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命题作文审题立意六法专题辅导.doc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57639633 上传时间:2023-08-0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命题作文审题立意六法专题辅导.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命题作文审题立意六法专题辅导.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命题作文审题立意六法专题辅导.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命题作文审题立意六法专题辅导.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命题作文审题立意六法专题辅导.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命题作文审题立意六法专题辅导.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命题作文审题立意六法专题辅导.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语文命题作文审题立意六法 近几年,高考命题作文题形成一种“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形势,不得不引起我们语文教师和考生的高度重视。譬如2006年北京卷的北京的符号、上海卷的我想握住你的手、天津卷的愿景等;2007年江苏卷的怀想天空、上海卷的必须跨过这道坎、湖南卷的诗意地生活等;2008年天津卷的人之常情、安徽卷的带着感动出发、湖北卷的举手投足之间、重庆卷的在自然中生活、浙江卷的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江苏卷的好奇心、广东卷的不要轻易说“不”。以上所举的这些高考命题作文题让我们感到高考命题作文已经和新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在这里,笔者对命题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以起抛

2、砖引玉之作用。 一、探究寓意法 寓意通常是指所指对象的比喻义或象征义,有些作文题目,除了直白说法以外,还有一种比喻说法或者象征说法,“探究寓意法”就是探究其比喻义或象征义的方法。对于寓意性的命题作文审题立意要注意两点:(1)寓意性的命题作文,当然可以写它的本义,但一般不是“就事论事”地写它的本义,而是重点写出它的寓意,即便你的作文要从其本义入手,但最终还得要写出它的寓意,这样才会使主题得到开掘。(2)寓意性的命题作文题往往是一种具体事物,因此,它的寓意就有一种开放性的特点。这就要求作者捕捉到自己最熟悉而又理解最深的一点去写作文。否则,就难以把作文写得情文并茂。 【典例精选】2006年高考作文(

3、辽宁卷) 题目:肩膀。要求: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肩膀”是一道寓意(比喻义)性的命题作文题,实体的肩膀谁都知道,但要写成作文就一定得找到实体意义之外的意义,即“肩膀”的深层次含义比喻义、象征义。肩膀是用来干什么的呢?担当、承受;是用来承担什么的?责任、勇气等。只有这样立意,才算读懂了“肩膀”的比喻义或内涵。接下来要确立所写的中心论点,作者可以捕捉到自己最熟悉而又理解最深的一点(寓意)去写作文。例如你若对肩膀的寓意“担当”理解最深,那么可以依托着“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等来写。类似的题目还有如2007年高考作文上海卷的必须跨过这道坎中的“坎”,其寓意(比喻义)为

4、“成长、发展、前进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困难、矛盾和不合。如家庭变故、升学挫折、心理失衡等”。又如2007年高考作文安徽卷的提篮春光看妈妈中“春光”比喻(象征)“希望”“真诚的心”“浓浓的爱”等。 【类题训练】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天,公司总经理叮嘱全体员工:“谁也不要走进8楼那个没挂牌的房间。”但他没解释为什么。在这家效益不错的公司里,员工们都习惯了服从,大家牢牢记住了领导的吩咐,谁也不去那个房间。一个月后,公司又招聘了一批年轻人,同样的话,总经理又向新员工重复了一遍。而有个年轻人偏偏想去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同事们纷纷劝他,冒这个险干吗,不听总经理的话有什么好果子吃?而小伙子执意要去

5、看个究竟,他轻轻地叩门,没有人应声。他随手一推,门开了,不大的房间中只有一张桌子,桌子上放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拿这张条子给总经理。”小伙子很失望,但既然做了,就做到底,他拿着纸条去了总经理办公室。当他从总经理办公室出来时,不但没有被解雇,反而被任命为销售经理。 请以“虚掩着的门”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自定立意,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命题作文题“虚掩着的门”是一个偏正式短语,“门”是中心词,它的本义是指房屋、车辆等的出入口,它的比喻义(寓意)是指人生、事业等的出入口。“虚掩着”是修饰语,点明了“门”的特点只要去推,便可打开。如果你的写作选择了本义实指的“门”,那

