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乡村振兴调研报告.docx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57650414 上传时间:2024-03-1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4.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推进乡村振兴调研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推进乡村振兴调研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推进乡村振兴调研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推进乡村振兴调研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推进乡村振兴调研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推进乡村振兴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进乡村振兴调研报告.docx(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情况的调研报告今年是推进乡村振兴关键之年,为全面了解和掌握我县乡村振兴工作取得的成效,总结成功经验,找出差距不足,弥补短板弱项,促进我县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根据县人大常委会2023年工作要点,8月上旬,县人大常委会组成调研组,结合全县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代表集中视察,深入到x、x、x等乡镇,重点围绕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抓政策落地和项目实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情况等方面内容,对全县乡村振兴开展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基本情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

2、期十分重要的工作。近年来,县人民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围绕加快建设“人民满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x”奋斗目标,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多措并举加强乡村建设治理,多头并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坚持落实民生兜底保障各项政策,有效推进了乡村振兴战略取得新进展新成效。一是加大扶持力度,推动乡村振兴提质增效。县人民政府制定出台x县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施方案x县2023年乡村建设行动工作要点等文件,始终保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政策延续性,确保巩固脱贫成果的稳定性。按照财政

3、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用于产业发展比重提高到x%以上的要求,2023年安排财政衔接资金x亿元发展产业类项目x项,打造养殖示范乡镇x个、示范村x个,畜禽饲养总量达到x万头(只)。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加快推进河那坡村生态蔬菜产业园、百誉现代设施农业产业园(二期)等x个农业产业园建设,新建日光温室、钢架暖棚x万平方米,改造大棚x座。二是加强环境治理,提升农村生活生态品质。加强自然生态保护,狠抓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突出做好“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切实改变了过去农村环境“脏乱差”的局面。为不断提高乡村建设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2023年高标准编制审批“多规合一”村庄

4、规划x个,打造省市县乡村振兴示范村x个,建成高标准农田x万亩,实施农村饮水管网改造提升x公里,自然村组通硬化路x公里,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x户,抗震农房改造x户,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改造x座。三是注重监测帮扶,巩固脱贫成果成效显著。县人民政府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积极探索构建“四网联动”立体化动态排查、多措并举精准化分类帮扶、“三级协同”的“三步走”模式,依托“甘肃一键报贫”系统推动防返贫监测全覆盖,分层分类落实x户重点监测对象“一户一策”。将今年x%的财政衔接资金x亿元安排用于产业发展,规划实施产业类项目x个,因地制宜发展中药材、草牧、

5、马铃薯、果菜等特色产业。高标准编制审批“多规合一”村庄规划x个,打造省市县乡村振兴示范村x个,逐步形成了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提升的乡村建设格局。四是突出特色亮点,农村项目建设稳步推进。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x万元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项目。按照“以奖代补”的方式,投入x万元扶持x户脱贫户、三类监测户和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户(脱贫户、三类监测户)发展以马铃薯种薯扩繁为主的种植业和以牛、羊、圈舍为主的养殖业。投入资金x万元扶持x个乡镇建成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x个x亩;投入资金x万元,在x个乡镇种植中药材示范种植基地x万亩。投入资金x万元,扶持渭阳乡适度规模户;投入资金x万元,扶持文峰镇

6、等x个乡镇x个村打造肉牛养殖专业村。投入资金x万元,扶持文峰镇荣丰村等x个乡镇x个村通过新建农机合作社壮大村集体经济;投入资金x万元,扶持巩昌镇等x个乡镇通过提升设施农业、养殖业等壮大村集体经济发展。二、存在的问题县人民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持续发力,在乡村振兴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与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县委工作要求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一些差距和不足。一是巩固成果任务依然较重。全县脱贫人口和“三类”监测对象分别有x万人和x万人,占到全市的x%、x%,覆盖所有乡镇和行政村,易返贫致贫的不确定因素较多。另外,全县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中,有患大病人口x万人

