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管理之道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57606324 上传时间:2022-12-10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84.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学管理之道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国学管理之道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国学管理之道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国学管理之道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国学管理之道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学管理之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学管理之道(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讲 如何看待和运用国学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管理培训走过的路程,大概可以分为下面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改革开放伊始,我把这时候的管理培训称作“重新睁开眼睛看世界”,之所以加“重新”两个字,言外之意是在历史上我们曾经睁开眼,比如在1840年的时候,但是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又回到埋头国内的事情的状态。直到改革开放我们重新睁开眼睛,放眼世界,才发现自己的管理水平远远落后于别人。在这时候审视一下自己的管理水平和理念,不仅是我,还有学员都处于初级的ABC学习阶段。作为一个培训师,我在给大家做培训的前一天晚上把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弄清楚,第二天就跟学员探讨,大家都感到很新鲜。所以我认为这个阶段属于常识性介绍,是一

2、个管理知识的普及阶段。第二个阶段是MBA培训全面推广时期,这时候MBA教育和培训火遍了全中国,大家都以接受MBA培训为荣耀,包括后来出现的EMBA也类似。这个阶段主要特点是拿来主义,不管这双鞋是否合脚,都要穿到自己脚上。如果穿着不合脚,不去责怪鞋,而是怪自己的脚长得不好。所以这是典型的“削足适履”。当人们一边在为了穿鞋而削自己的脚时,另一边也在开始琢磨是不是鞋本身的设计与中国人的脚不适合,有些管理模式不适合中国的土壤,在管理上有水土不服的问题。所以到第三个阶段大家就开始共同探索更加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模式。也就在这时候我们开始思考管理和自然科学不一样,比如自然科学中1加1等于2,没

3、有什么阶梯性,到哪都能适用。但是管理有价值观和文化的存在,而且有阶梯性的东西支撑着。1971年美国著名的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就提到一个观点,直接把管理和文化连在一起。他认为管理背后就是一种文化,管理是一种社会职能,隐藏在政治制度当中。所以管理不是毫无价值观的科学,管理的模式应该因地制宜,因国情制宜。一、什么是国学现如今,国学盛行大江南北。关于国学的概念有很多种理解,有人曾经问过我说:“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什么是国学?”关于这个概念也颇具争议。1.国学的概念一般按照约定俗成的概念,国学的意思是现代中国人研究古代中国的学问。用另外一种方式表述,就是以儒家学说为主导的、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国学。已经过世的

4、国学大师季羡林提出过一个理念叫“大国学观念”,不仅仅包括以汉族文化为主导的儒家文化思想,更多的是把五十六个民族的文化也都包括进来了。我很同意这个观点,不管从现实还是从理论上,国学都不能排除其它五十五个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而且在现实生活当中,汉族文化吸纳了很多少数民族的优秀成分,包括在民俗、语言、管理等方面都有涉及。而少数民族的一些习俗、文化也吸取了很多中原文化的营养。2.国学和私学的由来国学这个词最早并不是一门学问的名字,追溯到三千多年前,在西周时期,都城是镐京,也就是现在的西安市中间的一个区。在镐京中间有一座王宫,王宫旁边有一所贵族子弟学校,是由公家出钱培养贵族子弟的地方。这种公家出钱学习的

5、地方就叫“国学”,以后各个朝代延续下来,后叫太学,在宋朝时期各地出现了学院,比如长沙的岳麓书院,九江的白鹿洞学院,庐山的嵩山学院,到了清朝的时候出现国子监。在2500多年前,孔子周游列国到处碰壁,晚年自己开始授徒教学,那时候他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出现了“私学”,这也是最早的民办学校。所以当时出现对应的两个词,一个是由公家出钱的学校叫“国学”,还有一个是由私人办的学校叫“私学”。孔老夫子办学的规模不小,有3000多人,底下还有贤人72名。所以古代农村孩子上的学校,读四书五经的地方叫私塾,都是民办学校。3.“西学东渐”“国学”这个词是在什么时候从一个学校的名字变成了一门学问呢?应该是从1840年