6、么这扇“虚掩着的门”在文中就可以作为一个意象、一个道具、一个细节等,由此来生发出为文、为事、为人之道,最后文章的中心可能还要升华到“门”的比喻义、象征义、双关义上。如果你的写作选择了比喻义的“门”,那么这扇“虚掩着的门”在文中就可以作为主旨的凝结点知识的大门是虚掩着的,只等“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的人去推开;生活的大门是虚掩着的,只等“能体味爱心,而又能付出爱心”的人去推开;事业的大门是虚掩着的,只等“勇于开拓,敢于创新”的人去推开等等。 二、增补信息法 有一些命题作文题比较宽泛,有时让人摸不着边际,可以采用“增补信息法”,即在理解命题作文题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在题目的前或后或

7、中间加上限制词,增补新的信息或新的因素,从而达到缩小外延、化大为小、明确范围、方便入题旨的目的。 【典例精选】2008年高考作文(湖北卷)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你走过一棵树,树枝低垂,你是随手把树枝折断丢弃,还是弯身而过?一只长了癣的流浪狗走近你,你是怜悯地避开,还是一脚踢过去?电梯门打开,你是谦抑地让人,还是霸道地推人?一个盲人和你并肩路口,绿灯亮了,你会搀那盲者一把吗?你与别人如何擦身而过?你怎么从小贩手中接过找来的零钱?你如何低头系上自己松了的鞋带?你,独处时如何与自己相处? 请根据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展开联想,思考如何对待自然,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自己。自选角度,以“

8、举手投足之间”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自定立意,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举手投足之间”是一个偏正结构的短语,题目所涉及的范围很广,在审题时,可以先把它当成是半命题作文,运用“增补信息法”,增补新的信息,将短语补充成一个句子,在补充完善中确定中心论点。比如“透过举手投足之间进行思考”“体味举手投足之间的感情”“举手投足之间,能反映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举手投足之间,反映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举手投足之间,反映一个人的品质和学问”“举手投足之间,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可以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甚至可以改写一个民族的历史”等等。然后取其一点入题。 【类题训练】 题目:担当,在词典里的意思

9、是“接受并负起责任”。担当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行动。担当可以为自己、他人,也可以为国家、民族你对“担当”有着怎样的体验或感悟,请以“担当”为题,写一篇文章。 【审题指导】 运用“增补信息法”补充成分,一是可以补充宾语,回答出“担当”的对象,如“担当责任”“担当义务”“担当道义”等;二是可以补充主语,回答谁“担当”,如“我担当责任”“每个人担当义务”“教师担当道义”等。这样选择其中自己最熟悉而又理解最深的一点去写即可。 三、明确重心法 所谓“重心”是指命题作文题目中最能体现题旨的关键字词,也就是写作的重点。偏正结构的题型,其表意重心往往在“偏”的部分。考生在审题时要重点对表修饰或限制的“偏”的部

10、分进行深入思考,才可能使自己的立意不走偏。 【典例精选】 2007年高考作文(湖南卷) 题目: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与感受,以“诗意地生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注:(1)注意题目中的“地”字。(2)不得抄袭。 【审题指导】 “诗意地生活”其表意重心在“诗意”上,所以审题时就要紧扣“诗意”二字,“诗意”是什么?“诗意”不仅是诗情画意,更是一种心灵的和谐,是一种超越物质的心态,是一种乐观豁达的精神等。那么,“诗意地生活”就是用一种超越物质的心态或乐观豁达的精神去面对生活。如果考生眼睛只盯着中心词“生活”,而没有仔细思考修饰语(重心)“诗意”的含义,立意就会走偏。 【类题训练】 题

