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教案模板7篇

上传人:工****文 文档编号:557654748 上传时间:2024-06-2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4.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化学教案模板7篇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中化学教案模板7篇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中化学教案模板7篇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中化学教案模板7篇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中化学教案模板7篇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化学教案模板7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化学教案模板7篇(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化学教案模板7篇 高中化学教案模板篇1 一、教材分析: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和应用的科学。要研究物质的宏观性质,必须从微观粒子入手,才能寻找到原因。化学学科涉及分子、离子、原子、质子、中子、核外电子等多种微观粒子,但最重要的是原子。只要了解了原子的结构,才可以进一步了解分子、离子结构,进而深入认识物质的组成和结构,了解化学变化规律。在初中,学生已初步了解了一些化学物质的性质,因此有必要让学生进入微观世界,探索物质的奥秘。通过本节了解原子构成、核素、同位素概念,了解质子数、中子数和质量数间的关系,为后续周期律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2、明确质量数和AZX的含义。 2.认识核素、同位素等概念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 提高同学们辨别概念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原子结构的研究,激发学生从微观角度探索自然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明确质量数和AZX的含义。 难点:认识核素、同位素等概念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四、学情分析: 同学们在初中已经有了关于原子结构的知识,所以这节课原子表示方法比较容易接受,但对于核素同位素的概念是新知识。 五、教学方法: 学案导学 六、课前准备: 学生学习准备:导学案 教师教学准备:投影设备 七、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八、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案填写,总结疑惑点

3、(主要以学生读答案展示的方式)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构成物质的微粒还有离子、分子等),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都都与原子结构密切相关,同种原子性质和质量都相同。那么原子能不能再分?原子又是如何构成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原子的几个概念。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核素和同位素 1、原子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在原子的中心,由带正电的质子与不带电的中子构成,带负电的电子绕核作高速运动。也就是说,质子、中子和电子是构成原子的三种微粒。在原子中,原子核带正电荷,其正电荷数由所含质子数决定。 (1)原子的电性关系:

4、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2)质量数:将原子核内所有的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加起来所得的数值,叫质量数。 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 (3)离子指的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带正电荷的粒子叫阳离子,带负电荷的粒子叫阴离子。 当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时,该粒子是阳离子,带正电荷; 当质子数(核电核数核外电子数时,该粒子是阴离子,带负电荷。 高中化学教案模板篇2 知识目标: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溶液的浓稀与溶液的饱和、不饱和这两组概念的区别。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突出的是要培养学生在实验基础上的分析能力和思

5、维能力。 2.利用实验和数据的结合,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实验的分析研究,培养学生沿着“问题实验分析结论”的思路,以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节的中心内容是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对从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教材一开始就提出一杯水里是否可以无止境地溶解糖或食盐这样的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带到要讨论的问题中来。接着教材分别安排了两组实验实验7-2、实验7-3和实验7-4,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只要条件固定,物质是不会无限制地溶解在溶剂中(彼此互溶者除外)

6、。由此为依据,通过教师的归纳和分析帮助学生建立起“饱和溶液的概念”。 1.通过实验7-2,学生应该了解: (1)要判断物质的溶解是否有限度,就必须确定“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这两个条件。 (2)当这两个条件不变时,物质溶解的确都各有其限度。学生有了这两点认识之后,就能比较容易理解:当溶质溶解达到它的限度时(如果条件不变),溶液就处在一种特殊的状态即饱和状态。这时的溶液就是该状态下此溶质的饱和溶液。 如何教学生判断是否达到了溶解的限度呢?教材用“不能继续溶解而有固体剩余的时候”,这是利用可直接观察到的宏观现象作为判断溶液饱和的一个依据。但是利用“有固体剩余”来判断溶液已达饱和,又一定要以“

7、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为前题,否则就没有意义。 实验7-3和实验7-4通过分析可以得到下列关系:对于大多数溶液来说: (1)说明当改变饱和溶液的任何一个条件时,饱和溶液的状态都会被破坏,成为“不饱和溶液”。 (2)从反面证明饱和溶液定义的叙述必须有两个前提为条件,否则就没有意义。 (3)客观上向学生介绍了使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的两种可能的方法,即升高温度或增加溶剂。至于相反过程,即由不饱和溶液转为饱和溶液,由于可能会引起物质的结晶析出,在本节暂不宜展开讨论。 2.为了消除学生把溶液的浓稀与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混为一谈,教材作了一段专门叙述。 通过实验7-5,利用刚刚建立起来的饱和与不饱和概

