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药材基地建设项目谋划建议书.doc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57616800 上传时间:2023-09-14 格式:DOC 页数:61 大小:15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药材基地建设项目谋划建议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药材基地建设项目谋划建议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药材基地建设项目谋划建议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药材基地建设项目谋划建议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药材基地建设项目谋划建议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药材基地建设项目谋划建议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药材基地建设项目谋划建议书.doc(6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总 论1.1项目概要1.1.1 项目单位基本情况项目单位名称:湖北惠涛九资河药业有限公司,法人代表严求,公司为民营的有限责任公司。2005年末公司资产2335万元,其中固定资产1249万元,实收资本1000万元,所有者权益1689万元。资产负债率27.7%。银行信用等级为A级。1.1.2项目建设内容 项目名称:黄冈市罗田县20万窖“九资河”茯苓、750亩丹参中药材种植扩建项目;建设性质:扩建;建设地点:大别山主峰所在地黄冈市罗田县九资河镇;建设规模及主要建设内容包括:(1)20万窖茯苓种植基地,(2)750亩丹参种植基地,(3)1000平方米中药材仓库。1.1.4 项目建设方案茯苓种植

2、采用报经湖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备案的九资河茯苓规范化种植技术,丹参种植采用丹参规范化种植技术。建设期限为2007年3月至2008年2月。2007年3月完成基地的规划、测量工作,2007年3-4月完成基地的水平整地、挖穴、土壤改良、衬砌沟渠及道路建设,同期购置茯苓菌种、准备植苓松材。2007年5月开始种植茯苓。2007年1011月完成茯苓刨挖、加工,并开始种植丹参。2007年5月至2008年2月建设1000平方米药材仓库,购置安装烘干设备,开始加工茯苓。充分发挥县域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探索“公司基地农户”、“科研单位基地农户”的营销模式。除利用好现有固定收购部外,新设三个季节性收购网点,派驻收

3、购人员12人,实行便民服务,组织药材收购。除稳固现有优质客户(宛西制药、劲酒集团、日本津村、台湾陆惠)外,进一步完善营销网络,在广州、上海设立销售处。1.1.5投资概算及资金来源项目计划总投资60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230万元,流动资金370万元。资金来源为:财政资金300万元,自筹资金300万元。其中申请中央财政资金200万元,地方财政配套资金100万元。其中中央有偿资金150万元,无偿资金50万元;地方有偿资金75万元,无偿资金25万元。共计使用财政无偿资金75万元,有偿资金225万元。1.1.6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相关主要标志指标单位年均新增中药材产量412.5吨年均销售收入516.7万元年

4、均总成本384.9万元年均创税53.6万元年均净利润78.3万元年平均投资利润率19.5%税前财务内部收益率27.3%税前财务净现值600.8万元静态投资回收期(税前)5.1年1.2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1我国“十一五”国民经济发展规划;2国家八部委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3国家八部委关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的意见;4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关于发展农业综合开发多种经营的指导意见;5国家发改委医药行业“十一五”发展指导意见;6湖北省医药行业“十一五”时期发展规划;7罗田县关于成立县“五个十亿元”工程领导小组的通知。1.3综合评价(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湖北罗田九资河为我国茯苓传统地道产区,

5、规模栽培有500多年历史,1738年开始出口,产量居全国首位,质量优异,享誉全球。但长期以来,由于茯苓药材由产区农民以副业生产的模式进行栽培,总体水平比较落后,存在着:栽培品种较为混乱,产地环境有所污染,生产栽培环节随意,滥施农药杀虫防病,硫磺增白加工贮存;商品质量标准落后等问题,导致商品质量不稳,影响了传统茯苓药材近年来的信誉,影响了农民增收。以九资河为主的大别山区的丹参,经大型企业的使用证明和湖北中药研究院研究的结果表明,其丹参酮的含量高于国内其他地区,且家种丹参与野生丹参有着相同的药用质量,但家种较零散,种苗和技术不统一,导致质量不稳定。因此,采用规范化种植技术扩大茯苓、丹参种植面积,对

