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育公平问题.doc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57618132 上传时间:2024-01-2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教育公平问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浅谈教育公平问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浅谈教育公平问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浅谈教育公平问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浅谈教育公平问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教育公平问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教育公平问题.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 谈 教 育 公 平 问 题四川省邻水县第二中学 王遗锐 【主要内容】从概念理解、原因探究、对策措施等层面去解读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关于“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话题。【关键词】教育公平 概念理解 现状探究 解决措施在研修班授课中,老师布置作业:“要求结合美国哈佛大学校友捐款制度,思考是给富人一点方便好,还是宁可不要捐款也要公平?”初一看,仿佛是要研究美国的“富人出钱、穷人出力”办学机制问题,细细一看,才知道老师用心良苦,是要引导我们去深入解读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关于“大力促进教育公平”的严肃话题。由于本人才疏学浅,只能简单谈一点不成熟的看法。一、科学理

2、解教育公平概念查百度百科可知,教育公平的观念源远流长,古希腊的大思想家柏拉图最早提出教育公平的思想,亚里士多德则首先提出通过法律保证自由公民的教育权利,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近代西方资产阶级致力于寻求教育公平,在18世纪末已在一些西方国家转化为立法措施,从法律上确定人人都有受教育的平等机会。我国自隋朝建立的科举考试制度同样也体现了一种教育公平的理念。到了近现代的西方社会,又在不同的时期大致出现了三种不同的教育公平观,它们就是保守主义的教育公平观、自由主义的教育公平观和激进主义的教育公平观。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共同纲领便确定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

3、义教育方针,体现了新中国重视社会公平、教育公平的基本价值。之后,关于教育公平的论述见解,也是日渐丰实,各有侧重。因此,我们可以说,教育公平本质上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范畴,是社会现实与教育理想的统一体,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特定含义。每一历史阶段的教育公平,都有其合理性与局限性,即是强调相对的公平。尽管如此,我们在理解该概念时,还应该站在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上去理解它的广泛外延:从对待和评价教育实践主体来看的学生公平与教师公平;从教育活动过程来看的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从教育结果来看的原则公平、操作公平和结果公平;从教育实践主体来看的同质的教育公平、差异的教育公平;从客观与主

4、观角度来看的实存公平与观念层次的公平。在2007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有关教育公平的报告中,教育公平被定义为:“第一个含义是公正(fairness),就是要保证性别,社会经济地位和种族等个人和社会因素不妨碍人达到其能力所允许的教育高度。第二个含义是覆盖( inclusion ),就是要保证每个人都受到基本的,最低标准的教育”,这实际上包括了受教育对象的普适性、社会体制机制的一致性以及受教育结果的评价体系等层面。知名教育家、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导师周洪宇教授认为,“教育公平是指每个社会成员在享受公共教育资源时受到公正和平等的对待。教育公平包括教育机会公平、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质量公

5、平。”结合上述理论阐释来看,我的看法是,“教育公平”这个命题有其动态性、多义性、现实性、理想性,决不能简单机械的理解和操作。套用毛泽东思想来说,需“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才可能在追求教育公平的道路上取得阶段性的具体成效。二、理性思考教育的不公平现状教育学者杨东平主持的“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研究”表明,中国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不断滑落,北大农村学生比例从三成落至一成,清华2010级农村生源仅占17%。山东大学党委书记李守信认为,“重点大学农村生源比例低的问题,从根本上讲,是由于我国较大的城乡发展差距所导致的。目前,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存在较大不平衡,教育水平差距较

6、大,优质教育资源大都集中在大城市,农村办学条件差,师资和教学水平相对较低。核心是要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缩小城乡差距,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同时,各级政府要切实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基本教育政策落实好,将教育资源的分配向农村、贫困、民族地区倾斜,加快改善这些地方的办学条件,使更多的农村学生能够尽快获得更好的升学机会。”“窥一斑而知全豹”,单从高等教育的招考现象来看,不管是以前实施的全国一套题还是当前的分省命题、单独招生、定向招生、名校自主招生面试来看,它们本质上就必然表现出其合理性与不合理性的共同存在,如一个硬币的两面。所以,夸张一点说,教育从来就是不公平的,要公平也只有相对的公平,特定内容与形式的公平

7、。根据众多学者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我国教育的不公平现象主要体现在 :(一)配置公平缺失。对于有限的教育经费,在实际使用中,政策层面上可能是公平的,但在使用中却变得不公平了。以高等教育为例,“211”、“985”等系列工程,对一些高校进行了重点扶植;近几年,又出于建设一批重点高校的需要,对北大、清华、上海交大等几所高校提供了大量的经费。但反观其他一些高校,它们担负着“扩招”的重任,面对着迅速发展的需要,其实他们更缺乏资金,但他们资金的来源渠道窄。教育资源不合理地分配,结果出现了名校学生出国不归,普通学校学生未来不可预知。再看基础教育,农村孩子从幼儿园、小学到初中,一开始就输在起跑线上。这些年,

8、教育投入越来越给力,但教育嫌贫爱富的现象依然存在,越是大城市,越是名校投入越多,动辄花上亿元建设超级中学,名师荟萃,设施一流,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到少数学校。而一些农村学校,却成了被忽略的大多数,基础设施、师资得不到保证,不少孩子仍在危房里上课,农村孩子入学率、升学率和受教育程度远低于城市。一步落后、步步落后的恶性循环,再加上一些招生制度的影响,导致农村孩子难以跟城里孩子比拼,失去了很多机会,以致有人惊呼:“寒门再难出贵子。”(二)地区公平缺失。虽然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已宣传步入大众化时代。但事实上大家都明白,发达城市、发达地区的毛入学率远高于落后省份、偏僻山区。大城市里的高校数目、质

