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蜀道难》.doc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57608353 上传时间:2024-01-1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蜀道难》.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蜀道难》.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蜀道难》.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蜀道难》.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蜀道难》.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蜀道难》.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蜀道难》.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 必修三 第二单元 蜀道难姓名和顺远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附中课型听说课课时1课时教学对象高一是否采用多媒体是一、教材分析 1、本课的地位和作用从位置上看,蜀道难处于必修三第二单元的第一篇,可见,在专题教学中,本课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且本课所在单元是继必修二之后的又一个诗歌教学单元,处在本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鉴赏诗歌的知识和能力。从内容上看,本单元全部是唐诗。一来与必修二的乐府古诗单元存在诗歌发展时间上的顺承联系,二来唐诗代表了我国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从盛唐的李杜到中唐的白居易再到晚唐的李商隐,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诗歌的风格也随之变化,整个唐代诗歌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壮观景象。而李白笔锋雄

2、健、气势雄浑的风格,恰是唐诗中的一朵奇葩。综上所述,结论如下:本单元的设置意图,旨在必修二第二单元乐府古诗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而把李白的蜀道难安排在第一篇,首先本诗采用乐府古诗的形式,同时又对这个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这对于学生从必修二乐府古诗的学习到必修三唐代格律诗的学习,是一个非常好的过渡篇目,其次,李白诗中磅礴激越的情感、奇特瑰丽的想象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2、新课标和高考对诗歌鉴赏的要求高中语文新课标及高考对诗歌鉴赏有明确要求:“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内容、表现技巧

3、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我把它总结为如下两点:鉴赏诗歌中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诗歌中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二、学情分析对于我所带班级的学生而言:1、经过必修二诗歌单元的学习,学生在疏通文意方面没有太大障碍并具备一定的诗歌鉴赏知识和能力;2、学生之前接触过不少李白的诗歌,但对其诗歌的了解仍停留在较为肤浅的层次,这是需要锻炼和提升的地方。因此,本文的教学既要立足于课文解读,又要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加深对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理解,进一步提高诗歌鉴赏水平。三、教学资源与策略教学资源:汉代梁鸿的五噫歌教学策略:合作探究四、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

4、了解作者经历和写作时代,能根据内容有理有据探讨主旨。 立足文本具体阐述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 2. 过程与方法:采用设疑求异迁移三段式渐进教法。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文并茂背诵全诗。五、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鉴赏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总结浪漫主义 诗歌的写作技巧。2. 教学难点:能知人论世,有理有据的探讨本诗的主旨。六、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导入新课我以汉代梁鸿的五噫歌导入,这首诗五句成诗,五句同韵,五韵同字,古今罕见。五个“噫”字更是强化和突现了诗人的感慨。引导学生诵读并理解五噫歌诵读体会通过这首诗的导入,既让学生体会了诗歌重抒情的特点,也激发了学生的诵诗兴趣,同

5、时,由本诗内容很自然的引入对蜀道难这个题目的解读,蜀道难是古乐府旧题,抒发了蜀道之难的感慨,但李白推陈出新,融入了时代因素和自独特的情感。2、指导诵读本环节我分两步进行:首先教师范读,学生一边听老师范读,一边正音断句,体会诗歌中情感的流露和变化;其次,学生以个体的方式自由读,再全班齐读,在学生自读之前,我以多媒体显示的方式给予学生一定的诵读指导。学生通过齐读、自读体会情感。诵读是诗歌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为接下来的整体感知蓄势,做好了情感上的铺垫。3、疏通文意第一步,学生以合作探究的方式自主学习,把全班分成六个小组,先组内自主学习,然后再每两个小组结成学习对子,互相提问

6、进行二次交流学习,在交流质疑的过程中,学生也完成了一次同学间的互相评价的过程。第二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检查学生自主学习成果。我采用抢答的方式进行,设置了一些问题,如: 本文的主旨句是什么?二、三段各有侧重,角度有何不同?诗人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等等。先组内自主学习,然后再每两个小组结成学习对子,互相提问进行二次交流学习。积极抢答回答问题本环节旨在让学生对诗歌进行整体感知。这样的方式,既让课堂气氛轻松活泼,又增加了一定的挑战意味,避免了传统诗歌教学中老师照本宣科,或程式化夹生分析的弊端,让学生学习由被动变主动。4、探讨主旨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所以在学生合作探究之前,我首先给予其方法指导:“

