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斑鱼稚鱼转料实验一.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57609255 上传时间:2023-09-1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石斑鱼稚鱼转料实验一.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石斑鱼稚鱼转料实验一.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石斑鱼稚鱼转料实验一.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石斑鱼稚鱼转料实验一.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石斑鱼稚鱼转料实验一.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石斑鱼稚鱼转料实验一.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石斑鱼稚鱼转料实验一.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斜带石斑鱼稚鱼转料实验摘要:目前海水鱼苗的培育主要还是依赖生物饵料(藻类、轮虫和丰年虫)作为其早期发育阶段的主要饵料,在育苗成本中占着相当大的比例。本实验采用转料培育策略检测一种商用配合饲料,旨在减少生物饵料的支出、降低生产成本。以36日龄初始体重为(0.210.01g)斜带石斑鱼稚鱼为对象进行转料实验。实验分为5个投喂组:生物饵料组(Live prey,LP组):36D46D投喂鲜活的大卤虫(虾片养殖10d以上),46D以后取缔大卤虫仅投喂配合饲料(inert diet,ID);日清配合饲料组(Inert diet regime,ID组):对36D稚鱼直接进行转料仅投喂配合饲料。三个混合投喂

2、组:25%ID组、50%ID组和75%ID组,分别为配合饲料替代大卤虫25%、50%和75%, 36D46D进行联合投喂(co-feeding),46D后取缔大卤虫,仅投喂配合饲料。实验至鱼苗60D结束,每个投喂组设三个平行。实验结果表明:1. LP组生长最慢,末体重与其他投喂组差异显著(P0.05)。2.各投喂组存活率都较高,在55%以上,其中75%ID组存活率较低,与其他投喂组差异显著(P0.05)。3.各投喂组之间全鱼粗蛋白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全鱼粗脂肪含量以ID组最低,与其他投喂组差异显著(P0.05)。关键词:斜带石斑稚、幼鱼,联合投喂,生物饵料,配合饲料引言 目前人工培育

3、的苗种主要还是依赖于生物饵料(微藻、轮虫、丰年虫和桡足类),其生长与成活往往受到生物饵料的质量和产量的影响1-3。在鱼苗培育的成本中,生物饵料占到了一个相当大的比例。Person1等曾估算培育45日龄的舌齿鲈(Dicenntrarchus labrax)鱼苗所花费的成本中,生物饵料占到了79%,其中丰年虫就占整个生物饵料成本支出的80%,鱼苗培育最初的3个月,生物饵料就占到总成本的50%,然而这些生物饵料换算成干重仅占所需饵料干重的1.6%。因此,在海水鱼苗培育过程中,任何减少鱼苗对生物饵料依赖性的投喂策略或替换饵料都具有重要的技术和经济利益。目前市场上生产出来的配合饲料都不能完全替代海水鱼早

4、期发育阶段所依赖的生物饵料3, 4。为了节省生物饵料的成本以及解决生物饵料所带来的不稳定因素(价格昂贵、营养不稳定、供应不稳定,常受气候因素影响以及携带病原菌等原因),往往会在育苗期间选择一个特定的时期5(依种类不同,通常是孵化后数周)开始投喂配合饲料来部分的替代生物饵料,让其从摄食生物饵料逐渐转向摄食配合饲料,被称之为转料3。许多的研究者都将研究重点放在替换生物饵料的配合饲料上,这也是目前减少生物饵料成本主要的策略。因为相比生物饵料,配合饲料使用方便、营养均衡且可以人为调控其营养成分6。目前许多的研究者都在致力于研究一种易摄食、消化和吸收的配合饲料,以及适合鱼类特定时期的转料策略,且取得了一

5、定的进展7-9。 斜带石斑鱼由于生长快、适应能力强、肉质鲜美、营养丰富以及市场价值高等优点成为我国南方沿海网箱养殖的重要品种之一。近年来,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对其苗种的需求量也在不断上升。目前斜带石斑鱼的人工繁育和苗种培育技术已经突破10-13,但培育期间较长时间的依赖生物饵料,是导致其苗种价格持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严重制约了后期的大规模养殖。斜带石斑鱼鱼苗的实际生产中, 生物饵料的投入是从开口期一直延续至变态完成后,才开始投喂配合饲料,直至其完全能适应摄食配合饲料为止。鱼苗培育期间最佳的转料大小或日龄还未确定,所以导致生物饵料使用期限也未确定,鱼苗能否获得最大的生长以及最好的存活率与生物饵料的

6、投喂时间至关重要14。Rosenlund2等认为长期投喂生物饵料很难维持较高的生长和存活,因为其较低的营养含量(大约90%都是水分)和限制的摄食率。本实验以斜带石斑鱼鱼苗培育的生产实践为基础,探讨其变态后转料的科学理论依据,以及鱼苗是否能进行提前转料的可行性进行论述。1 材料和方法1.1鱼苗来源与实验设计鱼苗选用室内水泥池培育的33日龄斜带石斑鱼稚鱼,实验开始前进行筛苗处理,选择规格一致的鱼苗。规格:全长2.230.04cm,体长1.720.04cm,湿重0.210.01g。转料实验开始前先将鱼苗移至实验水槽中暂养2天。实验设计为5个投喂组:生物饵料组(Live prey regime,LP组

