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教师版.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57627338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_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教师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_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教师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_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教师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_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教师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_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教师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_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教师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_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教师版.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教师版命题角度一:鉴赏赠友送别类诗词2010年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送魏二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答:(1) 送别季节从“橘柚香”见出。联想到的诗句有: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3分)(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答: (2) 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出悲凉的心情。(4分)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诗歌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第一、二两

2、句写在一个空中飘散着橘柚清香的清秋的日子里,诗人在靠江的高楼上设宴为朋友送别,然后在秋风秋雨中送友人上船。这两句是写眼前实景。后两句诗人以“忆”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场景:友人难以成眠,即使友人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声闯入梦境,使他摆脱愁绪。这两句是虚拟,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这样整首诗虚实结合,借助想象,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使诗更具朦胧之美,深化了主题,更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答: (3) 三、四两句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

3、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4分)命题角度二:鉴赏羁旅行役类诗词2010年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梦中作 欧阳修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无奈客思家。注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束,斧已烂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酒阑:酒尽。(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答:(1) 这首诗在表现了诗人在新政受挫、仕途失意的情况下,内心迷乱、抑郁、茫然的情绪,岁月似水、年华蹉跎、前途难料、无可奈何的心境,以及厌倦官场,渴盼回归家园的愿望。(4分) (2)你认为这首

4、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答:情景交融。诗歌的前两句写梦中之景,景中有情;后两句写朦胧之情,情由景生。丰富凝炼。调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内心感受多种角度写景,想象空间开阔。手法多样。巧妙融合幻景、实事、真情、典故,很好地演绎了“梦中作”这一诗题。语言考究。四句两两对仗,十分工稳;诗句节奏顿挫,读来朗朗上口,韵味悠长。(4分。每点1分)解析:“写作上有什么特色”,要从诗歌“词句”“形象”和“感情”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去分析。命题角度三:鉴赏咏史怀古类诗词2011课标全国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的问题。春日秦国怀古周 朴 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云和积雪苍

5、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注】 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答(1) 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5分)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答(2) 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写哀景抒哀情。(5分)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这首诗的情景关系处理

6、是很自然和清晰的,作者由眼前实景引发了诗人的怀古伤感之情;在充沛的景物描写之中又寄寓了作者无尽的伤感之情;作者所描写的景物是一种哀景,而抒发的也是一种哀情,这显然是一种以哀景写哀情的手法。命题角度四:鉴赏山水田园类诗词(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山居即事王 维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答(1) “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3分)(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答:(2) 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

7、。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5分)命题角度五:鉴赏边塞征战类诗词塞下曲(唐)常建 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塞下曲(明)苏佑 将军营外月轮高,猎猎西风吹战袍。 觱篥无声河汉转,露华霜气满弓刀。【注】玉帛:指乌孙使者朝觐汉武帝时携带的礼品。乌孙:汉朝时活动在伊犁河谷一带的游牧民族。觱篥(bl):古代的一种管乐器,形似喇叭。(1)同为边塞诗,这两首诗在内容和感情上有何不同?(4分)(1) 常诗写了边塞无征战(和平、安宁、无战事)的景象,抒发了热爱和平、反对战争(或赞美化干戈为玉帛)之情;苏诗写了将士寒夜戍边的场景,表达了对戍边将士不畏艰苦,保家卫国(戍边卫

8、国)的精神的赞扬。(4分。其中内容与情感各1分,两点4分) (2)第二首诗的前两句写景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说出一种并作简要分析。(3分) 示例一:动静结合。明月高悬,清辉洒边关,此为静;西风劲吹,战袍随风拂起,此为动。二相结合,再现边地旷远,戍边将士风餐露宿的情景。示例二:融情于景。塞外明月悬,突显塞外风光的壮阔。寒夜西风吹,战袍猎猎作响,则是再现戍边将士的生活艰辛。更传达出诗人对戍边生活的复杂心态。既有钦佩赞叹之情,亦有同情慨叹之感。示例三:视听结合。月洒清辉遍军营,风吹战袍猎猎声。一视一听,形象再现边关特有的自然风光、军营情境。(3分。特点1分;简析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命题角度六

9、:鉴赏咏物抒怀类诗词1(2011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4分)(1) 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凌空而下时,水石相激,作风雨之声。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这两句与前面两句形成了先抑后扬(欲扬先抑)的效果。前两句写山泉的平凡无名,为抑;这两句凸现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如此描写也为最后两句称赞山泉作了铺垫。(4分)解析:这道题考查对诗歌内容

10、和表达技巧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就是知晓此句为景物描写,分析景物描写可以从远近,视觉、听觉等角度赏析。 颔联“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构思高妙,内涵丰富。出句从视觉角度,描绘静态景观:山泉虽然在地面静静流淌,却映现着天光云影。对句从听觉角度,描绘动态景观:湍流飞落之时,激荡起磅礴雨声。这两句诗承接首联,产生先抑后扬的效果。平凡无名的山泉,虽位处低地,却映照天光;虽并非浩大,却生发雨声。抑扬间彰显出以物况人、托物言志的主旨。为后四句全面、深刻揭示“山泉”的品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4分) (2) 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

11、具有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泊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4分)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10分)白云泉 白居易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1)请分析第二句中两个“自”的作用。(5分)(1. (1) 白云舒展自如,泉水从容自得,两个“自”字,特别强调了云水的自由自在。这里景中寓情,表现了诗人自得其乐、逍遥闲适的感情。(从字面意思分析;结合诗句、表现手法分析;结合感情分析。简称“词义句意文意”)(5分) 2)后两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要表达怎样的情感?(5分)(2) 问清清的泉水,何必向山下奔腾飞泻而去,给纷扰多事的人间推波助澜。表达了诗人钟情闲适恬淡(或清静闲雅),不愿看到社会波浪烦扰的思想情感(或随遇而安,出世归隐)。(一是解释句意;二是结合具体诗句,上下勾连,点明相关内容;三是突出全诗感情)(5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