7、知人论世” 是评论文学作品的一种原则。所谓知人,就是了解作者其人及作者与作品的关系;论世,就是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接着,我用多媒体给出学生本文的写作背景。从这则材料里,学生获得如下认识,一李白踌躇满志而来,却受到权贵的忌恨,最后被放归还乡,二唐玄宗时太平景象背后潜伏着深刻的社会危机。然后让学生分组合作讨论:如何理解本诗的主旨?经学生讨论,通常对本文主旨的理解会有四种:一是送别友人,二是抒写心志,三是讽喻时政,四是倦于仕途。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因为本文的主旨历来争议不定,虽然是难点,同时也是机会,是我们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一个好机会。往往在这种时刻,学生的感性思维非常活跃,发挥了巨大的作

8、用,但是不能在文中找出准确的理性依据,所以,教师非常有必要在学生发言之后,以多媒体的方式展示资料来佐证学生的观点,使学生获得思考后的成就感和愉快感,为下一个环节的自主学习铺设情感上的认同感和自信心。5、艺术鉴赏采用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方法,只设置了一个问题:你认为本诗好在哪里?要求一人评一句。在非常放松的前提下,学生发言积极踊跃,有人说想象丰富,有人看到了奇特的夸张,有人感受到了强烈的抒情,还有人总结了多种多样的修辞传统的诗歌教学中,容易把艺术特色总结这个最精彩的环节上成贴标签课,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思维,所以作为教师首先要充分信任学生的能力,把课堂交给学生,采用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方法,让学生对

9、李白诗风特点的认识经历的一个由浅入深、由单一到多样、由枯燥变生动、由教师强制灌输到学生自主感悟的接受过程。从而,实现了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极大活跃了学生的课堂思维。6、作业布置背诵全诗 小作文一篇我爱李白诗歌。本环节旨在锻炼学生的迁移能力。以完成教学任务的情感目标,要求学生背诵全诗。布置小作文我爱李白诗歌,意在让学生把课堂学习内容迁移到课下复习中,把课本诗歌学习内容迁移到平日的写作训练中,从而起到了巩固学习效果,提高学习质量作用。七、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这里,我们倡导三种方式: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点评。在本节课中,这三种评价方式集中体现在如下两个环节: 1、课

10、堂活动表现。通过对学生课堂积极性和合作交流的情况观察来看,学生发言踊跃,这是自我评价的体现,组外探究时,小组间的互相提问和交流,也是同学间的互相评价,而老师以旁批总结的方式,完成了教室点评。2、纸笔测验,即布置作业环节。学生在完成我爱李白诗歌小作文的同时,实现了自我检验课堂学习效果,自我评价的过程,而老师的批阅对学生是一个有价值的点评过程,之后对优秀作品的张贴,让同学们在欣赏佳作,质疑分享的过程中进行互评。八、教学反思 这次课遵循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课堂教学氛围轻松而热烈,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较为圆满地完成了学习任务。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教学于法,诵读为本。叶圣陶先生曾说:“学习文言文若

11、干遍,勉强记住不算熟,要自然成诵才行。”可见诵读在诗歌教学中的作用。在诵读时要讲究形式多样,这样调动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增强了读书的效果。2、板书有纲举目张,画龙点睛。我的板书简洁明了,又形象直观,概括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写作特色。3、整个课堂教学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体现得不够明显,很大程度上还是由老师牵着走,如何让学生更自觉地自我探究,这也是我课后思考的问题。九、板书设计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一 唱 三 叹 高 险 战祸惨烈 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专家点评(西安中学 李亮)教材分析方面,重在对教材的整体把握,但这只是一个方面,还需要

12、考虑蜀道难本身的特点,而且要考虑这些特点对学生学习本课的影响。学情分析方面,“疏通文意”是很重要的教学环节,由于学生阅读古代诗歌较少,真正“疏通文意”并不容易做到。教学目标中“立足文本具体阐述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一项过高;将“鉴赏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总结浪漫主义诗歌的写作技巧。”作为教学难点似乎也过于宽泛。教学过程的设计特别注意学生的自主学习,采用了目前比较受推崇的分组方法,而且进行了精细的设计准备,我提出两个问题,一是时间够不够?二是对学生的课堂表现的预设是否准确,如果学生的的状况超出了老师的预设之外,如何应对?学生自主学习要求老师有更为充分的思考与准备,在这方面本设计略显不足,而是有理想化的色彩。我爱李白诗歌学生可能写什么内容,可否实现自我检验课堂学习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