7、):鱼苗36D46D投喂鲜活的大卤虫(虾片养殖10d以上),46D后直接转料投喂配合饲料;配合饲料组(inert diet regime,ID组):36D直接转料投喂配合饲料;三个混合投喂组:25%ID组、50%ID组和75%ID组,分别为配合饲料替代大卤虫25%、50%和75%, 36D46D进行联合投喂(co-feeding),46D后取缔大卤虫,转料投喂配合饲料。实验至鱼苗60D结束,每个投喂组设三个平行(图 1)。养殖装置为15只蓝色塑料桶(规格70cm60cm50cm)组成的循环水装置,分别为LP组、25%ID组、50%ID组、75%ID组和ID组,每组设三个重复。每桶放养鱼苗200

8、尾。整个循环水装置配有专门的蓄水池,实验用水为经双层沙滤的新鲜海水,进蓄水池前再经过滤袋过滤,上盖有遮阳网,防止水质变坏。实验期间水温为2830,盐度2931,pH7.58.2,每桶有两个气石,每天持续充气,自然光照。养殖实验过程投喂方式参考赵金柱15等,稍作修改。每天投喂完,采用虹吸方式清除残饵、粪便以及死鱼,饲养周期为24天。图 1 3660日龄斜带石斑鱼稚幼鱼投喂方案1.2实验饵(饲)料生物饵料(LP):为虾片养殖10d以上,体长为0.91.2cm的鲜活大卤虫,需要投喂时筛网收集,海水洗净后,称其湿重进行投喂。配合饲料(ID):为日清丸红饲料株式会社-知多工场生产的日清海水鱼配合饲料。型

9、号:C1、S1和S2号料。平均粒径规格分别为580910m、1.0 mm和 1.4 mm。为了调节不同投喂组中生物饵料与配合饲料的比例,取一定重量湿重鲜活大卤虫,用蒸馏水冲洗,烘箱烘干(65 for 24h),称重,精确至0.01g。确定鲜活大卤虫水分含量,配合饲料计算干重时,扣除水分。1.3 取样与分析实验开始时,随机选取30尾稚鱼,测定其全长、体长,用吸水纸吸干其体表水分,称重。取其均值作为其初始全长、体长、和体重。实验期间,前12天每2天取一次样,后12天每3天取一次样,每次从实验桶中随机采集68尾鱼,烘箱中烘干(65 C for 2448 h),称其干重。实验结束时,各实验桶随机采集1

10、0尾,测定其全长、体长和湿重,取其均值作为末均全长、体长和体重。清点剩余尾数,取样,用于鱼体成分分析。饵料和鱼体常规生化组分分析样品均在105烘干至恒重,干燥器保存。粗蛋白采用Foss kjeltecTM 定氮仪测得、粗脂肪采用索氏提取法测定16 用于脂肪酸分析的饵料样品在60烘干,研磨,于10以下密封保存。脂肪酸分析参考胡述楫17等方法。1.4 数据分析特定生长率(SGR)/%d-1=100(WtW0) / t 其中:W0:实验开始时鱼体的体重; Wt:实验结束时鱼体的体重; t:实验天数; 数据整理使用Excel2003 软件进行;实验结果用统计软件SPSS 17.0 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

11、多重比较,各处理平均数之间用Duncan方法进行差异显著性比较以p0.05为显著差异,实验结果用“平均值标准误”表示。2 结果2.1转料期不同投喂组对斜带石斑鱼稚幼鱼生长的影响从图 2中可以看出,实验开始至第6天开始,LP组实验鱼干重显著低于其他含配合饲料投喂组(P0.05)。联合投喂期结束时(即第10天),LP组实验鱼干重最低,显著低于其他含配合饲料投喂组(P0.05)。联合投喂期间(即1至10天)各投喂组之间特定生长率(SGR)呈现出同样的变化趋势。实验结束时(鱼苗60D),LP组实验鱼体湿重最低,与其他含配合饲料投喂组差异显著(P0.05),与其他投喂组差异显著(P0.05)。(表1)图

12、2 不同投喂组斜带石斑鱼稚幼鱼前10天干重增长情况图3不同投喂组斜带石斑鱼稚幼鱼生长曲线表1不同投喂组斜带石斑鱼稚幼鱼生长情况投喂组体长湿重SGR(1-10d)SGR(11-24d)CV(%)LP5.100.04a3.960.09a12.180.53a12.340.41a4.310.6425%ID5.220.05ab4.420.14b15.290.34b10.890.08b4.180.2050%ID5.350.04bc4.590.10bc15.560.79b11.000.58b4.290.3175%ID5.400.06c4.930.13c15.740.02b11.360.14ab5.720.2

13、3ID5.460.06c4.840.11c15.970.43b11.080.30b4.710.79Note:Different superscripts denot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0.05)。注:不同的字母表示有显著性差异(p0.05),75%ID组存活率较低,与LP组和ID组差异显著(P0.05);全鱼粗脂肪含量ID组最低,与其他投喂组差异显著(P0.05)。(表2)表2不同投喂组斜带石斑鱼稚幼鱼存活以及全鱼成分情况投喂组存活率(%)粗蛋白(%)粗脂肪(%)水分(%)LP66.001.00a63.050.2222.000.64b73.160.16a25

14、%ID65.002.00ab63.590.2523.450.38b72.720.18ab50%ID62.672.67ab63.220.3123.370.49b72.340.11b75%ID58.330.88b63.190.6323.410.42b72.820.07abID66.003.06a63.830.6419.950.27a72.680.21abNote:Different superscripts denot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0.05)。注:不同的字母表示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 3 饵料成分鲜活大卤虫日清配合饲料粗蛋白(%,占干物质重)60.990.34a63.720.37b粗脂肪(%,占干物质重)11.730.21a15.020.14b脂肪酸种类(%,占总脂肪酸)简 写饱和脂肪酸总和SFA24.690.14a37.890.44b单不饱和脂肪酸总和MU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