6、重振九资河茯苓的雄风,修复紧缺中药材资源非常必要。(2)项目建设的可行性:技术先进:按中药材标准规范(GAP)规模种植,控制影响中药材质量的各项因子,规范了茯苓、丹参的生产环节乃至全过程,生产出的道地中药材“可控、优质、稳定”。本公司开展了“罗田县九资河茯苓GAP研究及示范基地建设”(课题编号:2004AA304A05),该课题属湖北省科技厅“十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子课题。通过对茯苓“木接引”培育和人工成核技术的研究,使得茯苓菌种得到有效的进化,茯苓品质、产量得到进一步提高,该两项技术具有独创性和国际领先性。本公司开展了丹参增产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的研究,解决了生产中的系列问题。经济合理:发展

7、茯苓、丹参轮种,能够充分利用山区的土地、地理和生态环境优势,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单位面积产出,投资不大,见效快,风险小,利润大,经济效益十分明显。环境评价:项目建设注重生态环境。茯苓种植利用间伐松材和松树蔸、松树梢,可预防森林火灾,促进林业持续发展。丹参根系发达,可防止水土流失。市场需求:茯苓年需求量在17000吨,实际产量约5000吨;丹参全国需求量每年近15000吨,但由于丹参的野生资源日趋减少,近年来家种丹参面积大幅减少且质量难以达到规定标准,实际产量仅在10000吨左右,远不能满足临床需求量。丹参适应性较强,对外界环境条件的要求不甚严格,种植技术难度不大,适合种植的土地面积较多,生产和

8、市场潜力都很大,栽培丹参前景广阔。(3)带动作用:该项目可带动全县10万苓农(约9000亩苓场)实行茯苓、丹参轮种,每年可为农民增收5280万元,其中6000亩闲置苓场每年可增收3600万元;能带动茯苓宜种面积增效1760万元;项目区的效益是非项目区效益的2.31倍;新品种、新技术的使用效益是粗放经营效益的1.2倍。企业可每年实现利润78万元,为国家创造税收53万元,通过带动、辐射可拉动药材产业的发展,每年可为国家提供税源400万元以上。(4)论证结论该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能明显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中药现代化发展,利润高,综合效益明显,带动山区人民致富,技术可行,论证资料齐全,分析数据真实

9、合理,项目可行。(5)存在的问题与建议以九资河为中心的乡镇地处我县北部山区,经济十分困难,发展中药材种植投入不足,需要项目资金支撑。在道地中药材的生产技术和集约经营管理上,需要加大科技应用和培训力度,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第二章 项目背景及必要性2.1项目建设背景1、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指出:特别要注意对濒危和紧缺中药材资源的修复和再生,防止流失、退化和灭绝,保障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十五”规划基本思路指出:“坚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大龙头项目的扶持力度,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努力培育具有科技创新能力和农产品深加工的龙

10、头企业,逐步形成基地+农户+公司+市场的农业综合开发模式,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项目农业产业化经营,转变农业综合开发的经济增长方式,努力增加农民收入。”3、湖北省农业综合开发“十五”规划中指出:“面向国内和国际市场,依托大的龙头企业,建设一批品种优良、具有地方特色、竞争力强、效益好的农业综合开发种植、养殖、加工和社会化服务项目”,“按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方式,进一步加大对重点多种经营项目的扶持力度,走产业化发展道路,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切实增加农民收入。”4、湖北省医药行业“十一五”时期发展规划指出:加速建立规范化的中药材生产基地。推广中药材的规范化种植和经营,实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

11、、规范化管理、标准化生产、产业化发展,建立商品化生产基地。5、罗田县(罗办文20046号)关于成立县“五个十亿元”工程领导小组的通知指出:力争实现医药化工产值过十亿元的奋斗目标,实现茯苓种植500万窖,把罗田建设成为全国茯苓经济第一县。本项目建设可作为实现医药化工目标的重要载体。6、是企业发展的需要:饮片加工生产的技术相对较为简单,许多投资很小的企业,甚至是前店后厂2-3人的小作坊都在从事这一行业,因此如不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发展道地药材,以名特资源取胜,公司就难以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1、本项目是促进贫困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增强造血功能的需要。我县北部山区经济十分落后

