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史·阳休之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上传人:G*** 文档编号:557651774 上传时间:2024-06-2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9.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史·阳休之传》原文及翻译译文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北史·阳休之传》原文及翻译译文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北史·阳休之传》原文及翻译译文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北史·阳休之传》原文及翻译译文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北史·阳休之传》原文及翻译译文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史·阳休之传》原文及翻译译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史·阳休之传》原文及翻译译文(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北史阳休之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北史阳休之传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1、北史阳休之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北史阳休之传原文及翻译北史 原文: 阳休之,字子烈,俊爽有风概,好学,爱文藻,时人为之语曰:“能赋能诗阳休之。”孝昌中,杜洛周陷蓟城,休之与宗室南奔章武,转至青州。葛荣寇乱,河北流人,多凑青州。休之知将有变,请其族叔伯彦等潜归京师避之。多不能从,休之垂涕别去。俄而邢杲作乱,伯彦等咸为土人所杀,诸阳死者数十人,唯休之兄弟免。齐受禅,除散骑常侍,监修起居注。顷之,坐诏书脱误,左迁骁骑将军。文宣郊天,百僚咸从,休之衣两裆甲,手持白棒。时魏收为中书令,

2、嘲之曰:“义真服未?”休之曰:“我昔为常伯,首戴蝉冕;今处骁游,身被衫甲。允文允武,何必减卿?”谈笑晏然,议者服其夷旷。文宣崩,征休之至晋阳,经纪丧礼,与魏收俱至。尚书令杨遵彦与休之等款狎,相遇中书省,言及丧事,收掩泪失声,休之颦眉而已。他日遵彦谓曰:“昨闻讳,魏少傅悲不自胜,卿何容都不流涕?”休之曰:“天保之世,魏侯时遇甚深,鄙夫以众人见待,佞哀诈泣,实非本怀。”皇建初,兼度支尚书。昭帝留心政道,访以政术,休之答以明赏罚,慎官方,禁淫侈,恤人患,为政教之先。帝深纳之。休之多识故事,谙悉氏族,凡所选用,莫不才地俱允。简率不乐烦职典选稍久非其所好每谓人曰此官实自清华但烦剧妨吾赏适真是樊笼矣休之早

3、得才名,为人物所倾服,外如疏放,内实谨厚。少年颇以峻急为累,晚节以通美见称。魏收在日,深为收所轻,魏殂后,以先达见推。位望虽高,虚怀接物,为缙绅所爱重。隋开皇二年,终于洛阳。 (节选自北史阳休之传) 译文: 阳休之,字子烈,才华出众性格豪爽有节操,热爱学习,喜好文章辞藻,当时的人为此说道:“能作赋能写诗的只有阳休之。”孝昌年间,杜洛周攻破蓟城,阳休之和同宗向南逃到章武,又辗转到了青州。此时葛荣作乱,黄河以北的流离的百姓都聚集到青州。休之预料将要发生变乱,请求他的族叔阳伯彦等人悄悄返回京城避难。很多人都不听从他的劝告。阳休之流着泪告别众人离开了青州。不久邢杲叛乱,阳伯彦等人都被当地的人杀害,姓阳

4、的死者多达几十人,只有阳休之兄弟幸免于难。北齐接受禅让后,授任阳休之为散骑常侍,监修起居注。不久,阳休之因为撰写诏书出现错误而获罪,贬为骁骑将军。文宣帝郊祭天地,百官都跟在后面,阳休之穿着两裆甲衣,手里拿着一根白棍子。当时魏收担任中书令,嘲笑阳休之说:“义真穿朝服了吗?”阳休之说:“我从前担任侍中,头戴蝉冕;现在我担任骁骑将军,身穿衫甲。我能文能武,怎么就一定比不上你的呢?”阳休之依然谈笑风生情绪安宁,议论的人也佩服他的坦荡和旷达。文宣帝去世,征召阳休之到晋阳,让他负责操办丧礼,阳休之与魏收一起到达。尚书令杨遵彦与阳休之等人关系亲昵,他们在中书省相遇,当谈到文宣帝的丧事时,魏收失声痛哭,阳休之

5、只是皱着眉头而已。后来杨遵彦对阳休之说:“那天谈到文宣帝的丧事时,魏少傅悲痛不能控制,你为什么没有流泪呢?”阳休之说:“在天保时代,魏少傅当时得到的待遇很高,而鄙人我只是受到一般人的待遇,假装悲哀和哭泣,实在不是我的本意。”皇建初年,阳休之兼任度支尚书。孝昭帝对为政之道很用心,他向阳休之询问政治策略,阳休之回答说赏罚应该分明,为官之人要遵守规则,禁止骄奢淫逸,体恤百姓的疾苦,这些都是政策和教化百姓首要的事。皇上非常赞同阳休之的建议。阳休之记得很多先朝的掌故,熟悉氏族的情况,凡是他所选用的人才,没有不是才能和门第都很得当的。阳休之性格直率不乐于从事烦琐的事务,他长期掌管选拔官吏的工作,但心里并不

