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3日 鉴赏诗歌的语言-学易试题君之每日一题君2019-2020学年上学期七年级语文人教版(课堂同步系列二).docx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57630776 上传时间:2024-02-0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65.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12月3日 鉴赏诗歌的语言-学易试题君之每日一题君2019-2020学年上学期七年级语文人教版(课堂同步系列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9年12月3日 鉴赏诗歌的语言-学易试题君之每日一题君2019-2020学年上学期七年级语文人教版(课堂同步系列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9年12月3日 鉴赏诗歌的语言-学易试题君之每日一题君2019-2020学年上学期七年级语文人教版(课堂同步系列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9年12月3日 鉴赏诗歌的语言-学易试题君之每日一题君2019-2020学年上学期七年级语文人教版(课堂同步系列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9年12月3日 鉴赏诗歌的语言-学易试题君之每日一题君2019-2020学年上学期七年级语文人教版(课堂同步系列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12月3日 鉴赏诗歌的语言-学易试题君之每日一题君2019-2020学年上学期七年级语文人教版(课堂同步系列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12月3日 鉴赏诗歌的语言-学易试题君之每日一题君2019-2020学年上学期七年级语文人教版(课堂同步系列二).docx(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年12月3日 鉴赏诗歌的语言中考频度: 难易程度:【2019年中考四川泸州卷】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下面小题。长安旅夜许 浑久客怨长夜,西风吹雁声。云移河汉浅,月泛露华清。掩瑟独凝思,缓歌空寄情。门前有归路,迢递洛阳城。1首联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2请简要赏析颔联中“独”“空”两字的妙处。【参考答案】1点明自己客居长安的处境和季节,渲染了凄凉的气氛,为下文抒发思乡之情做铺垫。2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孤独与惆怅之情。【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赏析重点诗句。要结合诗句的意思来思考。细读前两句可知,第一句“久客”一词点明了作者客居长安的处境。第二句“西风”点明当时的时令正是秋季。

2、“雁声”渲染了悲凉的气氛,引出下文对家乡的思念。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关键词语的理解与分析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诗歌大意,理解相关诗句的意思,分析关键词语的含意。“独”有“孤独”之意,作者想用弹琴来排解内心的思乡之情,但是却弹不起曲调,这份思乡之情也无人可以诉说。“空”有“白白”之意。既然弹琴不成,那就用唱歌来排解吧,但唱歌真的能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吗?恐怕歌声还没等到了家乡,就随风散去了吧。一个“空”字,一个“独”字,把作者因为思乡而产生的惆怅无奈之情抒写得淋漓尽致。如何解答诗歌“炼字”类题目解答诗歌“炼字”类试题,首先应理解该字本身的意思,并适当解释。除此之外,还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词性套用

3、从词性上看,试题中常见“炼字”有两种。一是动词,动词的使用可使描写对象形象生动,富有动态美,从而增强诗歌的表现力。二是形容词,巧用形容词可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从而传达出诗人的某种情感。此外,一些活用的词语往往也有比较固定的表达效果。平时注意积累各类词性字词通常具有的作用,答题时就可根据具体诗句进行套用。2明确手法如该字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可先点明是什么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如该字是从动静、感官等角度来写相关对象的,也应点出并分析其作用。3借助想象解答“炼字”题,通常应结合该字出现的语境进行分析。可展开联想,再现诗人描绘的情景,从而进一步明确该字写出

4、了描写对象怎样的特点,烘托了怎样的氛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等。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秋词(其一)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1诗的一、二句表露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用的是什么手法?2“晴空一鹤排云上”中的“排”字,有何妙处?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送何遁山人归蜀(宋)梅尧臣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远壑杜鹃响,前山蜀客归。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注】杜鹃,又名子规。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3简要分析首句中“绿”字的妙处。4颈联和尾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三、阅读下面的诗歌,

5、完成后面的题目。凉州词(唐)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5这是一首写于盛唐时期具有浓郁的西域色彩的,反映边塞军营生活的诗歌。以_和杯的品质的上乘,写出了宴会的豪华;一个“_”字,渲染了畅饮时的热烈、欢快的气氛;一个“_”字,则画出了将士们豪放的性格。6结合你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透过“醉”字,揣摩将士们的心理。7说说你对诗句“古来征战几人回”一句的理解。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8有人说,“帘旌不动夕

6、阳迟”这句是全诗写景浓墨重彩的一笔,看似平常,实则细腻,请选一个角度赏析本句。9全诗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五、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雨 晴(唐)王驾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10请发挥想象,描述“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的景象。11这首诗最后一句中的“疑”字用得极妙,请赏析“疑”字的妙处。六、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题晚春(宋)周敦颐花落柴门掩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12第二句“点”字用得很妙,请加以赏析。13本诗营造出了怎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七、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绝 句杜 甫江

7、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14你认为这首诗中哪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15这首诗抒发了什么感情?1表现了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用了对比的手法,即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来表现的。【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能力。“自古逢秋悲寂寥”,历代诗人描写秋景,大都离不开萧瑟空虚、冷落荒凉的感伤情调,本诗反其意而用之,凸显了鹤搏击长空、潇洒自得、奋勇向上的形象。作者逢秋不言“悲寂寥”,豪言“秋日胜春朝”,表现了自己的乐观豁达的心境。2一个“排”字,“推开”的意思,写出了孤鹤搏击长空的豪情壮志,抒发了诗人奋发进取的豪情,这正是诗人虽遭贬谪,却绝不消沉的顽强意志的生动体现