12、,人均纯收入不足2000元,低于全县2455元的平均水平,以致许多贫困农户的住房、就医等问题都难以解决。发展茯苓和丹参轮种基地,推广轮种技术可以提高农民收入,增强造血功能,促进农民脱贫致富。2、本项目是发展名优特产品,唱响名特道地药材的需要。九资河为我国茯苓传统地道产区,据罗田县志记载,元代即开始规模栽培,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1738年(清乾隆三年)九资河茯苓即销往日本、东南亚等地,在1914年美国旧金山万国商品博览会上,倍受赞赏;1956年,湖北茯苓收购量曾达325万kg(其中罗田158万kg),居全国首位。20世纪70年代至今,均被定为全国茯苓药材生产基地,1975年开始,被定为茯苓外

13、贸出口基地,2002年被国家科技部确定为茯苓GAP研究及示范基地。但是,长期以来,由于茯苓药材由产区农民以副业生产的模式进行栽培,总体水平比较落后,存在着:栽培品种较为混乱,产地环境有所污染,生产栽培环节随意,滥施农药杀虫防病,硫磺增白加工贮存;商品质量标准落后等问题,导致商品质量不稳,影响了人民用药安全和中成药产品质量,使传统茯苓药材信誉受到极大影响。丹参全国需求量较大,是临床上最常用的药物之一,在中药材中占有重要地位。丹参不仅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而且对治疗冠心病、肝炎、脉管炎及神经衰弱等多种疾病均有新的疗效。目前丹参用途不断拓宽,广泛用于心脑血管病的治疗,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速,心脑血

14、管疾病的增加,丹参需量不断增加,近年年需量达15000吨。但由于丹参的野生资源日趋减少,远不能满足临床需求量。以九资河为主的大别山区的丹参,经大型企业的使用证明和专家研究的结果表明,其丹参酮的含量高于国内其他地区,且家种丹参与野生丹参有着相同的质量,符合药典的标准,国内其他很多地区的家种丹参达到药典规定的寥寥无几。因此,采用规范化种植技术扩大茯苓、丹参种植面积,对重振九资河茯苓的雄风,发展家种丹参优势,修复紧缺中药材资源非常必要。3、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循环经济发展的需要。九资河松材漫山遍野,因成材和防火的需要,每年需间伐一定的松材。实施本项目一方面可以对间伐的松材进行综合利用(松蔸、松梢、松

15、枝、松干均可种植茯苓,用种苓取窖后的松材熏制腊肉不长虫,不发霉,颜色红亮,味香正),二是可改变苓场闲地的状况。全县每年种植茯苓的面积近3000亩,每年种植后需另行换场,直到第四年才能复种茯苓,即闲置的土地达6000亩之多。丹参适应性较强,能种茯苓的地方也适宜于种丹参。建设轮种基地并推广该技术后,提高了土地使用效率,真正实现了循环经济发展。4、本项目建设促进龙头企业发展壮大的需要。本公司即是以茯苓加工销售为主的龙头企业,没有充足、优质的茯苓资源,就不可能使企业做大做强,下一步的茯苓深加工(茯苓多糖口服液、茯苓金银花露等项目)计划也就无法实施。5、是服务社会、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茯苓是药食两用资源,神农本草经称其“久服安魂魄、养神”,据现代药学研究还有抗癌,提高免疫力的作用。随着茯苓食品的发展,其用量逐年增加。丹参的用途也不断拓宽,广泛用于心脑血管病的治疗,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速,心脑血管疾病的增加,丹参需量不断增加,近年年需量达15000吨。因此,实施本项目也是满足社会、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第三章 建设条件3.1项目区概况1、地理位置及区域范围罗田县位于湖北省东北部,大别山主峰南麓,地处东经1150611546,北纬30353116之间,东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租房合同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