9、量远远大于一般的省市、自治区,而这些高校的经费很大程度地依靠的是当地政府的支持,作为回报,在招生政策上就表现为向本地区倾斜,划分出很大部分的名额给当地,有些高校甚至大部分在当地招生。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很多高校较少的省市、自治区的学生的升学,为了考上大学,只有拼努力、毅力、体力、精力,严重地影响了这些学生的正常发展。此外,在长期倾斜性的经济政策支撑下,造成了我国较大的地区发展差异,而地区间居民的收入差异很大,即使落后地区的学生有幸进入了繁华地区的名牌高校就读,也难以承受高额的费用,别人吃大餐玩名牌,你则只能咸菜下饭艰苦节约,在事实上造成了不公平。(三)阶层公平缺失。在社会主义社会建立以后,我国是

10、消灭了剥削阶级,阶级矛盾已经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了。但改革开放以后,我们面临的一个新的现实是劳动人民内部出现了分化,很多阶层分化出来。阶层除了所从事工作性质的差异外,另一个重要的差异就是收入差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收入差异逐渐演变为身份差异。收入越高的人,如私营企业主、民营外资企业高级管理人员、自由职业者、各种技术人才在社会中享受更高的身份;而收入越低的人,如进城务工者、个体小商贩、下岗失业人员在社会中的身份地位逐渐降低,失去了在文明进程中的话语权,沦为弱势群体。由于这些新的变化,新的教育公平问题也应运而生,就是阶层公平缺失。这一点,人人都有切身感受,最明显地体现在合法化的择校费之类“钱学交

11、易”和暗行、半遮半掩、甚至公开的“权学交易”中。有了钱,就能进入比较好的学校就读,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从而踏入一条宽阔的教育和职业路径;有了权,就能通过权力的运作,让自己和后代享受优秀的教育,甚至是“名义”上的教育,从而更利于权力的扩大。三、努力促进教育公平的举措201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讲话中强调,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在教育公平上多想办法、多做实事,用教育公平重新审视体制机制,重新评估政策措施,通过规则调整和制度创新,不断提高教育公平水平。为此,他在学习十八大精神网络访谈中谈到了四个方面的有效举措:一是健全资助体系;二是努力缩小区

12、域差距;三是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四是切实缩小校际差距。四大举措中,我认为,其核心就是从宏观与微观两个维度缩小差距的问题。首先,要增加投入。要打破教育教育资源配置差异,打破地区差异、城乡差异、校际差异,前提就是要增加政府的教育投入。教育这个公共产品,受益者虽然主要是个人,但直接关系到民族的素质和国家的命运,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政府是提供教育这个公共产品、实现教育公平的“第一责任人”。经费投入不足必将导致差异,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应严格按照我国教育法第55条的规定要求,努力让教育投入做到“三个增长”,即各级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要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在校学生人均教育经费逐步增长,教师工

13、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当然,增加投入可以考虑多元,譬如社会捐款、公办民助、民办公助、校企合作、组建教育集团等,都是当前的有效方式。至于这个过程中的些许不公平,我想只要符合大格局下的主体利益,也应该是无伤大雅的,有助于实现教育的总体公平。其次,要均衡导向。政府投入应合理分配有限的教育资源,确保教育公平的实现。要改变以往教育资源过于集中投向少数重点中小学和大学的局面,努力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要加大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让教育资源从“高地”流向“洼地”, 向处于弱势的地区和人群倾斜,缩小教育的地区差距;加大帮困力度,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难问题,保障弱势群体学生的受教育权利。目前,国家实施的

14、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要加大仪器设备的配备、教师队伍的建设,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工程,教师国培计划等,能够在教学条件上让多数学校得到比较大的改善,在生活条件上基本满足学生的需求。在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之间,在义务教育与非义务教育之间,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基础教育内部小学、初中与高中之间,高等教育内部专科、本科与研究生之间等等,都应有个合理的比例,不宜畸轻畸重。要强调均衡化,但不是平均化,把工作重点放在“治薄、扶差”上来,多些“雪中送炭”,不搞锦上添花。对投入较多的地区和学校,要加强监管和评估,以防止教育资源浪费,为各类学校包括民办学校创造一个良性竞争、释放活力的环境氛围。其三,要创新

15、制度。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应加快改革的进程,以规范的制度创新来促成教育公平,包括招生录取制度(譬如小学的就近免试入学、中学的切块招生、高校向落后偏远地区定向投放一定比例的录取名额)、学校收费管理制度、教师考核奖惩制度、贫困生资助制度、教育督导与评估制度、乡村支教与交流轮岗等等,都要努力创新。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教育立法,建立健全教育法规体系,以法律来保障教育公平的实现。鉴于教育公平话题体系本身的复杂多样性,三言两语难以说清楚,譬如在实施过程中,学校该怎样做,教师该怎样做、教学活动过程中又该怎样做,每一个都是很具体而深刻的问题,限于篇幅,不再赘述。2014年5月【参考文献】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四十二条“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2.百度百科http:/ htt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