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个禅经佛理的经典故事.doc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57637048 上传时间:2022-11-18 格式:DOC 页数:49 大小:2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01个禅经佛理的经典故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101个禅经佛理的经典故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101个禅经佛理的经典故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101个禅经佛理的经典故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101个禅经佛理的经典故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01个禅经佛理的经典故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01个禅经佛理的经典故事.doc(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01个禅经佛理的经典故事(1-21)1盲人点灯 一个禅师走在漆黑的路上,因为路太黑,行人之间难免磕磕碰碰,禅师也被行人撞了好几下。他继续向前走,远远看见有人提着灯笼向他走过来,这时旁边有个路人说道:“这个瞎子真奇怪,明明看不见,却每天晚上打着灯笼!” 禅师也觉得非常奇怪,等那个打灯笼的盲人走过来的时候,他便上前问道:“你真的是盲人吗?”那个人说:“是的,我从生下来就没有见过一丝光亮,对我来说白天和黑夜是一样的,我甚至不知道灯光是什么样的!” 禅师迷惑了,问道:“既然这样,你为什么还要打灯笼呢?你甚至都不知道灯笼是什么样子,灯光给人的感觉是怎样的。” 盲人说:“我听别人说,每到晚上,人们都变成

2、和我一样的盲人了,因为夜晚没有灯光,所以我就在晚上打着灯笼出来。” 禅师非常震动地感叹道:“原来你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别人!” 盲人沉思了一会儿,回答说:“不是,我为的是自己!” 禅师更迷惑了,问道:“为什么呢?” 盲人答道:“你刚才过来有没有被别人碰撞过?” 禅师说:“有呀,就在刚才,我被两个人不留心碰到了。” 盲人说:“我是盲人,什么也看不见,但我从来没有被人碰到过。因为我的灯笼既为别人照了亮,也让别人看到了我,这样你们就不会因为看不见我而撞到我了。”禅师顿悟,感叹到:“我辛苦奔波就是为了找佛,其实佛就在我的身边啊!”禅思禅悟:点灯照亮别人的同时,更照亮了自己。这就是助人为乐的道理。在生活中

3、,我们应该时刻记得;帮助别人也就等于帮助自己。2逆子变孝据佛为老婆罗门说禅语记载,其中有一个老婆罗门乞讨度日,后又被儿子接回家养孝的故事:一天,释迦牟尼到舍卫城去化缘,路遇一个年迈的婆罗门,也托着一只乞钵,撑着拐杖在挨家挨户地乞讨食物。释迦牟尼见他衣衫褴褛,神情凄苦,便问道:“老人家,您这么大年龄,为什么不在家里按享清福安享清佛,却在街上向人乞讨呢?”老婆罗门回答:“世尊啊!我原来是个富商,因为年事已高,所以把财产全都交给了儿子管理,又为他娶了媳妇。但没有想到,儿子拿到钱财娶了妻,不仅对我粗声恶气起来,还把我赶出家门。我实在没有办法,才向人要饭糊口啊!”释迦牟尼听了老婆罗门的叙述,便大发慈悲,

4、对他说道:“您只要跟我学一首禅语,然后回家您对儿子宣说这首禅语,一定会改变现在凄凉的生活。”于是释迦牟尼哦对他念了一首禅语,老婆罗门牢牢记住了这首禅语,回到家中,马上向家人复诵一遍这首禅语。他的儿子听了,十分羞愧,连忙跪在地上,向他请罪,并连连说:“父亲啊,赦免我的罪孽吧!请您马上回家来住。”老婆罗门回家后,儿子亲自替他洗澡擦身,为他换上崭新的衣服,还将他奉为一家之主,使他能够安享晚年之福。释迦牟尼所说的禅语,正是对儿子种种忤逆行为的鞭挞。禅语中首先叙述了老婆罗门对儿子的百般宠爱,为了他辛苦赚钱,又为他聘礼娶妻。但儿子却忘了养育之恩,不知道尊重老人,将父亲赶出家门。这就如老马没用了,就不给它吃

5、麦子一样,不孝之子剥夺了老夫在家吃饭的权利,他只能靠乞讨要饭以求活命。陪伴他的只有一根拐杖。 正是这些内容,震撼了老婆罗门儿子的心灵,使他万分羞愧,从此细心照料父亲,使父亲安度晚年。禅思禅悟:有些人对父母长辈很不礼貌,轻则谩骂,重则殴打,殊不知上行而下效,孩子长大了这样对你,岂不是自食其果?老人像挂在西山上的太阳,他们的光辉和热快要消失了,作为晚辈更加应该行孝道,尊重他们现在还剩下的一片余晖。 3泥中莲花在日本,耕田的农民被视为贱民,连出家当和尚的资格都没有。无三禅师虽然出身贱民,但是他一心皈依佛门,于是假冒士族之姓,了却了自己的心愿。无三禅师后来被众人拥戴为主持。举行就任仪式那天,有个人突然

