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管血行感染.doc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57636485 上传时间:2023-09-0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6.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导管血行感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导管血行感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导管血行感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导管血行感染.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导管血行感染.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血管内导管相关血行感染监测方法、预防与控制措施监测方法:采用主动监测方法,临床医务人员监测与院感专职人员前瞻性调查监测相结合。监测内容:1.血管内导管留置天数;2.穿刺部位情况:是否有弥散性红斑,是否有脓性分泌物排出;3.沿导管的皮下走行部位是否出现疼痛性弥散性红斑;4.局部压痛情况;5.生命体征:如体温变化,发热38。当考虑败血症时,还应监测以下内容:1.体温38或体温36,伴寒战;2.是否有迁徒病灶。3.有皮疹或出血点、肝脾肿大,血液中粒细胞增多伴核左移。4.收缩压低于90mmHg,或较原收缩压下降超过40mmHg。病原学监测:1.导管管尖培养2.从穿刺部位抽血定量培养3.血液检测病原体的

2、抗原物质。责任护士每4小时观察记录病情变化,若发现以上情况,及时通知感染办及床位主管医师,及时做常规检查及血培养等相关检查,填写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记录单。血管内留置导管广泛应用于各临床科室,尤其是重症监护病房(ICU)。因导管插入、护理等不当,导致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十分常见,部分病人因此而死亡。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控制项目组的相关要求和我院的具体情况,特制定预防CR-BSI措施如下:一、插管时的预防控制措施1.深静脉置管时应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操作要求,插管部位应铺大无菌单;2.操作人员应戴帽子、口罩、穿无菌手术衣;3.认真执行手消毒程序,戴无菌手套,插管过程中手套意外破损应立即更换

3、;4.插管过程中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技术;5.使用的医疗器械以及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接触病人的麻醉用品应当一人一用一消毒;6.权衡利弊后选择合适的穿刺点,成人尽可能选择锁骨下静脉;7.建议2洗必泰酊制剂消毒穿刺点皮肤;8.建议选用抗菌定植导管;9.患有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患感冒等呼吸道疾病,感染或携带有MRSA的工作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进行插管操作。二、插管后的预防控制措施1.用无菌透明专用贴膜或无菌纱布敷料覆盖穿刺点;2.定期更换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无菌纱布为2d,专用贴膜可至7d,但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沾污时应立即更换;3.接触导管接口或更换敷料时,须进行严格的手卫生,并戴手

4、套,但不能以手套代替洗手;4.保持三通锁闭清洁,如有血迹等污染应立即更换;5.病人洗澡或擦身时要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要把导管浸入水中;6.输液管更换不宜过频,但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或停止输液时应及时更换;7.对无菌操作不严的紧急置管,应在48h内更换导管,选择另一穿刺点;8.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应考虑拔除导管,但不要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导管;9.由经过培训且经验丰富的人员负责留置导管的日常护理;10.每天评价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管。三、其他预防措施1.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相关培训;2.定期公布CR-BSI的发生率。四、循证医学不推荐的预防措施1.不提倡常规对拔出的导管尖端进行细菌培养,除非怀疑有CR-BSI;2.不提倡在穿刺部位局部涂含抗菌药物的药膏;3.不提倡常规使用抗感染药物封管来预防CR-BSI;4.不推荐通过全身用抗菌药物预防CR-BSI;5.不提倡为了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中心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6.不提倡为了预防感染而常规通过导丝更换非隧道式导管;7.不提倡常规在中心静脉导管内放置过滤器预防CR-BSI。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