6、开始的。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英国人利用鸦片和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自此以后西方的声光化电、君主立宪都涌进来了,相对于中国的学问来讲,我们管这些涌进来的东西统称为“西学”,逐渐出现西学东渐的形势。这时候西方人也开始大规模研究古代中国,这种学问被称作汉学,对古代中国文化很精通的外国人也被称为汉学家,而不是国学家。二、如何看待国学在西学东渐的过程当中一场争论也开始了,一派人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阻碍了中国的进步,导致了中国的落后,所以主张全盘西化。还有一派人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一些可取的东西。顽固派则彻底反对西学。当时梁启超先生是主张维新的代表人物,后来到欧洲留了一趟学,转了一圈回来以后发现了西

7、方国家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于是开始反思我们是不是应该继承老祖宗的一些东西。后来他到日本办了一本杂志叫国学杂志,里面专门介绍中国的典章制度、史学、文艺等内容,国学这个词渐渐地就由一个学校的名字变成了一门学问,也就是我们后人研究老祖宗的哲学思想、史学思想等。自从出现了国学和西学之争之后,这场辩论就一直没有停止下来。一直到现在人们还在争论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今天的管理、为人处事到底有多大帮助。有些偏激派还认为正是中国的这些东西导致了中国的落后。我个人经过对中国文化的研究,把社会上人们对国学的不同看法分解成了下面的几大派。1.全盘否定派第一种派别的人对中国传统文化全盘否定,认为中国的东西尤其是儒家思想都是

8、腐朽的、没落的。在新文化运动早期有一个代表人物叫吴语,他是四川的一位老先生,古文底子也很深厚,可是他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持非常偏激的态度,用现在流行的话叫“愤青”。他有一段名言,认为中国现装本的书一点用都没有,应该把它扔了,扔到茅坑里去待60年。后来他觉得60年都不解气,干脆就一辈子都扔在那里,永远别翻出来。他被胡适称做“一只手托起打倒孔家店”。后来他在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确实起到了作用,在历史上有着巨大的功绩,这是不可否认的。但是作为当时年轻人的思想,实际上有一些比较偏激的成分。还有一位我很崇拜的大师级人物就是台湾的柏杨先生,他的中国人史纲是一本很不错的书,但是里面有的观点我不敢苟同。比如他认

9、为中国的文化就是一个大酱缸,而且是臭气熏天的酱缸,中国人几千年就在这个臭气熏天的酱缸里面酱着,酱得自己臭烘烘的。因此他坦诚地讲“我这人就是崇洋,但是我不媚外。”这也是属于比较偏激的、否定中国文化的一派。对这种派别的人的观点我个人不大赞同,因为他们把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全盘否定了,或者把我们的命脉割断了。我想引用清朝著名诗人龚自珍的一句诗“欲灭人之国,先灭其史”来表达我的观点。要想把这个国家给灭掉,就要先把它的历史灭掉。最为典型的实例就是当时日本的军国主义占领了朝鲜以后,逼着朝鲜人说日语,让他们把自己的命脉给断掉。在近年电视荧屏上热播的一个电视剧闯关东中篇里面有这样一个场景,日本人把东北占领了以后,

10、不准东北的同胞学国语,逼着他们学日语,他们要达到的目的就是让人们连自己的老祖宗留下的东西都忘掉,最后完全被奴化,用一句成语来形容就叫“数典忘祖”。所以在管理方面我们不应该妄自菲薄,觉得自己的东西见不得人。西方一些国家的历史并不长,也就二百多年历史,即便这样最初制造的旧火车头仍然被当做文物摆着,这是国家的骄傲。【案例】土耳其的教训土耳其是一个横跨欧亚的国家,曾经出现一场大革命叫凯末尔革命,试图走日本明治维新的道路,脱亚入欧。虽然它推翻了帝国,但是由于它把自己的民族传统全盘否定掉了,革命没有成功。想加入到欧洲那边,却不受欧洲的欢迎,甚至有点被看不起。后来土耳其再想回到伊斯兰世界去,伊斯兰世界也不愿

11、意再接纳它。用一个比方来形容土耳其有点像蝙蝠,自从长了翅膀了以后就认为自己是一只鸟了。这个案例从某种意义上说明现代的一些发展中国家走全盘西化的道路已经走不通了。2.明褒实抑派这一派的人在表面上是赞扬的姿态,实际上是在贬低。比如现在能够畅销的书籍中有的在弘扬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声称掌握了“厚黑”两个字就能够把中国文化的精髓掌握。还有现在流行的词语“潜规则”等,都是把中国历史上比较阴暗的一面通过夸大的手法倒了出来。这种虽然在表面上是表扬,实际上是在贬低中国的传统文化,最后仍然回到第一派。3. 歪曲派歪曲派就是把一些封建迷信的东西当做中国传统文化。以前就有学员知道我在研究易经,于是在下课之后找到我,希