6、从大殿跳出来,指着法坛上的无三禅师,大声嘲弄道:“出身贱民的和尚也能当主持,究竟是怎么回事啊?”就任仪式庄严隆重,谁也没有想到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众僧被眼前发生的事弄得不知所措。在这种情况下,谁都不能来阻止这个人说话,只好屏息噤声,注视着事态的发展。仪式被迫中断,场上静的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见,众人都为无三禅师捏了一把汗。面对突如其来的发难,无三禅师从容地笑着回答:“泥中莲花。”绝对的佛禅妙语!在场的人全都喝彩叫好,那个刁难的人也无言以对,不得不佩服无三和尚的深湛佛法。就任仪式继续进行,这突然的刁难并没有对仪式有什么影响,由于禅师的佛禅妙语,更增加了他的威信,众人更加拥护他了。禅思禅悟:人无贫

7、富贵贱之分,每个人最终的人生都与自身的信念和追求相关,一句“泥中莲花”正是真实写照。4居士与高僧有一个年轻的居士,前去拜访一位高僧。他们从早上一只谈到中午,到了吃饭的时间,寺院中的侍者看两人谈得十分投机,便为两人准备了一大一小两碗面。高僧看了一下面条,将大碗推到居士面前,说道:“你吃大碗的吧!”按照常理,居士应该将大碗再推回高僧面前,以示恭敬,可是居士一点都没有推让,而是非常自然地接过大碗就吃了起来。高僧见他这样,不由皱起了眉头,心里想:“本以为他慧根不浅,可是居然一点都不懂得礼仪!”居士吃完后,看见高僧根本就没有动筷子,并且脸有愠色,便笑着问高僧:“师傅为何不吃?”居士见高僧一语不发,便恭敬

8、地说:“我确实是饿了,只顾自己狼吞虎咽,的确有失礼之处。然而我将你推给我的大碗面再推回到您的面前,那不是我的本愿。既然不是我的本愿,我为什么要那样做呢?我要问师傅,你推我让的目的是什么?”高僧答:“吃饭。”居士严肃地说:“既然目的是吃饭,您吃是吃,我吃也是吃,何必再你推我让!难道您吧大碗让给我不是真心的吗?如果不是真心的,那您为什么要那样做呢?”禅思禅悟:很多时候,在中国人的观念中谦让客气是一种礼貌的表现,但往往违反自己的心意。殊不知礼仪只是一种形式,而拘泥于礼仪的形式不过是虚假的表现,坦率真诚才是做人的真谛。5追求幸福的妙方佛陀在世时,有一位黑氏梵志来到佛陀的座前,两手拿了两个花瓶站在佛陀的

9、面前,想把这两瓶花奉献给佛陀。佛陀见了,对他说:“放下。”梵志以为佛陀叫他把花瓶放下,立刻把左手的花瓶放下。佛陀又说:“放下。”梵志以为佛陀要他把右手的那个花瓶也放下来,所以又把右手的花瓶放。佛陀还是对他说:“放下!”梵志非常不解地问道:“我已经两手空空,没有什么可以再放下的了。请问佛陀,现在我还应该放下什么?”佛陀说:“我让你放下,并不是叫你放下手里的东西。我要你放下的是你的六根、六尘和六识。当你把根、尘、识都放下时,你就再也没有什么负担,没有什么压力,你就可以从生死的桎梏中解脱出来了。”梵志抓了抓自己的脑袋,心想:“我真愚昧啊!我到这里来的目的就是为了这个放下,为了精神的解脱和思想的自由自

10、在。”他终于悟到了“放下”的真义“放下”心中的一切贪欲、愤恨和妄想,自由自在地生活。禅思禅悟:人生在世,有太多的东西放不下。如果我们都像佛陀指示的那样能够放下,便不失为一条幸福解脱之路。“放下、再放下”,可以说是一条追求幸福的妙方。6一村菊香禅师院子里种了一棵菊花,第三年的秋天,院子成了菊花园,香味一直传到了山下的村子里。凡是来寺院的人都忍不住赞叹道:“好美的花儿呀!”一天,有人开口,向禅师要几棵花种在自家院子里,禅师答应了。他亲自动手挑选开得最鲜艳、枝叶最粗的几棵,挖出根须送到了别人家里。消息很快传开了,前来要花的人接连不断。在禅师眼里,这些人一个比一个知心、一个比一个亲近,都要给。不多日,