8、。【解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一句中,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飘浮的开阔景象。一个“排”字,是“推开”之意,表面写鹤冲天的动态,其实写的是诗人自己,抒发了诗人奋发进取的豪情。3“绿”字写出了春风吹绿林木的动态,表现了春风的活力,显示了春天的生机,增强了诗的韵味。【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

9、情感来分析。春风吹过,蜀地的枯树骤然变绿,“绿”突出了景物的特点和春天的勃勃生机。4颈联想象友人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表现出归家时轻松愉悦的心情。尾联进一步设想友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诗句的理解。颈联想象何遁山人初到家乡的情形,此时燕子也刚刚南归,两者相见真如老友相逢,其场面当何等亲切、喜悦。尾联想象何遁山人的隐居生活:终日在水边钓鱼,完全摆脱了世俗的琐事杂务,恬淡闲适,也表现了诗人自己对这种生活的向往。5酒 催 醉【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提取。诗中的酒,是西域盛产的葡萄美酒;杯,相传是周穆王时

10、代,西胡以白玉精制成的酒杯,有如“光明夜照”,故称“夜光杯”;这里的“催”字,是着意渲染一种欢快宴饮的场面。“醉卧沙场”,表现出来的是豪放、开朗、兴奋的感情。6自选角度,言之有理即可。如:从边塞环境艰苦的角度说,难得一醉,消除连日的劳累;从将士豪迈性格方面说,今日痛快喝酒,明日痛快杀敌;从战争残酷的角度写对相聚的珍惜【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词语的赏析。自选角度,言之有理即可。这次痛饮之后,就要奔赴战场,立即面临生死的考验。而从古到今,真正能从残酷的战争中活着回来的又有多少人呢?难怪他们要一醉方休。诗中以生活的美好与战争的残酷做对比。7既写出了战争的残酷,又表现了将士们为国家将生死置之度外的视死如

11、归的精神。(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古来征战几人回”,早将生死置之度外了。悲壮苍凉,但不悲观绝望,以豪迈旷达之笔,表现了一种视死如归的悲壮情绪。8“帘旌”为近景,“夕阳”为远景,近景远景合而为一,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地扫描,逐渐放开,融入那苍茫的暮色中。不动的帘旌,表明湖面风平浪静;迟落的夕阳,提示着傍晚的安详。这样富有诗情画意的情境,不禁引起诗人丰富的遐想。【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的赏析。题目要求任选角度,难度降低,此句是作者登岳阳楼所见之景,写景由近及远,帘旌:酒店或茶馆的招子。“帘旌”为近处看到的景,“夕阳”为远处看到的景物,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地扫描,逐渐放开,融入那苍茫

12、的暮色中。近景远景合而为一,富有诗情画意的情境,让诗人产生丰富的遐想。9这首诗表达了北宋国亡后,作者只能观景排忧之情。【解析】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写此诗时,诗人已届四十,到了不惑之年,所以言“白头”;不说伤今,而言“吊古”,含蓄蕴藉,意味深长;“风霜”明指自然事物,实喻社会现实,语意双关;而“老木沧波”更是包裹诗人形象的一件外衣,无限悲恨。这一联似乎是诗人自语,未老先衰头已白,为国事,为家事,为自己,为那些与自己一样国破家亡的同乡们焦虑、忧愁,吊古伤今,感怀伤时,在秋霜的季节里,更觉时世如风霜相逼,冷峭之极。那衰老的枯木、那苍凉的湖面,就像是作者自己。沦落天涯无尽的凄凉,国破家亡的无

13、限悲痛,一切尽在不言中。10雨前花蕊初现,雨后花落春残,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致。【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的能力。学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此题不能直译诗句,要有适当的想象,语言要优美。下雨之前鲜花初开可以看到花蕊,下雨之后绿叶中间再也不见鲜花。这是对比的手法,把“雨前”所见和“雨后”情景进行对比,表现了作者面对满园落红残春产生的叹惜之情。根据这两句诗的意思适当添加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即可用生动的语言再现诗中画面。11“疑”是“怀疑”之意,诗人望着“纷纷过墙去”的蜂蝶而产生奇妙的联想:春色

14、真的“有脚”,跑到邻家去了。“疑”字极有分寸地表达出诗人希望春色没有远去的惜春之情。【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被苦雨久困的蜂蝶,好不容易盼到大好的晴天,它们怀着和诗人同样高兴的心情,翩翩飞到小园中来,满以为可以在花丛中饱餐春色,不料扑了空,小园无花空有叶。它们也像诗人一样大失所望,懊丧地离开,纷纷飞过院墙。“疑”字增加了真实感,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之情。12因为诗人写的是晚景,天气昏暗,加上距离较远,望过去,昏鸦自然更像“点”。【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句中重要词语的表现力

15、。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的妙处。这种试题的答题思路:指出该诗句中最生动传神的字;把该字放入原句中展开联想,描述景象;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诗人放眼天外,远处暮色苍茫之中,几只归巢的乌鸦正绕着树林盘旋,忽高忽低,时上时下。因距离遥远,又日近黄昏,望去像一个个“点”。13全诗描绘柴门花落、乌鸦归林、诗人小立、樵夫渔人归家等画面,以动衬静,烘托出静谧而富有生气的意境,表现出诗人内心的闲适和安宁。【解析】本题考查诗歌营造的意境。本诗所描写的景象,正是乡村暮春的晚景:红日西沉,一位诗人在柴门外驻足远望,他“小立阑干外”,口中吟诗,夕阳在远方就要落下,昏鸦飞过天空,渔夫樵子归来。这是一幅恬静而又富有生意、和谐的画面,全诗充满宁静而不寂寞的闲适之情。14示例:“燃”字好,写出了花红的程度,很有动感。【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古诗词句子的赏析,要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