 (3)实验的结果证明了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 上。 (4)用遗传图解解释实验二中F1产生F2的现象。(显性基因用W表示,隐性基因用w表示30(18分)今年1月中旬以来,一场持久的特大冰雪灾害袭击了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严重的冰冻除了给灾区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外,更是令原本郁郁葱葱的森林成片倒状,

12、树木大量死亡,对南方的森林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 (1)对于植物体来讲,在遭遇冰雪时,如果气温是缓慢降低的,则植物细胞间隙会先结冰,细胞出现 现象,导致细胞液浓度 ,使细胞受到伤害。如果环境温度是骤然降低的,则细胞内会结冰,冰晶会破坏细胞的 系统,影响了 等代谢活动,导致细胞死亡。 (2)南方森林中的常绿阔叶林与北方落叶阔叶林相比,其对寒冷气候的适应性 。调查发现,此次冰冻灾害的粤北山区呈现以下特点:一般在海拔300米以上就可见到植物受害现象,500米至1300米植物受害情况为严重,1300米以上植物受害程度逐渐减轻。请分析1300米以上植物受害较轻的原因是 。 (3)从生态系统结构看,这次灾害最为严重的影响是 ,这种变化可能导致 性的丧失,打破生态系统原有的 ,现在科学家已经开展广泛的调查研究,为灾后重建制定科学的方案。 感谢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