11、院里的菊花就被送得一干二净。没有了菊花,院子里顿时黯然失色。弟子们看到满院的凄凉,说道:“真可惜!这里本应该是满院香味的,现在一棵菊花也没有了。”禅师笑着对弟子说:“你想想,这样岂不是更好,三年后一村菊香!”“一村菊香!”弟子们不由心头一热。眼前浮现出一村菊花盛开的美好景象。禅师说:“我们应该把美好的事与别人一起分享,让每个人都感受到这种幸福,即使自己一无所有了,心里也是幸福的!这时候我们才真正拥有了幸福。”禅思禅悟:当你在惋惜自己美好的东西因为被分享而失去时,你更要明白你终将因分享而得到更美好的东西。一个人不能总想着自己,应该把自己美好的东西拿出来与别人一起分享,那样你才会体会到,其实与别人

12、分享幸福比自己占有幸福更幸福!7禅师的哑语弟子前去拜见禅师,问道:“师傅,为什么我觉得自己这些年来总是进境缓慢,难以突破?”禅师笑着说:“我来给你倒杯水喝吧!”于是就拿起桌上的茶壶,往杯子里倒水。水块满了,但禅师却仍不罢手,依旧往杯里注水。弟子提醒他:“杯子已经满了。”禅师意味深长地对弟子说:“再倒一些吧,说不定能更多一些呢!”弟子笑着说:“杯子已经满了,您再怎么倒也不能增加杯里的水。”禅师叹道:“说得有道理呀!其实不仅是倒水如此,学业进境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弟子听了心头一震,自言自语说道:“是啊!人生也是这样的道理,心里装的东西太多了,自然就装不进其它的了!”禅师看他有所醒悟,便笑着说:“是

13、啊!很多人只想着往心里装更多的东西,以为这样就可以得到更多的东西。但是他们越是这样想,就越不能得到,因为他们的心已经满了,怎么能装进去东西呢?倘若心中的那只杯子装满了杂念,我们就会陷入精神上的老化,变得无法接受新事物,无法更新我们的所思所悟。学业的进境更是如此,知识的发展日新月异,如果我们不能时常清理固有思维,接受新观点,那么必然会难以突破本来的自我。”禅思禅悟:心就像一个容器,也有自己的容量。要想把新的东西装进去,只有把原来的旧东西倒掉。你的心装了多少杂念?又装了多少美好的事物呢?既然心的容量是有限的,不如让我们的心中拥有更多美好的东西,而少一些忧伤与烦恼。8舍得放弃有一个聪明的年轻人,很想

14、在各个方面都强过别人,他尤其想成为一名有大学问的人。可是,许多年过去了,他的其他方面都不错,可学业却没有什么长进。他非常苦恼,特地去向一位大师请教。大师说:“我们登山吧,到山顶你就知道该怎么做了。”那山上有许多晶莹的小石头,煞是迷人。每当年轻人见到他喜欢的石头,大师就让他装到袋子里背着,很快,他就吃不消了。“大师,再背,别说到山顶了,恐怕我连动一动的力气都没了。”他抬头凝望着大师说道。大师微微一笑:“该放下啦,背着石头怎么可以登上顶峰呢?”年轻人一愣,忽觉心中一亮,向大师道谢后走了。后来,他一心做学问,进步飞快其实,人要有所得,必然会有所失,只有学会放弃,才有可能登上人生的巅峰啊!禅思禅悟:舍

15、得舍得,必须有舍才有得,人生在世,有许多东西是需要放弃的。学会放弃才能活得轻松,才能有所获得。9玩火自焚杂宝藏经第十卷婆罗门妇欲害姑缘中叙说了一个媳妇欲害婆婆,结果反而自害的故事:从前有一个婆罗门,娶了一个年轻貌美的女子。她欲情深重,心性淫荡,因为有婆婆在,便不能随心所欲。为此,她想方设法要害死婆婆,表面上却装作孝顺的样子以蒙骗丈夫。她每天给婆婆端茶送饭,礼仪周全。婆罗门很满意,对妻子说:“你这样做,真是一个好媳妇。我母亲年老体衰,全靠你照顾了。”妻子对丈夫说:“我这叫做世供,能有多少东西给婆婆吃用?如果得到天供,那可真是要什么有什么,生活才过得快乐呢!你知道有什么妙法,可以升天吗?”丈夫告诉妻子:“按照婆罗门的方法,投岩赴火,烈焰炙身,这样就可以升天了。”妻子便道:“既然有这个方法可使婆婆升天,又何必受世供呢?”婆罗门听信了妻子的话,便在野外挖了一个大坑,堆上木材,点上火后,让其熊熊燃烧。又将其母亲扶到大坑边,请来亲朋好友,鼓乐弦歌,尽欢而散,夫妇俩就将母亲推入火坑,自己扬长而去。幸亏火坑中有一个小土堆,母亲跌在土堆上,竟没有让火烧着,她设法爬出火坑,天色已晚,便想寻原路回家。路经丛林,一片漆黑,她很害怕虎狼、罗刹鬼等侵袭,便爬到树上躲避。过了一会儿,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