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 回延安.docx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57660490 上传时间:2024-01-08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7.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课 回延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第二课 回延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第二课 回延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第二课 回延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二课 回延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课 回延安.docx(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课 回延安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2.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3.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让学生从朗读中理解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的真挚、炽热的感情。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用一首陕北民歌入题,让同学们体会陕北民歌的高亢悠扬的曲调,引出这种歌词的特点,导入回延安的讲授。二、检查预习情况。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字音。2.解释下面词语。(1)几回回:一回又一回。陕北方言里,量词的构成方式往往用叠字,表示数量多。课文中另有“一口口”“几辈辈”等,都有“一又一”的意思。(2)糜子:一种子实形

2、状像小米的没有黏性的黍类谷物。(3)脑畔上:课文指窑洞的顶上。(4)鸡毛信:抗战期间流行于根据地的一种黏附有鸡毛以表示需要迅速传递的紧急信件。(5)赤卫军:就是赤卫队,指我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里不脱离生产的人民武装组织。三、作者作品介绍。贺敬之,现代著名诗人,剧作家。1924年11月出生于山东峄县。1940年到延安,曾在鲁迅艺术学院学习、工作。1942年5月,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学习了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5年曾经与丁毅等人集体创作歌剧白毛女。1956年用陕北“信天游”民歌体的形式创作了诗歌回延安,影响较大。此后创作的桂林山水歌三门峡歌也成了诗人创作艺术的

3、高峰。这些抒情诗充分展示了诗人提炼生活的艺术才情,情真意切,构思精巧,音律生动。贺敬之的政治抒情诗如放声歌唱十年放歌雷锋之歌中国的十月等,在艺术形式上有新的探索,借鉴了国外政治抒情诗歌中的“楼梯式”,并将中国古典诗歌的韵律和对仗,以及民歌中的某些独特形式融入其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1956年作者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无限兴奋喜悦,因此写了这首诗,抒发了对延安的深切怀念,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

4、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四、赏析课文。1.朗读课文。2.总体感受诗歌。本诗共五个自然节,请分别用一两句话概括这五个自然节的主要内容。(交由学生讨论。)第一部分:抒写久别重逢延安的感触。第二部分: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第三部分:描绘会见亲人的热烈场景。第四部分:描画延安城的崭新面貌。第五部分: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五、感受全诗中心。本诗以“信天游”的形式,写诗人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激发了诗人无限兴奋和喜悦的心情,抒发了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深切怀念,对党和人民的

5、无限热爱之情。六、布置作业。1.朗读回延安,并为之配一首合适的乐曲。2.查找有关信天游的资料,选取一两个优美的信天游歌词,下一节课交流。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上一节我们留了一个作业,搜集优秀的信天游歌词,下面我们来交换作业,共同欣赏。二、赏析诗歌。1.诗人写作这首诗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2.诗的第一小节是如何新颖地写出作者临近延安时难以抑制的激动心情的?3.体会作者在第一节中是怎样通过一系列动词表现情感的?4.分析诗歌第二节的比喻修辞运用的与众不同之处。5.分析诗歌第三节是如何描绘诗人和亲人热烈欢聚的动人情景的。6.诗歌第四节运用哪种修辞描绘了延安城秀丽如画的新面貌?具体谈一谈。7.诗歌第

6、五节诗人除了歌颂延安人民对中国革命的伟大贡献,又表达了自己内心怎样的愿望?8.这首诗叠字的运用很有特点,有表事物的,有表数量的,有表情态和表颜色的,请从诗中找出十几个叠字词语,按上述类别加以分类。三、概括诗人是如何在诗中抒发感情的。诗人自始至终把握住了对母亲延安的感情,通过回延安、爱延安、会亲人、看延安、颂延安五部分内容来倾吐自己的激情。在抒情方式上,既有直接倾吐,又有间接抒情,或用动词,或描写,使感情抒发既酣畅淋漓,又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作品中思想感情一步步升华。诗人踏上延安的土地、见到延安的亲人,从“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一头扑在亲人怀”等诗句看出,诗人产生的是激动、

7、喜悦的感情;诗人回忆延安对自己的养育,描写和延安亲人欢聚畅谈的情景及看到延安的新面貌之后,爱延安、爱革命、爱人民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当诗人又要离别延安时,从结尾两句诗可以领会到诗人难舍难分的惜别之情上升到了巅峰。四、诗歌的艺术特点。1.夸张手法的运用。诗中写道“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极言亲人重逢说话之多。这种为了强调事物的某一特征,作夸大的描述的修辞方法,叫做夸张。又如“双手搂定宝塔山”“满窑里围得不透风”等等,高耸入云的宝塔山怎么搂得过来呢?满窑里真的被人围得一点儿风也透不进吗?这样写淋漓尽致地表达出诗人热爱延安、热爱延安亲人的思想感情以及延安人民热烈欢迎诗人的真挚情景。2.富于变化的句与句

8、之间的关系。(1)比兴关系:这是“信天游”中大量使用的。所谓“比”,即比喻。古人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所谓“兴”,即起兴。古人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信天游”每节的第一句常用“比”或“兴”,目的都是为了引出第二句的内容来。如“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这一节中,第一句是以“比”开头的,用羊羔吃奶比喻第二句战士的成长,目的是要说明延安母亲对延安儿女的养育之恩,同时也写出了延安儿女对延安母亲的眷恋之情。(2)并列关系:如“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此处极言延安发展变化后的崭新面貌。(3)顺承关系:如“老爷爷进门气喘

9、得紧: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这一节前一句写老爷爷进门喘气的动作神态,后一句写出老爷爷讲的话,上下句构成了顺承关系。3.动词的运用很有特色。诗歌第一节中选用了一连串的动词:“抓”“贴”“搂”“扑”,生动、形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踏上延安土地时的激动以及与亲人重逢时的喜悦。用“抓”而不用“捧”,用“贴”而不用“放”,这里表现诗人与延安关系的亲密无间和诗人珍爱延安土地的强烈感情。不用“抱”而用“搂”,是因为“搂”表示大幅度动作,富有力度,这就更加反映出作者内心的激动。至于“扑”字,更体现出“情动于中而行于外”,这些外在的动作,揭示了作者的内心情感,表达出了诗人见到延安亲人时的极度兴奋、喜悦。4.语

10、言的运用有鲜明的地方色彩。诗中的枣园、窑洞、宝塔山、糜子等带有延安的地方色彩;诗中所采用的信天游形式,是陕北民歌;诗中“登时”“莫要”“几根根”等,取自陕北方言。诗歌表达的是对延安的深厚感情,所以诗中景物的描写、形式的采用以及全诗的遣词造句,都带有鲜明的地方色彩,使诗的内容与形式达到了和谐统一。五、小结。回延安采用了“信天游”形式,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读起来让人激情澎湃。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我们感受到了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全诗除了真切的情感构成了诗的辐射源外,就是诗人对陕北风土人情的意象组合描写,更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美感。六、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2.背诵整首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