8、念及其判断方法,来分辨浓溶液与稀溶液,以及它们跟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区别,是很有说服力的,教师应很好利用这段教材,或讲解或指导阅读。在讨论时一定要向学生指明,溶液的浓稀,是指一定量溶剂中溶质的相对含量不同而言,与温度是否变化无关;饱和与不饱和是指溶质是否达到了最大溶解限度,受温度和溶剂的量两个条件的制约,表述的是溶液的一种存在状态,与溶液的“浓”、“稀”无关。 教学建议 (1)边实验、边分析、过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他们积极思维,逐步建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教师演示实验并给出一些数据,引导学生分析,逐步培养学生分析思维能力和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 高中化学教案模板

9、篇3 重点: (1)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 (2)分析溶液“浓”“稀”跟溶液饱和与不饱和这两组概念之间的关系和区别。 难点: 利用实验和数据结合,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溶液。为了对溶液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就需要将溶液作以分类: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演示实验7-2在10毫升水里分别加入食盐和硝酸钾固体,直至不能再溶解。 教师活动 提问:在实验演示过程中,溶液的温度是否改变?水的量是否改变?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目的:为学生观察实验提供了一定的方向,有利于学生分析实验结果。 教师活动演示实验7-2:在各盛有10毫升水的试管中;

10、分别缓慢加入氯化钠和硝酸钾固体,边加入边振荡,直到试管里有剩余固体不再溶解为止。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并回答以上提出的问题。 结论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教师活动提问:在提到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时,为什么一定要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呢? 学生活动学生动手做实验7-3。实验7-4,并思考以上问题。 目的: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活动分析讨论并总结该实验。 教师活动参与讨论并答疑,引导学生总结。 结论 (1)只有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饱和”和“不

11、饱和”才有意义 (2)当温度确定、溶剂量确定时,某溶液的饱和状态表示溶质溶解的最大值。 目的: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为下一节溶解度概念的建立做好铺垫。 教师活动说明:给定条件,溶液可分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在日常生活中,为了粗略表示溶液里溶质含量的多少,溶液常常习惯被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 2.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的关系 教师活动演示实验7-5:在各盛有10毫升水的试管中,分别加入2克食盐和0.1克熟石灰,振荡、并观察现象。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及所列数据,试判断正误。 目的: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投影)提供数据: 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溶解不同

12、物质的质量: 硝酸铵:192克 碳酸钙:0.0013克 食盐:36克 氢氧化钙:0.17克 判断: (1)在同一温度下,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2)饱和溶液是浓溶液。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总结。 结论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不过对于同一种溶质的溶液来说,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 教师活动指导阅读教材第134页:如何确定某溶液是饱和溶液? (四)总结、扩展 (1)溶液:在一定条件下可分为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不给定条件可分为浓溶液、稀溶液。 (2)扩展练习:试判断: 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在一定温度下,向硝酸钾溶液中加入少量

13、硝酸钾,如果溶液质量不变,则该溶液是饱和溶液。 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中的溶质多。 一定温度下,溶质的质量不改变,则无法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一定温度下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一定不能继续溶解硝酸钾。 两种不同溶质的饱和溶液混合,依然是饱和溶液。 高中化学教案模板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初步了解有关氮气和稀有气体的一些主要用途。 2.了解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以及如何加强对空气污染的防治。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了解空气的组成。 2.介绍空气污染的严重危害,以增加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用品 水槽、钟罩、燃烧匙、酒精灯、红磷。 教学过程 (提问) 下列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电灯发光(物理变化)爆炸(举例说明,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判断下列例子哪个是描述性质?哪个是表述变化的? (讲解)通常镁燃烧,酒精燃烧都是在空气中进行的。 (提问)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板书)第一节 空气 一、空气的组成和用途 (演示)实验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提问) 实验现象 为什么红磷燃烧时只消耗钟罩内气体的1/5,而不是全部呢? (阅读)课本有关内容,并简介人类对氧气的认识过程。 (板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