6、喜欢这项工作,他经常对别人说:“这个官职的确清高显贵,但是却非常烦琐,妨碍了我闲适之意,真像一只樊笼中的鸟。”阳休之很早就有才华和名声,被人们所钦慕和佩服,他表面好像很粗放,而实际上却很严谨厚道。他年轻时因为性情严厉急躁而受到牵累,晚年则因为博识友善而被人称赞。魏收在世时,阳休之很受他的轻视,魏收去世后,阳休之因为是有学问和有道德的前辈而被推重。他的官位和名望虽然很高,但他仍然能谦虚地待人接物,受到官吏们的热爱和尊重。隋朝开皇二年,在洛阳逝世。 北史阳休之传 2、北史崔悛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北史崔悛传原文及翻译北史 原文: 字长儒,状貌伟丽,善于容止。齐神武至信都,以为开府谘议参军。神武入洛,议

7、定废立。太仆綦俊盛言节闵帝贤明,可主社稷。作色而前曰:“若其贤明,自可待我高王。既为逆胡所立,何得犹作天子?若从俊言,王师何名义举?”由是节闵及中兴主皆废。更立平阳王,是为孝武。以建义功,封武城县公。天平中,授徐州刺史。初,为常侍,求人修起居注,或曰:“魏收可。”曰:“收轻薄徒耳。”更引祖鸿勋为之。又欲陷收不孝之罪,乃以卢元明代收为中书郎。由是收衔之。及收聘梁,过徐州,备刺史卤簿迎之,使人相闻收曰:“勿怪仪卫多,稽古力也。”收语蹇,急报曰:“崔徐州建义之勋,何稽古之有?”自以门伐素高,特不平此言。 以籍地自矜,每谓卢元明曰:“天下盛门唯我与尔,博崔、赵李何事者哉!”崔暹闻而衔之。神武葬后,又窃

8、言:“黄颔小儿堪当重任不?”暹启文襄,于是锁赴晋阳讯之不服暹引邢子才为证子才执无此言那出告子赡曰尊公意正应欲结姻陈元康赡有新生女,乃许妻元康子。元康为言于文襄曰:“崔名望素重,不可以私语杀之。”文襄曰:“若免其性命,当徙之遐裔。”元康曰:“合死。朝野皆知。公诚能以宽济猛,轻其罚,则仁德弥著,天下归心。”乃舍之。 五年,为东兖州刺史,复携冯氏之部。冯氏受纳狼籍,为御史劾,与俱召,诏付廷尉。寻别诏斩冯氏于都市,以疾卒狱中。历览群书,兼有辞藻。自中兴迄于孝武,诏诰表檄多所为。然性侈,耽财色,于诸弟不能尽雍穆之美,世论以此讥之。 (节选自北史崔悛传) 译文: 崔字长儒,相貌壮美,注重仪容举止。齐神武帝

9、(高欢)到信都,任命他为开府谘议参军。高欢进入洛阳,商议决定废弃或存置帝王的大事。太仆綦俊极力申说节闵帝贤明,可以主持国家大事立为君王。崔变了脸色上前说:“如果他还算得上贤明,那么自然可以等待我高王。既然是叛逆的胡人所拥立的,怎么还能当天子呢?如果听从綦俊的话,怎么还能称得上是义举呢?”因此节闵帝和安定王都被废黜。改立平阳王,这就是孝武帝。崔因为拥立孝武帝有功,被封为武城县公。东魏天平年间,任徐州刺史。起初,崔任常侍,找人修撰起居注,有人说:“魏收可以。”崔说:“魏收是轻薄之徒。”改请祖鸿勋修撰。又想诬赖魏收不孝之罪,就用卢元明取代魏收当中书郎。魏收因此记恨他。到魏收受聘出使梁朝,经过徐州,崔

10、准备了刺史的仪仗迎接他,派人相传告知魏收说:“不要怪仪仗卫士多,这是研习古代的做法。”魏收说话口吃,急忙回复说:“崔徐州有拥立皇帝的功劳,怎么要靠研习古代的例子?”崔自认为门第素来很高,对这句话心里特别感到不平。 崔以官宦门第自负,经常对卢元明说:“天下的豪门望族仅有我和你。博陵崔氏、赵郡李氏怎么能相比呢!”崔暹听说后记恨他。神武帝下葬后,崔又私下说:“黄颔小儿能当得起重任吗?”崔暹(听说后)启奏文襄帝。于是锁住崔押赴晋阳,讯问他,他不服。崔暹请邢子才作证,子才坚持说没有此言。邢子才出来,对崔愤的儿子崔赡说:“尊公的意愿,正想和陈元康结为亲家。”崔赡有个刚生下来的女儿,就许配给元康的儿子为妻。