12、望我能给他算一卦,看看手里的股票什么时候能够解套。我当然没有答应,也没办法算出来。这样的人就把中国文化曲解成了封建迷信,是不可取的。4. 考据派考据派的人学问功底很深,对百家讲坛的老师们基本上持一种看不起的态度。他们对于讲坛上用说书的方式讲中国文化颇为不屑。但是这些人如果到上面去讲,观众估计不会愿意看下去。于是冒出了“孔子很生气,庄子很着急”之类的话。实际上可能是他们本人生气、着急而已。百家讲坛的平台起到了中国文化的普及和传播的作用就可以了,至于里面讲述的有一些对与错都可以理解。5.正确看待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可以简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全局观;(2)辨证观;(3)以

13、人为本观;(4)天人合一观;(5)伦理道德观。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不一样,西方文化靠宗教来凝聚人心,中国文化靠伦理道德凝聚人心。虽然当今社会有淡化的趋势,我认为应该重新提倡,如果没有了伦理道德,社会将更加不和谐。中国文化的思想核心就是倡导和谐。三、国学在今天重新兴起的深刻原因国学在近几年兴起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人与大自然的不和谐,中国近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忽略了生态平衡,但是从上到下都在忙着GDP,我们的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湖水不再清澈,云南五百里滇池里面长满了绿漆,如果要重新还原生态本来的面貌,是需要付出很大代价的。第二,人与社会的不和谐。随着改革不断深入,有些矛盾日益凸显出来了,比如在

14、转岗转制过程当中有些做法由于操之过急,导致一些员工与单位之间的矛盾激化,甚至产生冲突。第三,人与人之间不和谐。虽然现在人跟人之间好像联系更密切了,但实际上人跟人之间的思想防线更多了。有心理学家做过统计,说中国的男人里面有三分之二的人有攻击性的心理和攻击性的行为。作为我个人来说也有所体会,比如下班后的火气比平时大得多,开着车很容易跟别人蹭一下,想把白天受的窝囊气在路上发泄出来。这几种不和谐的根源关键是自己内心不和谐,欲望太多。比如你现在开一辆普桑,看到别人开帕萨特就特别眼馋,再看到别人开奥迪更是羡慕。所以有一句话叫“形为心所役”,自己的身体当了欲望的奴隶。北大老校长蔡元培先生最早说的这句话,原文

15、是“吾倦矣,勿形为心所役。杀君马者,道旁儿也。”后面两句的意思是杀你马的人是马路边的小孩,言外之意就是你在马路上骑着马跑得很快,小孩使劲的鼓掌,越夸你就越来劲,最后把马跑得累死了。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一些人经不住忽悠,一忽悠就来劲,最后把自己的身体累垮了。第四,文明之间的不和谐,比如老一辈人和现在的年轻人之间价值观的差异,尤其是年纪长的领导者、管理者与80后、90后年轻一代的审美观、价值观存在很大差异。如何领导好他们也是应该研究的一个课题。要领导他们首先就要理解他们,有时候需要寻找共同语言,借用费孝通老先生的一句话就是“各美其美,大家共美”。只有找到共同语言,才能共同把事业做下去。有这么多的不和

16、谐存在,也是国学重新兴起的原因,最后达到“保合太和”。 “保合太和”是易经里面的一段话,意思就是构建和谐。中国传统文化里面诸子百家占得比较多,主要的有儒家、道家、阴阳家、纵横家、法家的思想等。易经是群经之首,中国文化里面很多思想来自易经,这些传统文化的思想都能够为今天的管理所借鉴,吸取有营养的成分。第二讲 修身篇修身是中国管理与西方管理的一个很大的区别。西方管理学的书籍中也谈人格魅力,只是更多侧重谈如何管人,如何设计组织结构。而中国管理的一个很大的特点是在管别人之前首先要管好自己,俗话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几个词语之间的顺序是有内在逻辑关系的,首先要修好身才能够治好家,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家都治不好,很难担当一个组织的管理者,更不用说去管理国家和天下社会了。中国式的管理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在管理组织和管人之前先修好自己的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