7、、慢性病人口x万人、残疾人口x万人、高中阶段在校学生x万人,这部分群体突发性和刚性支出较大,需持续加大监测帮扶力度。二是稳定增收基础还不稳固。全县农业产业发展水平整体较低,产业链条短,生产经营规模化、集约化、组织化程度不高,新兴经营主体联农带农作用发挥不明显,部分脱贫村集体经济收入还不稳定,脱贫人口收入低而不稳,“低”主要是脱贫户中还有x户人均收入低于x元;“不稳”主要是2022年脱贫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x元,其中产业经营性收入仅有x元、占比x%,还是过度依赖劳务输转。三是基础设施还有较大欠账。全县x个原非贫困村在脱贫攻坚期间投入有限,村容村貌、基础设施等“相对短板”较为明显,加之自然灾害易发频

8、发,农村道路、供水管网、堤坝、房屋等基础设施因灾受损的几率较大。全县还有x公里村组道路尚未硬化,农村供水阶段性不稳定,有x万户脱贫户及监测户没有卫生厕所。四是科技支撑能力还不够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和优良品种、先进适用技术普及率不高,目前全县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仅为x%;耕种收全程全面机械化程度偏低,劳动生产率不高,农业生产投工投劳较大,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仅为x%,依靠科技进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动能不足。三、工作建议县人民政府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全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一要凝聚共识,筑牢

9、乡村振兴基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新时期“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县人民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要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持之以恒统筹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各项工作,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要坚持底线思维,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做好风险预见预判预案,在个人申报、干部走访、部门筛查预警三个渠道基础上,落实好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及时核实处置群众反映的问题线索,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做到不漏一户一人,坚决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要继续聚焦2022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x万元的1万户x万名脱贫人口和监测人口,组织开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重点工

10、作“回头看”,确保稳定实现“两个高于”目标。要配齐配强乡镇干部,加强村级干部队伍建设,特别是加快乡村年轻干部的培养。资金投入、金融支持等政策要素都要向“三农”倾斜,在农业保险、农村交通、安全饮水、住房保障、养老服务、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加快补齐短板,为乡村振兴奠定良好的基础。二要示范引领,加强推进全面振兴。示范建设应尽量覆盖到更多的乡镇和村居,更好地发挥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未覆盖到的地方,要深入广泛宣传乡村振兴政策和示范成果,增强乡村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自然禀赋和区位条件设计振兴目标。乡镇要克服等靠要思想,积极主动筹措资金,广泛发动社会资本参与,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示范村、示范点。相关部门要

11、适应乡村振兴战略新要求,整合资金,联动配合,聚焦发力,把示范镇、村建设成为乡村振兴美丽风景线,努力实现以点带面、由线到片的全面振兴。三要加大投入,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如何实现产业振兴。要重点扶持优势产业,注重品牌带动,大力培育一批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的国家和省级名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并对同类产品进行整合提高,避免无序竞争。要着力推动三产融合,促进农业生产由简单粗放的种养殖模式向高效生态农业转型升级,并拉长产业链,增强农村产业竞争力。同时,大力发展优质农产品电子商务、乡村休闲旅游等,加快培育乡村新业态。要积极引入农业院校、科研单位在我县建立科研基地,推进农业农村适用技术在全县的

12、落地转化,提升农业生产的科技利用率,努力打造一批产业链条全、示范带动强的现代化乡村产业园、田园综合体等产业发展平台。要继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三位一体”合作体系和农村要素配置改革,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及农户开展经营合作,促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发展“一村一品”,带动农民增收。四要多点发力,强化乡村建设治理。结合行政村规模调整和国土规划调整,结合地域特色及时修编村庄规划,按照乡村规划确定的特色村、重点村、一般村,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分类建设,引导村庄个性发展。坚持因村制宜、突出特色,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县城+文峰、x”一体化发展,支持城郊乡村发展设施农业、休闲采摘、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扶持边远山区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林则林,持续完善基础设施,全面改善人居环境。构建完善“五治融合”乡村治理新格局,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做细做实宣传引导、纠纷化解、权益保护、安全保障、村民自治等工作,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全力打造形态美、生产美、生活美、人文美的“四美”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同时,乡村产业振兴和生态环境的改善离不开人才、文化和组织振兴的支撑,农村本土人才、职业农民的培育,乡村文化建设和乡村治理水平的提升也要不断加强、同步推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