11、元康就替他向文襄帝说:“崔名望向来很重,不能因为私下说的话就杀他。”文襄帝说:“如果要赦免他的性命,应当把他流放到远方。”元康说:“崔应该处死,朝野都知道。您如果能够宽容和严厉相辅而行(相互弥补),减轻对他的刑罚,那么仁德就越加显明,天下都归心了。”于是赦免了他。 北齐天保五年,任东兖州刺史,又携带冯氏部属。冯氏受贿名声不好,被御史弹劾,与崔一起被召见,下诏交付廷尉。不久皇帝另外下诏在都市斩了冯氏,崔因病死在狱中。崔博览群节,又有文采。从中兴年间到孝武帝,诏书诰命表草多是崔所写。然而本性奢侈,沉湎于财色,与各个弟弟不能和睦融合。当时舆论用这个来讥讽他。 北史崔悛传 3、北史苏绰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12、 北史苏绰传原文及翻译北史 原文: 苏绰字令绰,武功人,父协,武功郡守。绰少好学,博览群书,尤善算术。从兄让为汾州刺史,上饯于都门外。临别,谓日:“卿家子弟中,谁可任用者?”让因荐绰。文帝乃召为行台郎中。在官岁余,未见识。然诸曹疑事,皆询于绰而后定。所行公文,绰又为之条式。台中咸称其能。帝与仆射周惠达伦事,惠达不能对,请出外议之,乃召绰,告以其事,绰即为量定。惠达入呈。周文称善,谓曰:“谁与卿为此议者?”惠达以绰对,因称其有王佐才。帝曰:“吾亦闻之久矣。”寻除著作佐郎。 (北史苏绰传,有删改。) 译文: 苏绰字令绰,武功郡人,父亲名协,官任武功郡太守。苏绰年轻时很爱学习,博览群书,尤其精于计算

13、之法。他的堂兄苏让由京官出任汾州刺史,周文帝在长安城外为他饯行。临别之时,周文帝问苏让:“您家子弟之中,谁可任用?”苏让于是推荐了苏绰。周文帝就把苏绰召来,任命他为行台郎中。在位一年多还没得到周文帝的常识,但行台各部门的官员遇到疑难不决的事情,总是向他求教才作决定。对各部门发送的公文,苏绰又分门别类地为他们拟定行款格式。行台官员都称赞他的才干。一次周文帝与仆射周惠达讨论政事,惠达答不上来,请求允许出外找人商议,于是召来苏绰,把所讲座的事情告诉他,苏绰即刻为他酌情裁定。惠达入内呈报。周文帝连声叫绝,并向他说:“是谁替你出这个主意的呢?”惠达以苏焯作答,接着称赞他有辅佐帝王的才能。周文帝说:“我也

14、听说很久了呢。”不久他就任命苏绰为著作佐郎。 周书苏绰传北史苏绰传 4、北史柳謇之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北史柳謇之传原文及翻译北史 原文: 柳謇之字公正。謇之身长七尺五寸,仪容甚伟,风神爽亮,进止可观。为童儿时,周齐王宪尝遇謇之于途,异而与语,大奇之。因奏入国子,以明经擢第,拜宗师中士,转守庙下士。武帝尝有事太庙,謇之读祝文,音韵清雅,观者属目。帝善之,擢为宣纳上士。及高祖作相,引为田曹参军,仍谘典签事。 开皇初,拜通事舍人,寻迁内史舍人,历兵部、司勋二曹侍郎。朝廷以謇之有雅望,善谈谑,又饮酒至一石不乱,由是每梁、陈使至,辄令謇之接对。后迁光禄少卿。出入十馀年,每参掌敷奏。会吐谷浑来降,朝廷以宗女

15、光化公主妻之,以謇之兼散骑常侍,送公主于西域。俄而突厥启民可汗求和亲,复令謇之送义成公主于突厥。謇之前后奉使,得二国所赠马千馀匹,杂物称是,皆散之宗族,家无馀财。仁寿中,出为肃州刺史,寻转息州刺史,俱有惠政。后二岁,以母忧去职。 炀帝践阼,复拜光禄少卿。大业初,启民可汗自以内附,遂畜牧于定襄、马邑间,帝使謇之谕令出塞。及还,奏事称旨,拜黄门侍郎。 时元德太子初薨,朝野注望,皆以齐王当立。帝方重王府之选,大业三年,车驾还京师,拜为齐王长史。帝法服临轩,备仪卫,命齐王立于西朝堂之前,北面。遣吏部尚书牛弘、内史令杨约、左卫大将军宇文述等,从殿廷引謇之诣齐王所,西面立。牛弘宣敕谓齐王曰:“先帝立我于西朝堂,从内送王子相于我。于时诫我曰:以汝幼冲今令子相作辅于汝事无大小皆可委之无得昵近小人疏远子相若从我言者有益于社稷。吾受敕,奉以周旋,不敢失坠。微子相之力,吾无今日矣。若与謇之从事,一如子相也。“又敕謇之曰:“今以卿作辅于齐,善思匡救之理,副朕所望。“时齐王正擅宠,左右放纵,乔令则之徒,深见昵狎。謇之虽知其罪失,不能匡正。及王得罪,謇之竟坐除名。 卒于洭口,时年六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