11、目:以“世界因你而精彩”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审题指导】 本题是一句完整的句子,有三个因素“世界”“精彩”“你”,那么哪个是审题立意的重心呢?句子主干是“世界精彩”,状语是“因你”,我们说题目的表意重心往往在“偏”的部分,也就是说审题立意的重心在“因你”上,认真审题后发现,这里的“你”既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既可以指某个人,也可以指一个群体。行文的重点应是“你”,如我的人生(世界)因母亲(你)而精彩,社会(世界)因你(助人为乐者、富有爱心者、默默耕耘者等)而精彩,我的世界因你(李白、苏轼、李清照等)而精彩等。从以上几个立意看,出彩点在于“你”这个“偏”的部分。 四、以问领想法 “

12、以问领想法”就是通过对题目进行不同角度的提问来打开思路的方法。一般可针对题目提“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问题,并自问自答。“以问领想法”可使考生多角度地审视题目,发散思维,最终使中心论点周密而深入。 【典例精选】 2008年高考作文(重庆卷) 题目:现代汉语词典对“自然”的释义有:(1)自然界。(2)自由发展;不经人力干预。(3)不勉强;不局促;不呆板。 请以“在自然中生活”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审题指导】 对于这个题目,可以运用“以问领想法”,例如:“自然”指什么?“自然”不仅指大自然,还有“自由发展”“不勉强”“不局促”“不呆板”等义,如果从这个角度立意,可以从个人成长的角度来说,我们

13、要按照自己的个性来发展,成长中不能勉强自己,要顺其自然。我们还可接着自问自答: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在“在自然中生活”?在自然中生活,必须不雕饰,不矫揉,不虚伪,不做作;在自然中生活,必须始终保持一颗闲适淡泊的自然的心。我们为什么要“在自然中生活”呢?因为我们离不开自然,我们要关心自然,回归自然,享受自然,自然不仅是我们的生存环境,也是我们的精神依托。这样立意就明显了。 【类题训练】 题目:请以“走出这个圈子”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此题可通过“以问领想法”来打开思维的闸门。自问:这个圈子是一个怎样的圈子?自答:题目中的圈子,指的是一个现实的环境、一种

14、生活的状态。自问:为什么要走出这个圈子?自答: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这个圈子于人们而言,更多时候是一种困扰,一种束缚,制约、阻碍着人们的发展。自问:怎样走出这个圈子?自答:看清这个圈子,认识自己,须要理智的抉择。自问:走出这个圈子以后将会怎样?自答:走出这个圈子,是绝境后的柳暗花明;走出这个圈子,是迷惘时的茅塞顿开;走出这个圈子,将有另一片艳阳天空。“以问领想法”不仅解决了审题立意问题,有时也解决了行文的结构问题,如此例。 五、化意为象法 有些命题作文题目或题目中的某个词语仅仅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这时,我们如果仅从抽象的概念出发来审题立意的话,就很难找到突破口。只要我们化抽象的概念为具体可感的

15、形象或事物或事例就容易多了。此法称为“化意为象法”。 【典例精选】 2006年高考作文(湖南卷) 题目:“意气”一词,现代汉语词典列有三个义项:(1)意志和气概,如意气风发;(2)志趣和性格,如意气相投;(3)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如意气用事。请联系你自己的感受和认识,以“谈意气”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审题指导】 “意气”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虽然题目中的提示已经给出了三个义项,但考生依然较难把握其立意。是肯定还是否定“意气”呢?我们可采用“化意为象法”进行审题立意,将“意气”这个抽象的概念转化成许多具体可感的形象或事物或事例等。例如:为朋友两肋插刀是意气,勇斗歹徒是意气;苏武牧羊是意气,张骞出使西域是意气,项羽乌江自刎是意气;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是意气,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意气,毛泽东的“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粪土当年万户侯”是意气等。如此,我们下笔就有方向,同时,也便于行文。“化意为象法”其实是一种联想发散思维法。 【类题训练】 题目:请以“考验”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审题指导】 “考验”是个抽象的概念,我们可运用“化意为象法”,将“考验”转化成许多具体可感的形象或事物或事例,例如:苏武牧羊是考验;司马迁受宫刑是考验;屈原终不屈于浑浊的现实,自身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